小時候特別向往山中生活,仿佛山里有什么神仙,有什么奇珍異獸一樣。那是小學時代,對于未知的好奇,沒有玩具,更沒有手機,除了追尋山林,沒有什么更有趣的了。
純樸的山野,純真的想法,外面的世界,并沒讓我們有多么向往。
在家精心挑選木棒或者硬竹,削出自己想要的利器形狀,和大哥二哥上山,我們手握自己的“劍”,像個游俠騎士,說是要打野豬,細心探尋每一個蹤跡,偶爾能看到令人興奮的腳印或是茂密的劍草中的窩堆,我們就開始警覺起來。假如一會兒真的碰到野豬,我們該怎么辦,我負責一棍棒下去,野豬被傷了一定很生氣,一定會瘋狂地報復,滿樹林追擊我們,那么請兩位哥哥及時爬到樹上躲避吧,我負責引開野豬。我們想。
先練習一下“劍法”。我們拿著各自稱心的兵器,在山上砍殺花花草草,披荊斬棘的一路,很是威風壯膽。
縱橫馳騁,劍氣如霜。我們似乎可以凌駕在萬物之上,變得跋扈囂張。
殺死一只野物,如同殺雞鴨,屠狗兔。
那時的我們都沒見過野豬的真面目,但動畫片里的野豬,兩邊的牙齒和大象一樣,長長的,這要一戳過來,必定要插死人呀。想到這,我們心中惶惶,提心吊膽。
像個偵探一樣,我們探尋著山上的蛛絲馬跡,老鼠洞、野雞毛、褪掉的蛇皮、散伙的鳥窩……令人好奇而神往,突然在地上發(fā)現(xiàn)一顆野雞蛋,幾日的奔波一無所獲的失望,瞬間有了改觀。
原來得失心重,不只是孩童才有,人性的弱點,往往如此相同。
因為喜歡野果,楊梅熟透的季節(jié),我們就爬到高高的山頂。這是通往羅漢果地的一條陡峭山路,每年清明掃墓,這都要爬這山路,因此路旁有一棵楊梅樹,我們也都清楚。
“端午節(jié)過后,楊梅熟透了?!毙W課本上的這句言簡意賅的話,令作為孩子的我們印象深刻。鄉(xiāng)野孩子最著迷的不是玩具,是自然純粹的果味,對于四季的感知,城市的孩子,可以從月份,可以從書本,鄉(xiāng)野的孩子卻能夠從感官感知。
春天新土的鼻息,花開正濃的視野;夏日蟬鳴林更幽的綿長;秋日菊花芳溢濃的沉醉;冬里臘肉的熏香。這些季節(jié)性的代表,都承載在孩童的記憶里。
我們知道楊梅熟透了,便不知疲倦地爬山。一整日,我們像只猴兒坐在樹上,采摘下紅的白的楊梅,嘴里吃著酸甜,眼里一覽眾山小。忽而雷雨大作,課本上的警告說,雷雨天不要在大樹下。雨嘩啦啦地傾盆而下,我們匆忙跳下樹,連滾帶爬地下山。山頂?shù)睦纂娫谵Z鳴閃爍,不知哪一瞬間就會打到我們的頭頂,令我們一命嗚呼。
我是聽奶奶說過,她的一個哥哥在拿斗笠去田野接自己的母親時,在大榕樹下躲避,被雷劈死了,成了一抹焦炭,何其悲慘,何其哀傷。奶奶還說過,做壞事的人,都會遭到天打雷劈的。
我們采摘了野生楊梅,哪懂什么善惡是非。山有靈,萬物有靈,我們自責和心虛的,像是因為自己偷吃了人間禁果。
可我們并沒有強取豪奪,所以安全下山,就是理所應當?
我們還偷過鳥窩呀!一整日拿著彈弓,滿山遍野探尋鳥和鳥窩。一天拿下幾個窩,一窩有三四顆蛋,統(tǒng)統(tǒng)放進熬藥的瓷器燒沸水煮熟,或是直接把蛋磕破丟進放有冰糖和開水的碗里,大快朵頤。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人類定義的現(xiàn)實法則。在純粹山野開疆擴土,在別人心里攻城拔地。
生吞活剝,大快朵頤,終究是,山中有直樹,世上少直人。
山中還有人類定義的神仙法則:舉頭三尺有神明啊,能不敬土地山神?你敢對著山神廟撒尿,你敢擊破供石,你指定被天譴,過不好這一生。
而這些人為定義的,裝神弄鬼的背后,少數(shù)人祈愿福壽安康,多數(shù)人跪求財多利廣。
神明,是積善成德的信念,卻是圖利人的噱頭。
多年后的陽春三月,我開著車又進了大山林。崎嶇不平的十八彎山路已平鋪了水泥。綿綿細雨后,濕滑中,疾馳貨車漏的油擴散開,如虹光艷,隨著這聯(lián)通外界一望無際的路暈開。
純樸和純真的光艷,暈開,之后,還剩下什么?
試著拿汽油,滴在水面,便知曉,擴散前的蘊藏在擴散后已然黯淡無光。
條條大路,已通羅馬。我可以開車逃離大山,但我又害怕逃離。
白云深處的人間,蘊藏了純樸和純真,卻也透射了山外的一切。
回頭看了一眼剛剛劃過身邊的輪椅老人,那是我的小學老師。白發(fā)交錯。后半生在電動椅上,劃呀劃,能走多遠是多遠,像個逃離山云的孩子。
老人為什么喜歡一整日坐著曬太陽思前想后呀。思前半生,想后半生。渺渺煙云。但如果同樣有個遠行的工具,我想,沒有人不想著逃離這墨守成規(guī)的荒蕪日子。
我沒來得及剎車跟他打招呼。時間怎能剎得住。
害怕逃離的我,卻也開始了逃離。
白云深處的人家,食盡人間煙火。白云之外的世俗,識盡半生煙云。
人間沒有值得不值得,來了,定要好好走一遭。
青絲不曾負重前行,白發(fā)何來云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