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余波
董翳等人所犯,乃是叛國謀逆的大罪。
這等罪狀若是不稟與胡亥知曉,任何人哪怕是贏瑜,也有擅專之嫌,久經朝堂詭譎的馮劫自然是知曉的。
這種話,也只有主管刑律的馮劫說出來,才能服眾。
他不希望自家女婿遭受那來自九五之位的猜疑。
盡管沒有人比他們馮家,比他父親更希望眼前這個男人坐上那至尊之位。
“殿下……”
馮劫還欲再勸,卻見贏瑜已是豁然轉身。
手上一物緩緩抬起,眼神冷冽。
“傳國玉璽?!”
此刻,看清贏瑜手中之物的朝臣無不驚駭。
此物在手,贏瑜等若無冕之王!
“陛下親授玉璽在此,此事無須再稟,本君可一言而決!”
“廷尉,丞相,你三人可還有異議?”
馮去疾、李斯、馮劫三人對望一眼,納頭拜倒。
“謹遵殿下令!”
贏瑜將高高舉起的傳國玉璽輕輕放在那張金案之上,回身開口。
“勞左相擬旨?!?p> “董翳、王植等二十一人,犯上謀逆,罪不容赦!”
“首犯董翳,判車裂之刑,誅其七族,以示天下!”
“從犯王植,腰斬之刑,誅其四族,以示天下!”
“其余從犯,梟首示眾,余罪不論,誅本一族!”
“其財物錢糧,盡數(shù)抄沒!”
文武百官,無不驚懼莫名。
此刑之重,稱得上是大秦立國之最。
沒等一眾大臣回過神來,贏瑜冷冽而肅殺的嗓音再度傳出。
“虎賁、禁衛(wèi)、巡防三營,凡參與叛亂之人皆殺!”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場殺戮將不止于此之時,贏瑜卻是久久沒有出聲。
十息,在眾大臣眼中從未如此漫長過。
“李斯、馮劫聽令?!?p> “其下兵卒甲士,皆免其罪,一律不得株連!”
馮劫與其身后的白衍聽得此言,這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李斯卻似乎猶不想罷休一般:“殿下!”
作為荀子之徒,李斯的理念與其師一般,更接近法家。
法者,不容情也!
盡管贏瑜朝李斯投去極為嚴厲的目光,這位大秦丞相仍舊是倔強開口。
“殿下,萬萬不可,若恕其罪責,則連坐之法形同虛設,長此以往,律法威嚴何在?!若人人皆效仿之,大秦危矣!”
“住口!”
贏瑜沒等李斯說完,已是聲色俱厲!
“李斯,你想抗旨嗎?!”
關鍵時刻,馮去疾朝李斯投去一個意味深長的目光,微微搖了搖頭。
如今群臣皆至,若是李斯當眾掃了贏瑜的面子,只怕會令后者下不來臺。
君為臣綱,李斯只得咬牙:“下臣領旨!”
贏瑜冷哼一聲,托起傳國玉璽,拂袖而去。
贏瑜何嘗不知道李斯所言自有其道理。
大秦素來以律法嚴苛聞名于世,若非這嚴苛到了極點的律法,只怕大秦能不能一統(tǒng)天下,還是兩說。
且不提這連坐之法是否還適用于如今的大秦,以大秦今時今日的風雨飄搖,已經再也經不住半點風波了。
贏瑜需要用這一次的謀逆,告訴世人兩件事。
第一,警告,或者說震懾。
他要告訴世人,大秦還沒有亡,任何想要試圖瓦解分裂大秦的人,必將遭受他贏瑜的雷霆反擊,不管你是什么阿貓阿狗,還是貴族宗室。
第二,他要收買人心!
他要緩解日益嚴重的階級矛盾,他要告訴百姓,告訴那些仍舊肯為大秦流血奮戰(zhàn)的甲士,貴族犯法,與庶民同罪,他們的罪過,不應該由作為屬下的那群人承擔。
是夜,馮去疾、李斯、馮劫三人再入清泉宮。
贏瑜與三人密談近兩個時辰。
說了什么,除了貼身護衛(wèi)的白衍之外,無人知曉。
一眾大秦官員只知道,第二天,主張株連到底的左丞相李斯,徹底改變了態(tài)度。
這位左丞相,連同廷尉馮劫,對贏瑜的旨意可謂是事無巨細,無比上心。
李家與馮家聯(lián)手之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很快就被還原。
該殺的一個都沒放過。
該放的一個都沒株連。
自此,分封一系徹底退出了大秦朝局,派系之爭暫告一段落。
只是,此舉帶來的后遺癥也開始顯現(xiàn)。
董翳、王植的死,更是激起了各地反秦之聲,“暴秦”之名一一落到了贏瑜的頭上。
不斷有梟雄借討伐贏瑜為由,率眾起義。
虱子多了不擾,贏瑜卻沒空管這些。
朝局穩(wěn)定之后,贏瑜一面大力支持李斯推行郡縣制,將仍在大秦掌控之中的領地盡數(shù)納入其中,加強中央集權。
另一面,贏瑜與兩位丞相一番商議,著令章邯為主,司馬欣輔之,以軍功為諾,赦免驪山刑徒,發(fā)放兵器,組建新軍。
與此同時,各地起義不斷。
若非郡縣制的大力實施,消弭了不少不穩(wěn)定因素,大秦僅剩不到一半的領土,又要丟失不少。
而起義軍中聲勢最為浩大的,無疑便是陳勝吳廣那一支了。
自項羽投陳,數(shù)戰(zhàn)連捷,又得范增相助,盡管李由嚴守滎陽,奈何項羽勇猛,滎陽戰(zhàn)事已落入下風。
直到此時,李斯等人才察覺到贏瑜之前的決定,有多么明智。
一些原先搖擺不定的軍隊,都開始聽從贏瑜的調遣。
無論如何,至少大秦這邊的軍心算是稍微穩(wěn)住了。
新軍初建立,尚無法投入戰(zhàn)斗。
可各地反秦之聲日盛。
贏瑜只得再請馮家出馬,領兵平叛。
這一次,就連他的岳父馮劫也親自出馬了。
盡管如此,各路叛軍的勢頭還是越來越猛,而大秦受制于兵力不足,僅一個馮家,左右支絀。
好在分封一系那群叛逆,為贏瑜提供了充足的錢糧軍需,新軍得以快速組建。
如今新軍已成,二十萬甲士枕戈待旦,不日出征。
贏瑜親書軍纛,為新軍賜名“驪山軍”。
“這么一想,董翳還真算得上是及時雨嘛!安心去吧,及時雨的名號,以后就是你的了!”
贏瑜難得的苦中作樂,思緒卻飄向了北方。
在那里,有三十萬鎮(zhèn)北軍,在徹侯王賁的帶領下,鎮(zhèn)守長城以北,彈壓匈奴蠻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