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從原始氏族到帝王

第24章 春祭耕種

從原始氏族到帝王 紫菜蝦條 2066 2022-07-12 00:02:00

  “紀花開了!”

  “紀花開了!”

  一大早,放牛娃玄牧激動的叫聲就在村寨里回蕩。

  王明醒了,他紳了一個懶腰,穿上一件薄草衣,走出草屋。

  這段日子天氣忽冷忽熱,有時候還下冷雨,人都睡不好,今天還算溫暖。

  住在隔壁的巫被玄牧拉著走出村寨,他緊隨其后。

  他們來到河邊一棵大樹前。

  這棵大樹上長著細長的葉子,樹枝上掛著一個個淡粉色的花蕾,前些天,巫解開了所有的繩結,就讓玄牧每天來查看這棵樹有沒有出花蕾。

  “這是桃樹?”

  王明仔細地觀察這棵樹,最后得出一個結論。

  巫觀察完這些花蕾后,又為繩子打上結,并說:“紀花出現(xiàn)了,我們要種植了。”

  而這個時候,有兩只黑色的鳥飛到這棵樹的枝頭上,這些鳥的下巴處都有一個紅點。

  巫又說:“玄鳥也來了!”

  “這就是我們部落信仰的玄鳥?”

  王明發(fā)現(xiàn)這是兩只燕子!

  桃花開,燕子歸,正是春季時節(jié)。

  不同的花盛開的月份也是不同的,而桃花盛開的月份是農(nóng)歷三月,所以三月也稱為桃月。

  有不少部落以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來判斷種植的時間,但花開的日期有時候會延遲或者提早,靠看花開判斷氣候時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對農(nóng)業(yè)種植是有影響的。

  如果要知道準確的日期就必須造一些觀測天文的裝置制定日歷,天文歷法與農(nóng)業(yè)種植是密不可分的。

  部落每年都會在耕種前祭祀圖騰,也稱為春祭。

  春祭不同秋祭,春祭是在本部落里進行的,在這期間也可以去跟別的部落換物。

  在開完氏族會議之后,巫就在村廣場舉行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

  巫將一塊雕刻著玄鳥的玉圭擺放在一個用石塊壘起來的臺子上,又用代表著最大的祖先的鳳鳥圖騰插在玉圭的后面。

  兩個老人取來食物,在祭臺前擺上黃豆、魚、雞這三樣祭品。

  部落所有人都跪在祭臺前,巫合著雙眼,額頭和雙手都貼著地面,開始吟唱與祈福。

  大意是希望得到鳳鳥神、玄鳥族先祖的保佑,讓玄鳥族的全體族人能健健康康,有采不完的植物果子,有獵不完的野獸,有捕不完的魚,以及保證刀耕火種能有個好收成。

  吟唱完畢,巫和一些老人手牽手圍著祭臺跳舞,她們一邊跳一邊唱。

  舞蹈持續(xù)的時間并不長。

  祭祀完祖先,部落又召開一次氏族會議,商議今年耕種的事情。

  今年耕種的安排落在王明的身上。

  這個時候,王明卻懵了,他在前世種田的時候是看月歷來判斷是否提前催芽和安排耕種的,現(xiàn)在的種子還沒有催芽,就要馬上去耕種嗎?

  給種子催芽可以提高作物的成活率,能夠大大提高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

  刀耕火種的農(nóng)業(yè)方式,隨便把種子一埋就不管了,最多也就驅(qū)趕一下野獸,所以畝產(chǎn)非常低。

  “現(xiàn)在去催芽應該還來得及?!?p>  王明看了看天色,便命人準備大量的藤籃和大量的干草、以及一些陶罐。

  并且把需要播種的黃豆、土豆、大蒜、辣椒、花生和小麥都拿出來。

  玉米大概在四月左右下種最好。

  現(xiàn)在是桃花三月,正是適合黃豆、土豆、大蒜、辣椒、花生的好時節(jié),而小麥作為越冬作物其實也可以在這個時候進行春種。

  王明在藤籃里面鋪上一層干草,然后把黃豆和小麥分開倒進去,再把它們放進水溝中浸泡。

  一共兩百籃黃豆(近七千斤)和三籃小麥(100多斤)。

  黃豆一直是部落人的主糧,所以種子的數(shù)量是最多的。

  而小麥是從山溝里采集回來的,數(shù)量并不多,王明打算在春季的時候種小麥,到秋季時就能夠收獲到足夠的小麥種子進行冬種。

  弄完黃豆與小麥后,王明又與族人將花生、辣椒的種子剝出來,把大蒜掰成一粒粒,這幾樣作物的數(shù)量并不多,所以直接用陶罐裝水浸泡就行了,但是花生和大蒜是可以不泡水直接種的。

  而剩下的土豆,他與族人用骨刀將土豆切塊,然后沾上草木灰,之后便下種。

  由于土豆的數(shù)量也不多,只有有四百斤左右,最后只種了兩畝地。

  土豆種作物屬于大投入大產(chǎn)出,一畝地需要兩百斤左右的土豆種。

  第二天早上,族人把黃豆和小麥都撈出來,這些種子都泡得很飽滿,他吩咐族人把種子搬回村,并且蓋上草,不時為它們潑水以保持濕潤。

  而處理好的花生、辣椒、大蒜分別種在三畝地上。

  三天后,黃豆和小麥都發(fā)芽了,于是部落人將它們種在田地里。

  這一次種植黃豆和小麥的數(shù)量比較多,王明決定動用耕牛。

  有了前幾天使用牛犁的經(jīng)驗,王明現(xiàn)在的牛耕技術非常好,他扶著犁慢慢地走動,前面人在牽著牛引路。

  石犁在田壟上翻出一道土溝,人們在后面用一根木棍作為間距下種。

  種植的間距也是很重要的,種近了作物會互相爭奪營養(yǎng),種遠了又浪費土地,畝產(chǎn)就上不去了。

  一個人下種,一個人在后面覆土,還有一個人在后面捧著一個瓦罐澆水,將種下種子的泥土都澆透。

  由于人和牛在壟上活動過,所以下種后的田地還得用骨鏟修整。

  王明扶著犁耕了三畝田之后,就把自己的犁交給族人去學習,他在旁邊指點。

  族人第一次使用牛犁耕種,動作很生疏,很多時候都會出錯,王明的嗓子都快喊啞了。

  而其他使用石鋤耕地的族人就不需要太費心,男人們鋤坑埋種,女人們在后面澆水,最后用骨鏟把田壟修整好就行了,這樣的效率遠不如牛耕。

  而玉米在也一個月后成功下種,是種在旱田上。

  不同作物一畝地下種的種子數(shù)量都是不同的,像土豆就需要兩百斤種,而辣椒則需要不到一斤種。

  他們一共種了一千多畝黃豆、五畝小麥、一百畝玉米,辣椒、花生、大蒜各一畝。

  竟然還剩下近兩百畝田地沒有下種。

  因為新作物的種子并不多,所以部落主要的糧食作物仍然是黃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