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從原始氏族到帝王

第23章 牛犁陶瓦

從原始氏族到帝王 紫菜蝦條 2129 2022-07-12 00:01:00

  石正是一名男人,他是從石鳥族嫁過來的,他有一身很好的手藝。

  他此時正加工著一塊石器。

  “給石器鉆孔需要用到這種堅硬的砂子,用木棍不斷鉆,就可以鉆出孔?!?p>  “族長,我盡力了,只能磨制成這樣了!”

  石正擦了一把汗水,將一塊石犁遞給王明。

  這塊石犁呈三角形,被打磨得很扁平,上面鉆了三個孔,材質也很堅硬。

  “不錯,剩下的犁還有多久可以造出來?”

  “他們三個磨制石器的技術比我差一些,應該還有兩日就可以磨出來?!?p>  “好的,你們造完石犁后,就繼續(xù)造石鋤?!?p>  雖然這些磨制石器的族人除了石正和三個成年男人外,剩下的六個都是老人,但他們的技術非常好,還為部落造了不少好用的石器。

  部落的工正叫木魯,木魯擅長造木器與藤編。

  王明拿著石犁找到了木魯。

  “我的犁床打磨得如何?”

  “族長,造好了,你看看行不行?!?p>  木魯捧著一截樹木放在王明的面前。

  這塊木材其實是用一個“Y”字形的樹杈造的,王明讓木魯將這根樹杈的樹皮削干凈,并且在分枝上鉆了幾個孔。

  “唉,部落現在的科技實力實在太差了,只能用天然形成的木材造犁床。”

  他嘆了口氣,便拿著材料開始造犁。

  他將“Y”材料下面的部分砍斷,而其中一段的分枝也削短。

  在這個分叉捆綁上一個扶手木頭和一個延伸出去用來捆綁拉繩的木頭,只要在牛拉犁的時候人往下壓,就能翻出泥土。

  造出這個簡易的犁床之后,又將石犁安裝上去,由于石犁和木頭都鉆了孔,所以它們并接得十分牢固。

  他拿著這個石犁到外面的耕地上進行嘗試,而在不遠處,瓦正帶著一批女人在燒制瓦器,那冒出來的濃煙十分壯觀。

  青草牽著一頭牛過來,王明為牛裝上挽具。

  牛挽具的結構比較簡單,用一根彎木綁上繩子就可以造出來。

  因為牛背與牛頭之間有落差,所以只需把彎木卡在牛脖子后面,再用繩子把彎木與牛身體綁好,就能讓牛很好地拉動后面的東西。

  將牛挽具的拉繩綁在石犁的拉木上,這個牛犁就算組裝好了。

  “青草,你們引牛?!?p>  “是的,族長!”

  王明在牛的后面扶著石犁。

  隨著牛前進,他用力地將石犁往下壓,石犁頭立刻翻出一塊塊泥土。

  只要牛經過的地方,后面都會翻出一條土坑,這樣的效率比人用鋤頭鋤地快了好幾倍。

  犁完一塊田之后,王明感到有點累就坐下來休息,尤其是扶犁的雙手都麻木了。

  他剛才犁地的時候,這犁有點不受控制,要用力壓著犁和控制方向,甚至在轉彎的時候還得把犁重新拿出來才能再轉彎。

  “唉,雖然用牛犁犁田比人鋤地快不少,但這種原始的直犁實在太費力了?!?p>  “等部落的技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我一定要把曲轅犁搞出來?!?p>  他此時很感慨。

  他造的這個原始石犁是一種直轅犁,使用起來比較費力。

  而曲轅犁是一種在唐朝才出現的先進犁,曲轅犁十分省力,而且好轉彎。

  但制作曲轅犁需要用到蒸煮、并接木材等技術,尤其在加工木材方面,沒有金屬工具,很難造成精巧的木質結構。

  部落現在根本沒有這個技術!

  不過,在原始時代,搞出直犁牛耕也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還有一些日子就到春耕了,我得趕快把犁都造出來?!?p>  沒有日歷,王明也不知道春天什么時候會到,他問過巫,巫說還有十個繩結日就可以春種,但是巫又說當繩結完全解開,也得等到一種樹掛花才能去下種。

  農業(yè)與氣候時節(jié)密不可分,種子的發(fā)芽和生長都要有特定的氣候條件。

  王明實在搞不懂部落人是怎么安排耕種的時間的,或許他們還沒有準確的日歷吧,看來以后得把農歷搞出來才行。

  而這個時候,耕地另一邊,玄瓦在招呼王明到她那里。

  王明連忙走過去。

  女人們從土坑中撿出大量的瓦器。

  瓦器,泛指粗劣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部落基本上都會燒制陶器,但是燒制的陶器都屬于瓦器。

  正因為瓦器的出現,才讓新石器時代的人類能夠蒸煮食物、吃上軟爛的食物,從而使得人類的壽命變得更長,部落聚居的人口也就更多。

  部落人燒制瓦器的方法,是到河邊取粘土制成胚,陰干之后直接放在火堆里燒成的。

  用這種方法制瓦器雖然很簡單,但是燒出來的瓦器,十個只有一個是完整的,而且瓦器的表面沒有任何釉層,裝水的時候甚至還會滲水。

  燒陶瓦并難,難的是取材、制料、塑形、燒制的溫度都需要一定的要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直接影響燒制的瓦器的好與壞,而燒制溫度是最容易掌控的,也是不需要什么技術的。

  隨著女人們把坑中的瓦器取出來,她們慢慢流露出笑容。

  “以前直接放在地上燒的瓦器,十個只能燒出一個?!?p>  “族長說鳳鳥神給他旨意,讓我們先挖一個土坑,再把瓦器放進去燒,就能燒出好瓦器,看來是真的?!?p>  部落女人把土坑中的瓦器全部取出來,點算之后,發(fā)現這批瓦器的燒制成功率有七成,這可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王明拿著一個瓦罐仔細地看著,他發(fā)現這個瓦罐的表面已經有一層淡淡的釉層。

  這是他當時叫部落人在原來制陶的基礎上,在陶器的表面涂抹上一層用草木灰與粘土調制的釉料。

  其實就是利用堿作為助燃劑讓粘土表面的硅類玻璃化,由于技術限制,這種簡單的上釉法只能減少滲水度和提升一定的燒制成功率。

  為燒瓦而挖的坑便是陶窯最原始的形態(tài),正如窯字的甲骨文便是在地穴下放置瓦器,土坑能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使得燒制溫度更高更穩(wěn)定。

  王明之前也想過直接造磚窯燒出質量更好的陶器,但是他想到現在落后的技術和生產力,便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還不如讓部落人用原來的方法燒制瓦器,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進。

  他清點完這批瓦器之后,又吩咐女人們繼續(xù)造瓦器,尤其是燒制一種直徑三十厘米的大瓦罐,這批瓦罐要應用在莊稼的灌溉上。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