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歷史差距
相比于大漢一方的從容不迫,大宋的諸位君臣此時的臉色都頗為難看。
“可惡,到底是什么時候?”相比于趙匡胤,趙光義的養(yǎng)氣功夫終究差了一些,面對自家機密被竊取的這件事情忍不住破口大罵,“這該死的同舟閣,這種東西都敢賣的嗎?”
“鎧甲的圖紙與制作工藝被竊取再正常不過?!毕啾扔谮w光義,趙匡胤要更為冷靜,“能在一年時間就把生意遍布天下的神秘組織,找機會收買一些工匠,或者直接把工匠派到軍器監(jiān)。都是很合理的?!?p> “臣失察?!壁w普作為丞相,百官之首,主動占了出來承擔責任。
且不提丞相的身份,大宋情報組織的建設,趙普多有參與,結果竟然被同舟閣輕易的混進了軍器監(jiān),單論這個,他都是失職。
“能在你的人監(jiān)視下混進來,同舟閣的人本事不小啊?!壁w匡胤的話語里聽不出情緒,“神臂弩的圖紙保存情況如何?”
“沈尚書回答,并沒有發(fā)現(xiàn)神臂弩圖紙有動過的跡象,也沒有發(fā)現(xiàn)監(jiān)造神臂弩的工匠們存在什么問題。”趙普回答道,“畢竟神臂弩乃我大宋重中之重,沈尚書在選擇工匠時多方徹查,并未發(fā)現(xiàn)有什么可疑人員?!?p> “即便如此,也不可輕易就收手。”趙匡胤道,“不可放棄對這些工匠的監(jiān)視。”
“臣遵旨。”趙普躬身一禮。
“另外,你也派人去同舟閣一趟?!壁w匡胤道,“問那里的人買一份明朝鎧甲的圖紙,再買上一百套明朝鎧甲?!?p> “是?!壁w普道,“不過陛下,臣有一個猜測不知當講不當講。”
“想說什么就直說,沒必要在這種時候吞吞吐吐的?!?p> “陛下,臣覺得,這同舟閣似乎是有意抹消古今差距。”
“哦?速速講來。什么叫有意抹消古今差距?”趙匡胤似乎是被趙普的話題挑起了興趣。
“陛下覺得,我大宋相比于大唐,最大的優(yōu)勢是什么?”
趙普的話語讓趙匡胤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時至今日,當知道洛陽是大唐的時候,他不可避免地生出了一股豪情——讓大唐來見證大宋的強大。但是趙普的話提醒了他一點:大宋對比大唐,最大的優(yōu)勢是什么?
是麾下的文臣武將嗎?不是。趙匡胤對自己的文武有清楚的認知:帳下的文臣武將著實是一世之杰,但是說文武質(zhì)量超過大唐?即便他再自信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那么是自己麾下的士兵們嗎?也不是。大宋的士卒可能會很強,但是大唐的士兵絕對不弱,三百年的積威,數(shù)個被滅亡的國家可以為唐軍的強盛做出最好的注解。
那么是自己吧?恐怕也不是。自己雖然可以稱得上一句文韜武略,但是在那位太宗陛下面前恐怕也是有所不及。
既然君主、文臣武將、麾下士卒都沒有優(yōu)勢,那么自己的優(yōu)勢來源于哪里?
趙匡胤有些明白了,大宋與大唐最大的差距點在于……歷史。
大宋能夠完全碾壓大唐的地方就在于歷史的差距:大宋誕生于大唐之后,對大唐的人物可以通過史書進行充分的了解。但是大唐對大宋則是一無所知。
孫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那么從這個角度上講,大宋確實是占盡了優(yōu)勢。
“看來陛下已經(jīng)想明白了。”看著趙匡胤的表情,趙普恰到好處的開口了。
“所以,同舟閣現(xiàn)在在做的,是要拉平這種差距?”趙匡胤看向了趙普,“他們想讓戰(zhàn)爭的外在干擾因素降到最低?”
“他們更想看到是個人能力而非時代差距決定戰(zhàn)爭的勝負。所以,針對時代差距帶來的優(yōu)勢他們會想辦法拉平?!?p> “但是不可能完全拉平?!壁w匡胤笑了笑,“就算是拉平了,我大宋又怕過誰來?如果能因為這種小事就暴跳如雷,那豈不是說我等個人能力一無是處?”
趙光義略帶羞愧地低下頭去,被趙匡胤這么一說,他也感覺到自己剛才的話語似乎是有些失態(tài)。哥哥剛才的那幾句話,似乎就是專門對他講的。
“不過這樣的話,那再向同舟閣購買一些大明的情報吧。”趙匡胤道,“畢竟是在我大宋之后唯一出現(xiàn)的朝代,必然有其強盛之處,不可小視?!?p> “臣遵旨?!?p> “說起來,我宋朝的那幾位‘賢哲’如何了?”
趙光義不知怎得,總感覺自家兄長似乎是話里有話,在“賢哲”兩個字上咬的格外重。
“那幾位先生現(xiàn)在還在稷下學宮聆聽圣人教誨,尚未歸來。”
“他們倒是閑適!”趙匡胤冷哼了一聲。
“畢竟圣人在側,那幾位先生想要隨侍左右也是應有之理?!?p> “多派人盯著點。你也應該明白,筆桿子有的時候比刀把子還要讓人難受。”
于此同時,一個人來到了司馬光的府邸門前。
“不知先生尊姓大名?小的也好向老爺通傳。”
“魯人曾參,特來拜會?!?p> 門房進去不一會兒,司馬光直接走了出來。
“末學后進,竟然勞動先賢大駕光臨,快請進?!?p> “請?!?p> 二人登堂入室,分賓主坐定。
“先生從臨淄來?”
“正是?!?p> “不知朱先生等人可好?”
“朱先生之道,與老師頗有不同,之前稷下學宮也來了一人,名喚王守仁,這一年里與朱先生、老師坐而論道,不亦樂乎?!?p> “那先生此來,所為何事?”
“老師……他又想周游列國了。”曾參開口便是個大新聞。
“什么……居然選擇在這種時候?”
“那王守仁有個理論,老師頗為贊同。道是:知行合一。”曾參道,“因此老師想親眼見證一下,后世不同時代的風光?!?p> “夫子周游,當震驚天下,只是不知這與先生此次前來有何關系?”
“老師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拜訪各國,首先就要知道各國的歷史。聽朱先生言,您是宋國第一史家,著有一本《資治通鑒》,不知在下可否抄錄一份帶給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