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秦始皇三十二年的時候,他去北方邊郡巡視,在燕國的地界遇到了一個很有名的方士盧生。盧生向秦始皇獻上一冊圖書,名叫《圖錄》,書中記載:“亡秦者胡也?!?p> 這句“亡秦者胡也”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讖語。
所謂的讖語是秦漢時期比較流行的“讖緯之學”中的一種,是中國文字獨有的創(chuàng)造。讖是秦漢方士們編造出來預示吉兇的隱語,大都搞的非常玄虛,往往被當成是一種政治預言。在漢光武帝劉秀把這門藝術發(fā)揚光大之前,讖緯還不是很盛行,只是很多人都會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tài)度而已。
秦始皇就是如此,氣吞山河、一統(tǒng)天下的他,唯一的對手就是老天爺,他花了那么大的力氣去海外求仙藥,制作了那么多的兵馬俑陪葬,都有很強的迷信色彩在里頭,如今出現(xiàn)了讖語,自然是高度重視。
“亡秦者胡也”是什么意思呢?秦始皇一拍腦袋,“胡”應該就是指北方的胡人吧。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邏輯,已經(jīng)掃蕩六合的秦國在視野范圍之內(nèi)的對手只有那些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其中當屬北方的胡人,也就是匈奴最強。于是,秦始皇派蒙恬帶領三十萬秦國最精銳的部隊出擊匈奴,卻敵七百余里,打的他們盡數(shù)退出了河套地區(qū),從此“不敢南下而牧馬”。后來,秦始皇又把六國時期遺留下來的長城全部連接起來以做防御之用,形成了如今我國壯麗景觀“萬里長城”的雛形。
秦始皇花了如此大的力氣對抗胡人,卻萬萬也沒有想到,“亡秦者胡也”中的“胡”居然指的不是胡人,而是他自己的寶貝兒子胡亥。
胡亥才是真正要讓秦國滅亡的主。
看了秦二世胡亥短短三年的統(tǒng)治,我們不得不感慨:“得天下難,失天下易?!鼻刭仙锨甑膴^斗,戰(zhàn)國時六世秦王的努力,秦始皇一生的經(jīng)營,只需短短的三年時間就可以被全部敗光,丁點兒都不剩,甚至以后我們再也沒有見過“嬴”這個姓氏了。
從顓頊到大費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年,才有了贏氏家族;從大費到周孝王時期,又不知過了千百年,才有了秦這個封號;從周孝王時期到周平王時期,又過了一百二十年,秦國才有了名義上的地盤;從周平王時期到秦穆公,又過了一百五十年,秦國才在西部站穩(wěn)了腳跟;從秦穆公到秦孝公,又過了二百五十年,秦國才在關中扎住根,變得強大;從秦孝公到秦惠文王,又過了三十年,秦國才得以稱王;從秦惠文王到秦始皇,又過了一百年,秦國才享有天下;然而從秦始皇到秦二世,不過短短三年,嬴氏家族便身死國滅,消失于中國的歷史,何其可悲!
當然,亡國的兆頭其實在秦始皇末期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只是一直被壓抑著而已,如今終于要迎來爆發(fā),這就是傳說中的“坑灰未冷山東亂”。詩人說的多形象啊,秦始皇晚年“焚書坑儒”,好像那坑灰還熱著呢,岐山以后就爆發(fā)了叛亂。
其實從秦始皇駕崩到陳勝吳廣的大澤鄉(xiāng)起義還是過了幾個月的,在這段時間里秦二世讓天下人心中最后的一丁點兒猶豫都徹底消失了。
繼位之后,秦二世知道自己無德無能,恐諸多兄弟還有朝中的大臣不服,于是就詢問趙高解決的辦法。
這是秦二世在他不長的政治生涯中難得表現(xiàn)出的一點兒心智。
只可惜,這僅有的一點兒心智卻演化成了災難。因為趙高給秦二世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不服?不服就全都殺了唄。殺了這些貴族,然后陛下再提拔一批貧窮的人上來,他們必定因為感謝陛下而忠心不二?!?p> 于是,一場大屠殺開始了,秦國的皇族子嗣幾乎被斬盡殺絕,秦始皇傳說中有二十多個兒子,可除了扶蘇、胡亥、公子將閭和公子高以外,其他那些到底叫什么我們都查不到,可憐公子王孫的名分反倒成為了害己的利刃。更加令人發(fā)指的是,秦二世連姐妹都不放過,在連續(xù)斬首十二個皇子示眾之后,他又先后車裂了十個公主。
可悲秦嬴氏,滅族的屠刀居然是先被自家人舉起。
更加可笑的是,胡亥的一個兄弟公子高知道自己必死無疑,為了保全家里的其他人,他主動上書請死,希望能夠葬在驪山陪父親。秦二世看了兄弟的請死書后高興的不得了,主動拿給趙高看,說:“這就是急著要死吧?”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還賜了公子高家人十萬的安葬費。
秦二世誤以為他的這條“殺”的辦法起到了效果,趙高也迎合著說:“做臣子的現(xiàn)在擔心自己是不是會死還來不及呢,已經(jīng)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謀反的事了?!?p> 簡直是一對自欺欺人的活寶。
秦始皇當年收天下兵器,鑄了十二個金屬人,認為從此憑借著秦朝軍隊的絕對戰(zhàn)力,便可保子子孫孫世世為王。
可其實這一切都只是美夢而已。
民心永遠不是武力可以征服的,這個道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那些大思想家們早已參透,可是不管他們再怎么強調(diào)人民的重要性,還是始終承認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儒家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彪m然商鞅變法讓整個社會具有了上下的流動性,但當時的主流社會還是貴族的游戲,包括思想家們其實也只是貴族階級中較為突出的一批人罷了。
社會的公平從來沒有真正面向過平民,時代呼喚打破這一潭死水的英雄。
于是,有了大澤鄉(xiāng)的驚天吶喊。
陳勝不但敲碎了秦嬴氏萬世為王的美夢,也敢于第一個跳出來挑戰(zhàn)種性論權威,他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不但響徹云霄,也震驚千古。
這場風云激變的最初不過是件很小的事情。
秦朝的法律規(guī)定每個成年男子每年都要完成一定徭役的任務。徭役分成兩種:一種是力役,像給秦始皇修阿房宮一樣干活;另一種是兵役,去充當一段時間的士兵。
兵役分為戍邊和自己郡縣的屯戍兩種:自己郡縣的屯戍是每年在自己所在的郡縣當士兵,進行一些訓練;而戍邊是到邊郡去駐防一段時間。其實戍邊的時候真正駐守的時間不長,也就三天,可是每個人花在來回路上的時間就久了,而且路費還得完全自己承擔。
秦朝這種戍邊的方式是用頻繁的更換來完成一種全民皆兵的效果,從商鞅變法時期就開始采用了。一開始秦國的地盤較小,都窩在關中,從國中任何一個地方到邊郡都很近,所以對于人民來說壓力不大。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以后,秦朝版圖擴大數(shù)倍,覆蓋了整個中華大地,可是統(tǒng)治者們似乎沒有意識到應該改變原有的戍邊方式,還是讓全國男子每年輪流到邊郡來當三天兵,而且因為更換太頻繁,為了防止出現(xiàn)交接問題,還很嚴苛的定下了“遲到就斬首”的法令。
如此一來,邊郡戍邊成為了秦朝老百姓一個非常大的負擔,尤其是那些南方人。從南方到北方的邊郡實在是太遠了,南方的成年男丁們每年要花大量的時間在路上而不能去勞作,大大浪費了時間,加重了家里的負擔,更何況一切路費還要自己承擔,而且一旦有個什么事耽擱了還容易因為遲到被斬首。
所以戰(zhàn)國六國中處于南方的楚國的人民對秦朝的統(tǒng)治最不滿,當時就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事實上,后來在推翻秦朝的過程中,最主要的三個人陳勝、項羽和劉邦確實都是楚人,而且其中陳勝和劉邦正是因為戍邊或者徭役遲到,知道必死無疑后才起兵造反放手一搏的。
起義前的陳勝和吳廣被都尉押往北方漁陽郡駐守。當時正值秋季,經(jīng)常下大雨,道路被阻塞,眼看著無論怎么趕路都要遲到了,可秦朝的法令不管這么多,遲到一定要殺。
不想就這么白白結束自己一生的陳勝吳廣開始策劃造反。
雖然兩人都只是社會最底層的賤民,但他們絕對聰明。造反也不是亂來,而是對整個過程都有精心的設計。
要想讓別人肯跟著自己,接受領導,先得凸顯出自己的更為高貴的身份,建立威信。不然大家都是賤民,憑什么聽你的。既然沒有什么王侯將相的名號來抬高自己,就只有用那些有的沒的的神怪來實現(xiàn)目的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先威眾”。
陳勝吳廣先是在晚上學狐貍叫:“大楚興,陳勝王”,讓人們感嘆怪事;白天又把事先藏好在魚肚子中寫有“大楚興,陳勝王”的布條故意讓別人無意發(fā)現(xiàn)??傊褪窍氡M一切辦法來營造上天注定陳勝成王的氣氛。
等到氣氛營造的差不多的時候,他二人便發(fā)起了一次小規(guī)模的武裝反抗,成功殺死了押送所有人的都尉,打出了造反的大旗。他們對同行的人說:“我們已經(jīng)遲到,肯定會被斬首;就算到時候僥幸沒有被斬,現(xiàn)在戍邊而死的人也有十之六七。壯士不死就算了,死就要為國家大事而死!王侯將相,難道都是天生的嗎?”
這番說詞仔細分析來很有講究,先是斷了大家的退路(反正都是死),后又激勵大家(為國家大事而死),最后用一個美好的愿景給大家希望(王侯將相),可以說相當有煽動性。再加上之前神怪的鋪墊,和陳勝吳廣一起去漁陽服役的九百人基本都留了下來跟隨二人。
陳勝吳廣的聰明還體現(xiàn)在,他們不但會打仗,還知道搞政治攻勢,不但打出“楚”的大旗,自封為楚國將軍,還冒充了秦始皇長子扶蘇和原楚國大將項燕兩個人的名號。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這二人絕非一般人,政治素養(yǎng)比只知道打仗的項羽高出許多。扶蘇在全國有著很高的人氣,項燕也是他們所處的楚地鼎鼎大名的人物,二人的名號給陳勝吳廣豎起了一面大旗,吸引無數(shù)人來投靠,所以部隊發(fā)展很快,沒有多少時間就從幾百人擴大到了幾萬人。
這種做法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明確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本來雖然說陳勝吳廣是“首事”或者說“首義”之人,但畢竟賤民的身份難以服眾,那些響應的貴族估計不會搭理??扇缃袼麄兇蛑俺鴮④姟钡拇笃?,還用秦國皇子扶蘇和故楚大將項燕的名號,那就不同了,至少可以成為名義上的盟主。何況,在起義軍的一開始,扶蘇和項燕到底有沒有死其實天下人是不知道的,古時候的消息沒有現(xiàn)在傳的那么快,此時扶蘇的死訊并沒有太多人知道,而項燕到底是逃亡了還是死了也沒有太多人清楚,這就給了二人機會。
部隊成了氣候以后,陳勝開始了病毒式的擴張。他并沒有一直牢牢的把部隊和土地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分出部隊讓手下自己去擴張地盤,充分發(fā)揮了這些人的主觀能動性,起到了迅速極大化擴張的效果。
當然,陳勝的做法有利有弊,從打擊秦王朝的角度來說,這種方式絕對比自己一個人孤軍奮斗要好,他用自己的星星之火來帶起了消滅秦朝的燎原之勢,勢不可擋??蛇@對陳勝自己卻不一定好,他的那些有了自己地盤和軍隊的手下后來一個個獨立,不再聽陳勝的話,某種程度上反而變成了他的對手。
確實,陳勝部隊發(fā)展的過快,這導致無論是將還是兵對他都沒有絕對的忠誠,他并沒有一支可以信任的嫡系部隊控制局面。
而此時,自我膨脹的陳勝又顯得有些心急,他不顧眾人的反對,自立為楚王,定都于陳,同時封吳廣為假王。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是群雄割據(jù)時代的真理,聰明的人無論何時都不會為了那些虛名而讓自己成為眾矢之,只可惜窮苦出生的陳勝太急于成功,他已經(jīng)等不及了。
陳勝稱王之后,六國的后人紛紛而起,其他稍微有些志向的人也想方設法的趕上這一股造反的大浪,當時幾乎是個人就想來湊湊熱鬧。
于是天下徹底大亂了。
可笑的是,陳勝吳廣已經(jīng)鬧成這樣,趙高卻對秦二世說:“不過是有些盜賊危害郡里,已經(jīng)讓郡守都尉追捕,現(xiàn)在全抓住了,不用擔心?!?p> 秦王朝繼續(xù)在溫水煮青蛙里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