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后沒過太久,幾輛維修工程車,來到了重型防空車附近。
從外觀上看,它們也是“幸存者3式重型坦克”的改裝型號,使用著同樣的車輛底盤。
只不過,它們的炮塔被拆卸了,取而代之的是拉力絞盤與起重機。
如果說,后勤維修隊與坦克車組成員,可以處理一些載具的日常維護工作,可以對車輛進行一些小修小補。
那么,如果裝甲車輛真出現(xiàn)了大問題,那還是得用裝甲救援車拖回去,通過后勤維修連,進行專業(yè)的修復。
畢竟,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如果動不動就丟棄殘骸,這簡直是不可饒恕的罪行。
有些坦克,就算成員已經陣亡、車體已經被擊毀了,但在把車輛殘骸給修修補補之后,再往里面塞上一些新的車組成員,就又是一輛可以作戰(zhàn)的坦克了,還能接著用。
就算是徹底報廢了,工程人員也能使用各式各樣的工具,從車輛殘骸上面,通過各自敲敲打打的手段,拆解下一些破銅爛鐵。
把破銅爛鐵丟回熔爐重鑄,也算是進行廢品回收了。
反而是游戲里,坦克一旦損壞就徹底爆炸了,連一丁點的鋼鐵殘渣都沒能留下,沒有任何手段進行殘骸回收,這反倒有些不可思議。
總之,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裝甲力量的損失是很難被接受的,一旦出現(xiàn)不可逆的坦克損壞,即使車組人員能夠有幸回去,那也少不了挨一頓訓斥。
所以,對于可維修的裝甲車輛,幸存者的搶救是最堅決、最盡力的。
也因此,但凡是有關坦克的修復,尤其是有關重型坦克的搶救和維修,它們甚至有著專門配屬的搶救部隊。
就如同多功能步兵車的“多功能維修車”形態(tài)一樣,有些車輛是專門用來對受損車輛進行牽引、拖拽、維修的。
原因無他,如果說輕型坦克通常二十噸左右的話,那主戰(zhàn)坦克、重型坦克,達到五六十噸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一旦它們損壞在戰(zhàn)場上,總不能讓維修技工直接上前線去給它們“動手術”吧?
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但總得在坦克損毀后,想想辦法把它們拖回后方。
五六十噸的大家伙,可不是一般車輛能夠拖動的,需要用到專門配備的特種搶救車輛。
這些工程車輛,有的是用卡車改裝成的維修車,有的是用坦克改裝成的維修車。
前者成本更低,后者擁有厚重的裝甲防護,能夠冒著槍林彈雨,強行從戰(zhàn)場上把重要載具“撈”回來。
只不過,就跟“多功能維修車”的炮塔,被替換成了“維修扳手”一樣,那些工程車輛,在進行相應的改裝過后,也已經沒法在一線進行戰(zhàn)斗了。
這幾輛重型搶救車,沒有搭載任何火炮,只是在車體底盤上,搭載了一挺8mm底盤機槍,勉強能在正前方的一定范圍內,具備一些簡單的防衛(wèi)功能。
底盤機槍只能攻擊正前方的一定角度,要是被前后夾擊,只能通過轉動整個車體來調整方向,處于一種顧頭不顧尾的尷尬狀態(tài)。
不過還好,本次戰(zhàn)斗已經結束了,受損坦克也不多。
有幾輛輕型坦克被抓撓的傷痕累累,還有一輛重型防空車癱瘓趴窩了。
前者是因為主動擋住了峽谷,成為了攔住尸潮的靶子,所以不可避免的在被喪尸貼臉后,遭受近距離的攻擊。
后者是被一些喪尸摸過來了,匆忙之下用履帶碾壓了這些喪尸,結果由于那些血肉、骨骼的緣故,似乎履帶裝置被卡住了,所以出行動裝置出了故障。
本身沒有遭受嚴重的損壞,但復雜的行動裝置維護困難,導致它沒法通過簡單的維修來排除故障,算是非戰(zhàn)斗損壞。
很快,維修車隊就開始了他們的工作。
有的是通過牽引設備,把受損車輛拖至后方,還有的人員,直接從維修車中跳了下來,拿去工具開始進行修復。
在各個幸存者的部隊中,這些技術工人享有特殊待遇。
就像是從事特種工作的工人一樣,這些掌握著特殊技能的人員,他們可以分配到額外的物資補助,例如一些新鮮的食物。
畢竟,除了裝甲車輛自身的強大與否,有沒有良好的后勤保障,也是它們能否形成強大戰(zhàn)斗力的關鍵因素。
而車輛維修,尤其是在前線進行緊急搶修,這是優(yōu)先、緊迫的工作,甚至需要不分白天黑夜的不間斷工作,足以讓人引起重視,并向其中進行最大程度的投入與加強。
伴隨著焊接時出現(xiàn)的電火花、牽引車輛在運作時,引擎響起的猛烈轟鳴,戰(zhàn)后的修復工作,逐漸開始了......
————————————
“心靈控制感應”到此結束。
由于雷達系統(tǒng)與紅警3產生了關聯(lián),所以在“心靈控制感應”結束后,“戰(zhàn)爭迷霧”重新覆蓋了地圖,遮蓋住了原先未能通過“俘虜審訊”偵測出的敵軍信息。
雖然還能夠通過“藍色策略”,探測出一部分敵軍的位置,但區(qū)域已經沒有那么大了,也沒法偵測出他們裝備的具體性能參數了。
于是,伴隨著視野的區(qū)域與消逝,戰(zhàn)術地圖的區(qū)域會從一開始的“全黑”,轉變?yōu)椤敖议_雙重迷霧”,再變?yōu)椤敖议_單層迷霧”的狀態(tài)。
所謂“單層迷霧”,指的是曾經偵測過,但目前未能繼續(xù)揭開的區(qū)域。
這種情況,指揮官將不再會對該區(qū)域一無所知,將會繼續(xù)掌握該區(qū)域的地形地勢、中立建筑、資源情況,但會丟失該區(qū)域的敵軍活動信息。
這便是林云通過“心靈偵測感應”,對著這些“河畔敵軍”感知到的所有信息。
根據這些現(xiàn)象,再結合著基地給出的分析,林云大致可以得到這些推斷——
敵軍訓練水平欠佳,作戰(zhàn)效率低于己方士兵,而且,消耗彈藥很嚴重、彈藥供給不足。
之前的那陣炮擊,其實持續(xù)時間不算長,比起動輒數小時、數天的火炮轟擊,終究是差了些意思。
這已經能夠從側面說明,這幫人的彈藥儲備,確實不太夠了。
此外,無論是問題出在“材料不足”,還是出在“產能較低”,以他們的后勤供給能力而言,他們沒辦法在短時間內通過工廠的運作,補充這方面的戰(zhàn)斗損耗。
不過,他們的火炮數目不少,不能太過輕敵。
那些75mm火炮,能夠切換穿甲彈、高爆彈,既能夠在前方精確直瞄射擊,也能夠在后方提供火炮彈幕支援,算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武器。
所以,要想跟他們過過招,一方面要抓住機會,趁著他們彈藥攻擊不足,發(fā)起猛烈突襲,另一方面,務必要準備好一支實力過硬的突擊部隊。
林登萬上尉
我梳理了一遍章節(jié)的進程: 從前往后,用了整整一百五十章的功夫,才總算是初步寫出了“步坦協(xié)同”“炮坦協(xié)同”的大致情景,總算盡可能的把攻守雙方的每一步行動,都寫的符合邏輯一些。 當然,我知道真要說的話,這些戰(zhàn)斗應該也是有問題的,比如“為什么防守方全是牽引式火炮?造價更低的迫擊炮上哪了?” 這主要也是考慮到章節(jié)的故事性。 牽引式火炮,能反坦克也能反人員,能在前線直線炮擊,也能在后方曲線支援,算是一種用途多樣的武器。 這樣的話,前面花上一章介紹,后面就不用再去介紹數據了,就可以專心寫故事了。 但迫擊炮,很難直接拿去反坦克,到頭來,還得往故事里添加一個反坦克炮,還得花費不少字數去介紹武器性能。 我隱隱感覺到,由于不斷的使用篇幅介紹世界設定,現(xiàn)在小說節(jié)奏已經很慢了,再往里面塞東西,會顯得很拖沓。 所以,我打算刪繁就簡,減少多余單位、減少單位說明,盡可能把筆墨集中在主要人物上。 因為我還是覺得,回頭看過去,比起長篇大論的查資料、介紹裝備的章節(jié),還是之前那章“斷了胳膊的動員兵”與主角的互動,我看著更有血有肉一些,看著更像是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