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兩人以時文開始,卻以書《書》而終,期間無論是老師,亦或弟子都受益良多,日后三人的課程,也就此定格。
每日上午兩刻鐘講解時文,破析章祀時文功課;兩刻鐘回答章祀在經術上面的困惑,每日半個時辰輪流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算、射等事,半個時辰講解歷史,半個時辰講解時物,下午則是講儒學之道,圣人教誨等。
如此緊密的排課方式,倒是讓章祀頗感吃不消,這課程排的可比章爵給他排的更滿,每天過得極為充實,使得章祀不敢有絲毫懈怠,不然陳獻章的板子可就不認人了。
隨著陳獻章在江西教書的消息傳開,無數(shù)士子蜂擁而上,聚集在江西,向陳獻章討教學問,以求進益。
而陳獻章則是來者不拒,無論是何人,但凡來到書堂,只消坐在那學生案桌,不曾多加言語,只是安心聽課,陳獻章一律歡迎。
若是敢攪亂課堂,這時隔壁縣衙就發(fā)生作用,直接驅逐出境,不得再返。
陳獻章的教育實力自是不消多說,僅僅月余時間,除了那些需要日夜磨練,如書法、射藝這般沒有捷徑,只能持之以恒的東西,進步緩慢以外,其余的如時文、思想、經藝理解方面,都是與日俱增。
看到這種情況章爵自然欣喜不已,因此為了表現(xiàn)尊重,時常將陳獻章請到府中用飯,更是對于陳獻章做的畢恭畢敬。
時過境遷,章祀每日依舊攻讀書籍,卻不曉得外邊已經發(fā)生天地變化。
弘治七年五月午朝,百官身穿公服,齊聚左順門內,對著御極天下七年,卻只有二十余歲的年輕皇帝參拜。
百官行禮完畢,隨后有鴻臚寺官員唱奏,百官依次將所司奏報,一一奏上,報于弘治皇帝朱祐樘聽聞。
從善如流的朱祐樘,對于百官所奏之事,除了不涉及宗室、勛戚、中官以外,其余的多有應允。
百官奏完,刑部右侍郎戴珊輕輕咳嗽一聲,然后走出班位,將朝笏塞到腰間別好,下拜:“臣刑部右侍郎戴珊有事奏聞!”
弘治皇帝點點頭,內侍會意旋即傳話:“奏!”
“刑部覆奏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府、上猶知縣,為上猶縣人殺人判決事,呈聞圣駕!”
戴珊伏地奏報,從懷中掏出兩本奏章,等著內侍轉呈。
這兩本奏章從江西出發(fā),三四個月內,經過無數(shù)次轉遞,終于抵達了刑部,在今日朝會由刑部呈遞皇帝預覽。
秋決犯人屬于一等一大事,任何人不得輕視,因此也會在這次朝會被鄭重其事遞到御案。
題奏經過內侍之手,最終被轉遞到弘治帝手上。作為皇帝的朱祐樘接過奏本之后,簡單過了一眼,見沒有紕漏之處,就不再多言,點頭確認:“有司審勘無誤之后,可按例處決?!?p> “陛下圣明!”戴珊順勢起身,悄悄退回班位。
“臣通政使司通政使元守直有事啟奏陛下?!?p> 戴珊退下之后,通政使元守直咳嗽一聲之后,同樣站出班位將朝笏插在腰間,跪下啟奏。
“奏!”
“臣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府、上猶知縣章爵,請陛下重處纏足事,奏聞圣聽。
臣上猶縣章爵奏:‘伏惟天生神哲陛下,有洞悉宇宙之術,俯視九幽之能,臣以渺茫,仰賴皇上治世,方居百里,牧守一方……
臣以為,上猶知縣所言甚是,我朝高皇后天足之事,乃人盡皆知,今日肖小之徒,一味夤緣阿上,不僅敗壞民風,而且有疾風高皇后之意。
我高皇后慈惠無雙,亙古罕見,怎可以一二刁民肆意譏諷。臣請按章爵之法,告聞天下……”
元守直說完之后,伏拜地上將奏本呈遞上去,然后不再多發(fā)一言。
通政使司掌管內外章疏、覆奏、封駁等事。凡天下軍民有陳情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臣民實封等事,都需經過通政司,經過通政司看后,重寫副本,然后奏聞。
開國之時通政使司權力滔天,曾一度與六部、大理寺、都察院比肩,如今雖然已經落魄,但其本職工作,依然存在,也沒有任何人敢肆無忌憚侵占。
當然最重要的,也是皇家不允許任何人,公然去侵占通政司的權利。
廠衛(wèi)是耳目沒錯,但通政司更是耳目,除非皇帝想要做個聾啞人,不然絕對不會出此昏招。
正因為通政司的特殊性,身為皇帝的朱祐樘也不敢懈怠,接過題奏之后,仔細閱覽一番。
不過弘治帝臉上卻不見任何觸動,依舊古井不波,對著站在右側的內閣大學士徐溥詢問:“徐先生,你以為該如何?”
內閣職能有掌修國史、同考殿試、擬定諸禮、起草詔書、忠諫規(guī)勸、經筵講學等等,但同時也有著同知國事以及備咨顧問的工作。
當然備咨顧問也是內閣最大的權利之一,備咨的的同時,也有著票擬的權利。
即在原本的奏本之上,用一張小紙條寫著個人看法,再行轉交司禮監(jiān),由司禮監(jiān)批復或者轉交皇帝批復。
雖然他們的票擬并不代表最后的事情的結果,但卻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參考。如果內閣全部是皇帝親信,而且也和司禮監(jiān)沒有太大矛盾,基本上票擬就等于是正常,反之則不同。
誠然徐溥雖非潛邸舊臣,皇帝對于他的信任程度,也遠不及昔日東宮諸官。但由于對方是景泰年間進士,歷經三朝,資歷最重,故而弘治帝對其還是禮敬有加,凡有大事必先咨詢其人。
哪怕最后并沒有同意其人意見,但對于這等表面工作,皇帝一日不曾落下,因此也獲得朝野一片好評。
皇帝信任臣下,換來的自然是人臣感恩戴德,處理政務起來干勁十足,百官干勁十足,那么好處就不言而喻。
深受皇恩的徐溥,在天子垂詢之后,一邊輕捋胡須,一邊皺著眉頭輕做思考,一會之后,站出朝班,伏拜地上回答:“此事上猶知縣雖然說的有理,可民間風氣,朝廷又怎好屢屢干涉?
臣以為,莫不如暫且擱之,以免廢了許多精力,百姓卻還不解朝廷之意。
纏足之事,就如章爵所說一般,已經陋習已久,以太祖圣武之資,尚且不曾有去干涉民間舉止,我輩又怎好此刻阻撓?”
“臣以為徐閣老所言大繆!”
正在徐溥侃侃而談之時,內閣大學士劉健一步跨出班位,躬身出言。
認真聽講的朱祐樘,突然聽到劉健打斷,愣了一下又立馬恢復神情:“劉先生可是有個什么說法?”
“正是民風已經已經敗壞,才更加要整頓為是。一如上猶知縣所說,纏足者,不僅使百姓勞力變少,而且易使婦女陷入危險當中。臣劉健以為,應該按照章爵所上奏本行之,整頓民風濫俗?!?p> 劉健又如何會同意徐溥的觀點?
且不說徐溥的說法符不符合一個儒家士人的品德,但說徐溥與他同為皇帝親信,對方的存在會使得他無法成為唯一寵臣,劉健就必須反對。
更何況章爵奏本說的非常清楚,婦女纏足除了有益于滿足一些權貴的怪癖以外,全然沒有半點益處。
章爵作為地方官,看待問題本就比京官透徹,更兼之這些事情,如果進行整頓,那也是百利而無一害,如此又何樂而不為?
劉健能夠口若懸河,徐溥又豈是任人宰割之輩?由是當場再言:“這章爵所言純粹胡說八道,婦人織布養(yǎng)蠶,本就不是什么重力之事,與天足或是纏足有什么關系?
圣祖皇帝有禁,不許女子外出,以免招來淫邪。若是女子不出門,又哪來淫邪之事?在徐溥看來,與其在這種民俗之上嚴禁,莫不如遵守太祖圣訓。”
徐溥不過是一個很正常的官員,他既無經緯之才,也無過人韜略,惟只有忠君之事而已。
對于所謂限制裹足之事,他本質上到無所謂,只是在他看來,眼下的的問題,不是在于民風需不需要限制,而是在于祖訓要不要遵守。
所以他在反駁之時,引用朱元璋寫的《大誥武臣·第23·男女混淆》篇中的話,用來批評章爵本末倒置。
在徐溥看來,只要朝廷尊崇祖訓,限閹寵、勤經筵、廣納言、崇圣道、節(jié)私用、慎私恩、束外戚、罷齋醮,那么久而久之,國家自然便會走上正途,所謂的民風壞俗,同樣也會不教而治。
反而若是本末倒置,不去將國家出現(xiàn)的大問題給補上,在一些無足輕重的地方,做蝸角之爭,到最后只會不得其利。
所以當有司奏報這件事的時候,徐溥打心眼里就不看好,就如同剛開始章爵不看好禁止纏足一般。
二人的看法其實,頗為相近。
甚至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不過章爵見多了民間女子迫于無奈,見多了因為纏足間接性發(fā)生的問題,故而在其子勸說之下,很快就意動,并且接受,因此才上了這份奏疏。
饒是如此,可章爵依舊只是打著試一試,反正對自己沒有壞處的想法,莫不如將問題拋給朝廷,并不曾用心去理會其中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