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中年男子正是魚幼薇的父親,名字叫做魚傳文,他本是衡山縣的一名秀才,頗讀了一些書,尤其在詩詞歌賦一道甚是了得,靠在縣中辦一個學館,平素教十幾個蒙童為業(yè),雖不能大富大貴,一家三口日子過得倒還安穩(wěn)。那魚幼薇因了父親的緣故,十歲時便能詩會文,被人視為奇女子。兩年前,沒想到魚傳文得了一場怪病,身子只是無力,人也日漸消瘦,請了幾撥大夫吃了多少湯藥病情卻總不見好轉,只是為了治病家中的積蓄卻流水價的花了出去,兩年下來倒欠了不少外債。那日凌绹在般若寺中見到魚幼薇時,正是母女二人到寺中求佛許愿,希望魚傳文病體早愈。
說話間,魚幼薇母女已將食盒中菜肴端了出來,滿滿地放了一案幾,肉菜香味頓時彌漫在屋中。魚幼薇略帶歉意地看著凌绹道:“不成想竟有如此多飯菜,家中杯盤恐不夠用,只好先借用貴店餐具,等改日刷洗干凈我再親自送回。”
凌绹忙不迭擺手,心下卻十分歡喜道:“萬萬不敢勞動姑娘玉趾,過幾日我再來取回,正好還有一篇詩文要請教叔父。”此次送食物已經(jīng)認識了魚幼薇的家門,目的已經(jīng)達到,且還有了下次再三登門的借口,凌绹心下暗自得意,不覺間對魚傳文的稱呼已經(jīng)改變,頗有點不拿自己當外人的意思,又指著案幾上的碗碟道,“趁菜飯還熱,你們也趕緊用飯,叔父也靜養(yǎng)身體,小侄過幾日再來拜見?!?p> 魚幼薇也聽出了凌绹話中暗藏的意思,臉上卻不動聲色,站起身欲送凌绹出門,忽聽大門外傳來幾聲拍門聲,聲音很大,顯然拍得十分用力,又聽到一個中年男聲罵罵咧咧嚷道:“魚秀才,開門啊,知道你在家,欠羅四爺?shù)氖炲X也該還了吧?!?p> 聽到嚷聲,魚家三口人臉色齊變,魚夫人對凌绹道:“公子請稍待?!闭f完走出門去。凌绹只隱約聽到魚夫人的低語聲,似是對來人懇求些什么,過不多時,只聽到來人罵罵咧咧的聲音漸遠,似已離開。再看魚幼薇臉色十分蒼白,緊緊咬著下嘴唇,只一雙美眸中含著眼淚,卻用力繃著不讓它滴落下來。魚傳文卻只在一邊搖頭嘆氣。
見此情狀,凌绹心中已知就里,正待開口相詢,卻見魚幼薇道:“公子見笑,時日不早,就不多留了?!币婔~幼薇出言送客,凌绹只好閉口,知她性格倔強,彼此是首次相識,不欲讓他過多牽涉,只得虛安慰幾句,怏怏告辭而去。
回到酒樓,已近申時,賓客酒足飯飽打著飽嗝紛紛告辭,凌绹一一送出門外,山長李絢囑咐凌绹等人盡快趕回書院,萬事以學業(yè)為重云云,凌绹點頭答應,李絢說罷與眾先生上馬回山。
送罷客人,凌绹轉身進入酒樓,卻見曾元裕、李商隱與溫庭云三人坐在一張八仙桌旁用一種略帶惡趣味的眼光看著他。凌绹徑自坐下,干咳兩聲,自解道:“忙了這一日,也沒曾好好喝一杯,也確乎累了,諸兄,小弟先自罰三杯?!闭f完,連飲了三杯酒。
曾元裕嘴角擠出一絲壞笑,道:“桃子,你這一去半日,可曾上手么?我看那小娘子實是風騷的緊啊,你這眼光著實不錯。”
溫庭云打趣道:“聽說那魚姑娘乃是衡山縣中有名的女才子,慣會做詩,不知你二人可曾唱和得幾首詩來?”
李商隱為人一向穩(wěn)重,正言道:“賢弟與那魚姑娘真可謂是郎才女貌,一對璧人,愚兄這里恭喜了?!?p> 原來三人見凌绹跟隨那姑娘而去,早就向食客們打聽了魚幼薇的底細,衡山縣并不大,眾人中自有識得魚幼薇的,因此凌绹一回來便被三人拿住“拷問”。
聽三人張口一起發(fā)問,凌绹也并不慌張,喝了一杯酒,慢慢吟哦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等既以君子自居,見了淑女豈有不求之理?”他已兩世為人,早已沒有了少男的那種羞澀,既然被人知道了,也沒啥大不了的。忽然想到了什么,凌绹喊過劉二,問道:“問你打聽一個人,在這縣中可曾有一個叫‘羅四’的,此乃何人?”
聽凌绹問起羅四,劉二壓低聲音道:“公子爺怎會問起此人,這羅四乃衡山縣有名的一個青皮,平素慣會欺行霸市、魚肉鄉(xiāng)里,縣中人人畏之如虎,聽說這兩年還放起了子錢,月息有的竟高達八分?!闭f著連連搖頭嘆氣。
凌绹奇道:“這羅四如此惡行,難道官府竟然不管么?”
“說起來話長了,”劉二道:“這羅四本是城南五里羅家莊人,爹娘也是老實本分的鄉(xiāng)下人,之前有過三個孩子都半路夭折了,人到中年才生下了羅四,俗話說‘千傾地、一根苗’,兩口子便未免驕縱些,不成想?yún)s惹下了禍端,這羅四從小便偷雞摸狗不走正路,為此他爹說也說過、打也打過,總也無濟于事,長大些更是好勇斗狠、禍害鄉(xiāng)鄰,后來他爹娘竟被他活活氣死。爹娘死后,他反倒沒了約束,整日與一群潑皮閑漢廝混,漸漸勢大,無人敢惹?!?p> “難道竟沒有了王法么?”凌绹氣憤道。
“王法?唉!”劉二搖頭苦笑,“王法當然有了,起初也有不少人告到縣衙,衙門把羅四鎖去,不過都不是些太大的罪名,無非是枷號幾日或打上幾板子。不過等羅四出來后那些告官的人家就倒霉了,不是雞被偷了就是狗被毒死,或是門口被潑上大糞,雖然明知是羅四干的,但苦于沒有證據(jù),官府也不好怎樣。如此一來,漸漸就無人再敢告官了,常言道‘穿新鞋不踩臭狗屎’,畢竟都想安穩(wěn)過日子,誰想惹這鬼難纏,再遇上羅四尋事就只好忍氣吞聲,或掏錢買平安。時日一長,羅四之惡名更加顯著,竟成地方一霸,聽說還和衙門的有些公人私下往來,竟是黑白通吃了?!?p> 聽完劉二介紹,凌绹心下不禁嘆息,從古至今,律法都不是萬能的,它永遠約束不了人性中的惡。判定“好人”或者“壞人”,從來就有人心和律法兩種判定標準,對于一個人是否屬于“壞人”,每個人心底都有一桿秤,從道德的天平上各自給予審判;但是從律法的角度出發(fā),則只能從其行為出發(fā),根據(jù)其作惡的程度做出不同程度的判決。有時,從某種角度上說,律法有時甚至變成了敗壞世道人心的工具,正如《水滸傳》中的牛二,一貫在東京中行兇撞鬧、無人敢惹,甚至連開封府也拿他無奈何,楊志為民除害,殺死牛二,卻落得“雙頰刺字、發(fā)配大名府”的下場,從“人心”來看,牛二顯然是不折不扣的“壞人”,而除掉壞人的楊志顯然屬于“好人”的范疇,不過為什么“壞人”逍遙街頭無人管?最后好人反倒沒有了好下場呢?從這方面看,這“懲惡揚善”一詞竟真真成了笑話,如此這世道人心怎能不“避善向惡”?
“咱們這酒樓羅四他們沒來找麻煩吧?”凌绹忽然想起來問道。
“到現(xiàn)在還沒有來找麻煩的,或許是聽說了公子們也是不好惹的吧?!眲⒍?,“不過前面那個何掌柜可是沒少受他們欺負,整日價白吃白喝的,月底還過來收例錢,老何頭是不堪其擾啊,最后出兌酒樓與此也不無關系。”
”不就是一個潑皮無賴嗎?還值得你們費這心思!”在一旁的曾元裕不以為然道:“要來搗亂直接把腿打折不就得了,也讓他們知道一下小爺拳腳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