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趣評三國演義之十大辯論

第二場辯論:劉玄德逃出虎口求冀州,袁本初帳下謀士各獻策

  事見《三國演義》原著之第二十二回。

  古人言,人一有點小名氣,就會目空一切,得意忘形。話說袁紹擊敗公孫瓚奪取素來以騎兵名著天下的幽州以來,更加不可一世。

  劉備在擊敗袁術(shù)以后,因不得已斬了曹操的心腹大將車胄,害怕曹操報仇,聚集眾將商議對策。陳登獻計求救于河北袁紹,劉備采納了他的建議。袁紹在收到劉備的求救信后本想見死不救,奈何牽線人鄭康成的面子,猶豫而舉棋不定。

  謀士田豐主張長遠計議,休養(yǎng)生息,暫不出兵,給出的理由是:冀州之地連年戰(zhàn)爭,百姓疲勞,糧食儲備不足以支撐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給出的對策是:先派人上表天子匯報擊敗公孫瓚是為朝廷平定邊塞,如果朝廷不予嘉獎,就說曹操擋著主公封侯封王的道路,一邊派兵屯守主要關(guān)隘,一邊訓(xùn)練兵士并做好戰(zhàn)爭前的準備工作,那么三年之后可一舉擊敗曹操。

  謀士審配主張“宜將剩勇追窮寇”,借著幽州騎兵和燕趙之地的優(yōu)勢,盡快擊敗曹操。

  謀士沮授認為,打勝仗不在于自身強大,曹操軍法嚴明,兵士訓(xùn)練有素,實力遠勝過公孫瓚,應(yīng)該暫不出兵為好。

  謀士郭圖建議答應(yīng)鄭康成的請托,借著劉皇叔的名號,合力擊敗曹操,以圖大事。

  袁紹本來就好謀無斷,以上四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實在是讓袁紹難以決斷。

  正在商議之間,許攸和荀諶進入帳中,二人均主張應(yīng)該利用當前以多攻少,以強攻弱的有利優(yōu)勢,高呼討賊勤王的口號,速圖大事。

  袁紹這才終于下定決心聯(lián)合劉備合擊曹操。

  編者點評:編者認為,在袁紹不論采取的是攻曹,還是退兵,都有絕對的優(yōu)勢取得這場終極對決的勝利。原因有幾下幾個方面:

  第一、如果采取攻曹的策略,首先,袁紹一方占據(jù)冀、幽、青、并四州,兵精糧廣;四世三公,根深蒂固,號召力巨大,再加上劉皇叔的加入,清君側(cè),討逆賊,更是師出有名,可謂是名正言順。其次,袁紹手下謀士有田豐、審配、沮授、荀諶、郭圖、辛評、辛毗、許攸等,都是天下名士,武將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均有萬夫不當之勇??偟膩碚f,天時地利人和占盡,何愁大事不成。最后,攻守方面來看,戰(zhàn)爭是在袁紹的地盤上進行的,無論是速戰(zhàn)速決,還是關(guān)門打狗,都可以一勞永逸。

  第二,如果采取暫時退守的策略,三年或者數(shù)年之后的勝利只會越來越保險,首先,袁紹可以養(yǎng)兵蓄銳,制定更為完善的守戰(zhàn)之策。其次,袁紹之地處在邊疆,北有“幽云十六州”的屏障,漠北的匈奴和遼東的敵人難以進犯,可以進一步保存實力,而曹操就不同了,北臨馬騰和韓遂的窺視,西有張魯?shù)沫h(huán)伺,難有劉表的敵視,東有孫策的威脅,幾年之后,曹操就算取得勝利,也是民生凋敝,將士困頓。到時候,袁紹可以勢如破竹,一舉拿下曹操,何愁大事不成。

  第三,從側(cè)面可以來看,袁紹最強大的時候是打敗公孫瓚后,手上有整個河北,大將謀士也多不勝數(shù),和曹操大戰(zhàn)前,連曹操的很多手下都覺得袁紹肯定會勝利,偷偷的寫了很多信給袁紹。

  然而,袁紹卻敗的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出人意料的原因是,憑借著倚強凌弱、以多攻少、天時地利人和、忠誠良將俊采星馳等優(yōu)勢,竟然敗了,給袁紹一個大笨蛋的稱號一點兒都不為過。但試想袁紹就本身就是這么弱智嗎?顯然不是的,在原著第二回何國舅謀誅宦官一事中,那句“斬草不留根,必為喪身之本”的諫言是多么的鏗鏘有力!在原著第三回中,那句“閹官謀殺大臣,誅惡黨者前來助戰(zhàn)”又是多么的不失英雄氣概!其實,在《三國演義》這本著作中,“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后都聰明”絕對是一個偽命題。

  情理之中的原因是,首先袁紹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手下的派系林立。無論是謀士還是武將,拉幫結(jié)派,各立山頭。袁紹本是汝南汝陽人,和南陽的許攸,潁川的荀湛、辛評、郭圖等都是河南老鄉(xiāng),這些人死心塌地的支持袁紹,隨著他轉(zhuǎn)戰(zhàn)到了河北。袁紹奪取冀州之后,收納了大量當?shù)氐奈奈渲\臣,如審配,田豐,沮授,張郃,高覽等,于是手下將領(lǐng)基本分為了河南集團和河北集團,但是他們常?;ハ啻驂?。而作為領(lǐng)導(dǎo)者的袁紹,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是意識到了但沒有正確的處理。

  其次,袁紹好謀無斷、嫉賢妒能、剛愎自用的性格決定了他注定失敗。好的領(lǐng)導(dǎo)者每臨大事必有自己的獨斷見解,手下的人只能是出謀劃策而已,相關(guān)如果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還有就是一遇到不一致的意見,袁紹就打壓或者誅殺,導(dǎo)致士不敢言,將不肯戰(zhàn)。在當斷則段和優(yōu)柔寡斷這兩個極端,明太祖朱元璋和大軍閥的袁紹是兩個例子,成不成大事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從諫如流和剛愎自用這兩個極端,曹操和袁紹又是兩個典型,哎勝敗之事,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黨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更能說明曹操和袁紹的勝敗之理。偉人得知李鵬正在看《三國演義》,就問他:你對《三國演義》的哪一個人最佩服?李鵬脫口而出:曹操。偉人追問李鵬:為什么呢?李鵬說:曹操能團結(jié)干部。偉人讓李鵬舉例。李鵬說: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取得了勝利,繳獲了許多他的屬下私通袁紹的高官和謀士的書信,但他并沒有采取什么處置措施,而是當著這些人的面把這些書信都燒了,因此團結(jié)了這一部分人。聽完了以后,偉人點頭稱是。他對陳云說:這個娃娃了不起,要好好培養(yǎng),將來一定是個人才。

  結(jié)語:團結(jié)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一個集體若不團結(jié),縱使銅墻鐵壁,也必然土崩瓦解。當時諸侯中,占據(jù)冀、幽、青、并四州的袁紹可謂是天時地利都占盡了,可唯獨未占“人和”,結(jié)果可想而知。這可能進一步印證了袁紹不具有團結(jié)手下人和缺乏當斷則斷的能力,因為當年一十八路諸侯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就是一盤散沙。如果把這場較量看做是曹操和袁紹的對決,所以給這場辯論給一個六四分的結(jié)局吧!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