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小學生都被老師和家長用調(diào)戲式的口吻試探過,“長大想干什么呀?”小孩子不傻,當然知道這是套路。你要是說“廚師”。老師估計還好,你爸媽保證眉頭一皺,廚師有什么好?又辛苦,廚房油煙大,對身體不好。潛意識就是覺得這個職業(yè)低等唄。那是他們見識短,廚師也能分路邊攤的燒烤師傅和米其林三星酒店主廚。一些刻板的小飯館油膩廚師的形象深深刻在他們腦子,然后本能就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身在四線城市的他們也許做夢也想不到,這個世界上有年薪百萬的廚師。也許錯過了培養(yǎng)一個米其林三星主廚?!搬t(yī)生怎么樣?”爸媽試探性地問我。“我怕整(診)死人!”我小時候有段時間住在醫(yī)院,見過很多周圍的人去世,對醫(yī)院那個冰冷的環(huán)境有些反感,心底希望能永遠遠離那里。爸媽那點兒小心思當然也很明顯。工作穩(wěn)定,社會地位高,巴拉巴拉巴拉。他們怎么就想不到醫(yī)生常常需要熬夜加班,最懂得養(yǎng)生的人不得不常常做著最傷身的事。想起來莊子的寓言故事,一只青蛙坐在井底呆呆地看著天。邵陽小孩出生有個風俗,就是會爬以后,讓小孩去抓東西。抓到什么就預示以后的職業(yè)取向。這完全就是尋摸個樂,可有不少家長也較真。我隱隱約約記得我抓起了個勺子,可爸媽就是不承認。也罷。在學校里,什么東西都要分對錯,非黑即白。試題答案只有對錯,校規(guī)校級只有對錯,同學間的糾紛只有誰對誰錯。當然,對于長大想干什么,也是有標準答案的。在九零年代的邵陽,就是“科學家”。資江小學沒有一個老師解釋得清楚什么是“科學”,和什么是“家”。更別提把兩個詞并一塊了。整體的只提供了個大個概念觀感,科學是好的,能幫大家過更好地生活。家是那些在一個領域里很牛逼的人。就是這個能幫大家過更好生活很牛逼的人就是科學家。當然有些例子,比如錢學森是有名的科學家??伤桥1?,新聞聯(lián)播里天天播,可并沒有使大家生活得更好?。吭訌椖軒臀覀兊钟鈹?,不受欺負,保護了國民,當然是使大家過得更好啊。這玩意是用來殺人的啊,而且一殺就是成千上萬。老師有點兒被問懵了?;丶覇柊謰?,老師這還是和科學搭點兒邊的。我爸警察,我媽會計,他倆模糊地知道有這么個稱號,也完全摸不到風。不過老師說這個好,他們就理所當然聽老師的咯。這家長和老師都云里霧里,還怎么正確引導小孩呀。不過說自己的理想是“科學家”時,爸媽和老師都特別開心。他們開心就好,何必糾結(jié)十幾年以后的事呢。過了多年,我終于成為了家長和老師口中的科學家。參加過全球最頂級的會議,在世界上最頂級的科學雜志發(fā)表過文章。最后,我自己都深深懷疑科學,它絕不是真理。它到底是給人類幸福,還是將人類引向滅亡。誰都不知道!這是來自一個科學工作者深深地捫心自問?;蛟S,我就應該去堅持兒時的那個理想,抓起勺子,做一個心寬體胖的廚子,在小餐館,或路邊攤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