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一蒂雙花競生初夏

第六十二章:祁祖立志投身官場,更向琉璃立誓,高中后娶她為妻(1)

一蒂雙花競生初夏 卓君燁燁 2145 2021-05-20 00:00:00

  潘家老爺(熙杰)自從得知自己女兒/潘家小姐(婉嫻),偶遇“雙胞姐妹”之事,心里一直不舒服,為了避免她們“雙胞姐妹”這對有機會相遇,相識,相認。

  于是,潘家老爺(熙杰)決定向妻子(冷潔沁)提出,理由說——女兒(婉嫻)已經到了要成婚的年紀,是時候找媒人,把女兒(婉嫻)嫁出去了。

  ……

  ……

  ……

  另一方面,自從元宵過后,冼家三少爺(祁祖)和江家小姐(琉璃)兩人互通心意之后,冼家三少爺(祁祖)便更加堅定立志投身官場,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光宗耀祖,光耀門楣,讓心愛的江家小姐(琉璃)可以不再受苦,跟他一起有福同享。

  而科舉制度是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因此,冼家三少爺(祁祖)決定要去參加科舉考試。

  ……

  ……

  ……

  說起考科舉,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

  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通常分為地方上的鄉(xiāng)試、中央的省試與殿試。

  鄉(xiāng)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

  宋朝科舉考試有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

  明清科舉改為考八股文。

  ……

  ……

  ……

  科舉萌發(fā)于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詔令“諸州學士及早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明于理體,為鄉(xiāng)里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復,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隨物入貢”,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應試的定期,明確了州、縣地方預試,即相當于后世“鄉(xiāng)試”的辦法,而且不必像隋代那樣必須官府舉薦。

  ……

  ……

  ……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詔書明確了士人可以“投碟自應”,下層寒士得不到舉薦者“亦聽自舉”,“潔己登朝,無嫌自進”自此正式確定了士人“自舉”、“自進”的制度。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詔令標志著以自應考試為特點的科舉制度的誕生。

  兩漢以來,朝廷選舉主要通過皇帝不定期下詔而舉行。

  唐代有了每年定期考試的制度,同時也保留臨時下詔考試的辦法,即所謂“制科”。“制”之意義與“詔”相同,即皇帝之令。

  每年舉行的科舉考試則稱為“常科”。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

  他即位后,大大擴充了學院的規(guī)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

  武則天還設立武舉。

  唐朝對秀才要求特別高,結果士人很少應試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廢罷了。

  此后“秀才”歲成為對一般讀書應舉者的通稱。

  明經、進士二科在唐代科舉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明經起源于的漢代,唐代“明經”科考試各部儒家經典,此外還包括《老子》。

  明經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經典,而是分為明一經、兩經、三經、五經四個級別。

  ……

  ……

  ……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規(guī)定明經考試加試時務策,考官就當前時務提出策問,考生書面作答。

  唐科舉各項中,明經科取士最多。

  但最榮耀尊貴的,卻是進士科。

  唐朝初期的進士科考試為“時務策”五條。

  時務策涉及國家現(xiàn)實問題,使讀書人從故紙堆中爬起來,面向社會,觀察、思考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

  ……

  ……

  唐高宗調露二年(680年)為進士科加試帖經、雜文,進士科形成了雜文、帖經、策問三場考試制。(此雜文泛指詩、賦、箴、銘、表、贊之類,策試應試者的文學才華。)

  唐代科舉考試每年春天在京師長安的尚書省舉行,簡稱“省試”。

  唐前期,掌管科舉由尚書省吏部負責。

  ……

  ……

  ……

  玄宗開元年間,改由禮部負責,此后歷朝相沿不變。

  禮部下設貢院,考試、閱卷、放榜等均在貢院舉行。

  唐朝科舉放榜通常在二月。

  錄取者謂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

  第一名稱為狀元。

  唐代科舉的應試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即“生徒”和“鄉(xiāng)貢”。

  生徒即官辦學校的學生。

  鄉(xiāng)貢即各地人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學成,到縣、州應試,經地方考試合格,再到京師應試。

  鄉(xiāng)貢每年十月隨地方向京師進貢的糧稅特產一起解赴朝廷,稱為“發(fā)解”。

  州縣預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瓶荚囎畛跤衫舨靠脊T外郎主持,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

  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

  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

  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

  宴會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

  ??频堑诤?,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

  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后,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jié)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職。

  ……

  ……

  ……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

  應武舉的考生來源于鄉(xiāng)貢,由兵部主考。

  考試科目有遠射、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摔跤、舉重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達一百多個,如“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等等。

  應制科試者可以使平民,也可以使科舉及第者,現(xiàn)任或罷任官員也可參加。

  唐朝科舉不分世庶,向全社會開放,的確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

  

  第六十二章(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