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向上的民族
《大秦本紀》(二)
一、隱忍求存
從我們現(xiàn)在的角度看,秦多指陜西地域,秦腔的高亢,爽烈是秦人骨子里透露出來的。熱血,倔強,不低頭,哪怕微薄的希望他們也愿意用生命去搏取。這種散發(fā)著的雄烈氣息早就充溢在秦先人的血液里。
回到遙遠的歷史長河,秦人的痛苦他們自己知道,附庸于周,與西戎為鄰。文化上經(jīng)受著大周及中原諸侯的無視,在他們的眼里,秦無非是蠻夷戎狄之流,一個野蠻的民族。秦人從他們的先祖看,受著殷商文化的熏陶,他們的英雄為殷商灑下熱血,只是為了證明他們值得尊敬。商亡身殞,他們無悔。他們唯一能被周人認可的便是御馬。
秦之先人,夾縫里生存,一面是西戎,一面是大周,他們的血液融合了戎與周的文化。然而非戎非周。西戎給他們威脅,幾乎到了滅族的地步,他們秉著倔強的心維護著自己的尊嚴。大周的白眼里看到的是他們的野蠻。
方圓不過數(shù)十里,一邊是西戎的肆意侵擾,一面是中原大周的不屑一顧,自強不息是他們不二的選擇,伏低做小,通婚西戎以茍存,始終不免西戎的侵奪搶掠,納貢于周,以乞大國之附庸。大國之傲可以忍,西戎之犯浴血而戰(zhàn)。秦人世代的孜孜不倦,逆境而生,鑄就成他們的鐵骨。他們先人能御馬,能大繁育,他們的龍之駿馬在戰(zhàn)場上無往不利,祖先就是靠這個吃飯的,也是靠這個顯貴殷商的,現(xiàn)在是大周的天下,他們的堅韌和不屈為大周保衛(wèi)著西部邊疆,為西垂大夫。哪怕一點小的看重,秦人也銘記不忘,于是西戎仇恨,秦人奮擊,他們用熱血阻擋了西戎東進的步伐,沒有秦人的勇武英雄,中原想必早已淪陷。
秦人就像一條潛伏的龍,慢慢的壯大,在我們已知的歷史潮流中,留下了波瀾壯闊的一頁。
二、戰(zhàn)功始國
話說大周文王孜孜不倦,修德振兵,諸侯歸心,武王繼之遺愿,牧野之戰(zhàn)傾覆商紂,天下歸周。其后成康,周公輔鄭,刑措四十年而不用,國泰民安。成康以降,大周天子德政日衰,亦無賢德重臣輔佐,諸侯之心漸離,加之對外征伐,民不安寧,成康以后,周之威望積弱。至于厲王,更是與民爭利,杜民之口,人人道路以目,諸侯或不尊周,或有叛之者。西戎部族乘機而反,搶掠無厭,秦人深受其苦,秦人所居犬丘大駱盡歸西戎,乃至滅族。其時周朝積弱,內(nèi)不安寧,無暇西顧,西戎勢力強壯,秦人無所措,地域褊狹,勢力微弱,不足以抗衡西戎。
宣王之時,漸次中興,諸侯復(fù)又宗周,民心漸安。于是以秦人仲為大夫,抗擊西戎。秦人力薄勢弱,秦仲戰(zhàn)亡。仲有五子,皆雄邁勇烈之士,請周兵七千以伐戎,破戎奪回犬丘之地,宣王命為西垂大夫。
秦世父不甘先人仲被殺之辱,讓位襄公,日與西戎糾纏,欲報乃祖之仇。“戎人殺我大夫仲,我不殺戎王不歸故鄉(xiāng)”。后被戎人所虜。秦人漸強,西戎不得已歸世父。之后或戰(zhàn)或和,紛紛擾擾,秦人在保家衛(wèi)秦的磨礪中逐漸壯大,屏障西周。
至于周幽王,逞私欲而怠諸侯,不愛江山愛美人,烽火戲諸侯以博褒姒一笑,于是天下叛。西戎大舉伐周,殺幽王驪山。平王即位,迫于戎人強大,東遷洛陽,于是大周文武創(chuàng)業(yè)之地岐,拱手給予西戎。幽王之亂,秦人襄公領(lǐng)兵救周,戰(zhàn)戎存周有功,于是周平王封秦為諸侯,自此秦人正式加入了以中原文化為主的大周圈,秦人開始與中原諸侯相往來。一支未來統(tǒng)一天下的勢力成長起來,無數(shù)的秦人不屈向上,在夾縫中生存,在逆境中崛起,傲視天下,舍我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