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我們孤獨而偉岸

一些味道

我們孤獨而偉岸 眉藏書 2859 2019-10-22 18:30:29

  奶奶常說,糧食光那會兒,吃的大多是粗糠米飯,偶爾能吃上紅薯飯,就算是美味了。薯在窮苦歲月里,溫飽了許許多多的人。

  我認知里的薯有三種。紅心的叫紅薯,黃心的叫黃薯,白心的叫白薯(白薯人不吃,多用來做豬料的)。

  紅薯又有兩種,一種生吃的,又脆又甜,一種煮熟了吃,有入口即化的口感。曬干了最有嚼勁。

  黃薯煮熟了比較黏,親近舌尖,同時也是做干薯片的好料。

  煮薯是件令我充滿期待和愉快的事情。

  至今記得奶奶常嘮的那句:紅薯芋頭吃完了,高粱產子又勾頭。

  奶奶常會在晚上煮薯,她從薯堆里仔細挑選出好的一些,一個個鮮活的薯被洗凈后放進水鍋里,偶爾也伴隨著幾個芋頭。

  奶奶總能耐心地等在爐火旁,偶爾打個盹,而我習慣東跑西跑,以享受這美麗的等待。水沸騰許久后,一陣薯香撲鼻而來。奶奶揭開鍋蓋拿出一個讓我嘗,總會問我一句:熟了沒有。

  確定都熟了,她靈活地用筷子把它們全部夾出來放進籃子里,冷卻以后,把一部分切成塊,打算曬成干薯片。

  左鄰右舍來家里,奶奶也把這美味分享給他們。和我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也經常吃到奶奶煮的薯。他們的爺爺奶奶也煮,這味道,同齡的我們一定都是深刻的。

  每次曬薯片,我總忍不住吃,吃著吃著,沒等薯片曬干就已經沒了大半。好不容易耐心幾天,風干日曬,終于等來有嚼勁的干薯片。

  當然,我最愛的還有烤紅薯。晚飯之余,感覺沒吃飽,爐火又正好,索性丟幾個紅薯進去。

  薯是記憶中的美食。薯的味道,不論生的還是煮熟的,或是烤的,曾停留在我味蕾的記憶依舊清晰。

  哪怕是現(xiàn)在,每當聞到薯味,我就條件反射地想起爐火旁的奶奶,很懷念。

  當她不能再去菜園種菜后,薯在我的世界里漸漸淡化。

  后來的歲月里,我很少再吃薯,再也吃不出那種味道。

  殘留下來的,還有紅薯葉的味道,家里沒什么菜,奶奶會時不時從菜園里采摘一些嫩薯葉做菜,簡單清淡。

  離了家鄉(xiāng),在繁華都市的大街上聞到烤紅薯的香味,又會情不自禁想起了奶奶。想來,她就是那薯,低等,卻用一生把根和葉都無私地奉獻了出來。

  端午節(jié)和清明節(jié)包粽子是家鄉(xiāng)的習俗。我小的時候特別愛吃粽子,所以總是盼著這兩個節(jié)日的到來。

  粽子隨時都能包,但是不在節(jié)日里出現(xiàn)的產物,總覺得它生不逢時,是吃不出情味的。

  奶奶包的粽子里放的總是只有芝麻和臘肉,而且量不多,我羨慕別人家的粽子,餡多量大,除了芝麻和臘肉,還有紅豆,綠豆,花生,栗子等等。

  但我還是最喜歡吃奶奶包的粽子,深藏獨特的味道,有奶奶勤勞背后的溫暖,奶奶給我記憶中的所有快樂,更有節(jié)日里濃濃的真情懷。

  包粽子需要具備的幾樣東西我早就一清二楚:粽葉,粽繩,糯米,小蘇打粉,切碎的臘肉,碾碎的黑芝麻。

  從山上采來的青色粽葉要曬干了收藏著,等到節(jié)日到來,就拿出來用。家里的二樓窗戶上,總能看到舊年的粽葉,不知舊了多少年,有的被蜘蛛穿了孔,有的自然碎落,但大部分還是保存完好。粽葉其實并不難找,街市上賣的也并不貴,但奶奶不舍得浪費。

  粽繩來源于山上一種比較有韌性的嫩竹,把竹筒均勻地大卸多塊,變成小指寬的一段段,然后順著竹子的紋路剖下去,變成一片片竹絲,和粽葉一樣,可以曬干留存著。這就是粽繩了。

  包粽子前,都要把干粽葉和干粽繩泡在水里一段時間,讓它們的韌性得以回歸,才不至于碎斷。

  奶奶把芝麻倒在鍋里干炒,芝麻被不斷地翻騰,等到響聲劈波一陣,逸出些許香味,就被鏟到大碗里,用圓木錘左一旋右一轉地捻碎,芝麻濃香洋溢滿屋。

  切碎的臘肉和粉碎的芝麻混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蘇打粉和沐浴過一遍的糯米纏綿在一起,糯米被染黃,將要和碎肉芝麻共同上演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傳奇。

  奶奶拿起兩片粽葉,把它們相互疊加彼此一半左右,粽葉被嫻熟地旋成一個圓錐狀,第一層糯米塞在里面,接著放下芝麻碎肉,再用第二層糯米裝滿,粽葉余下部分用來覆蓋整個圓錐,奶奶把那部分粽葉折彎下來,順帶一個錐角,即粽角,以便形成一個四角粽。最后,用兩條粽繩分別綁住粽子上下兩端,一個胖乎乎的可愛的粽子就此成形。

  包粽子的手藝似乎正在一代代退減,會包的多是尚存的老一輩們,而且對許多人來說包粽子是個麻煩事,他們寧愿買市場上的成品,也不愿自已勞動創(chuàng)造。

  可是那些機器創(chuàng)造的粽子,總讓人覺得因為缺少了太多的情懷而食之無味,它們也日益侵蝕了應有的節(jié)日文化氣氛。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把情懷和文化當做一種不得不跟眾喧囂的情緒罷了。

  街上的粽子大都是機器加工過的,我不愛吃。我懷念的,卻永遠是奶奶親手包的粽子。

  粽子們包好后,成群結隊地進了大水鍋里。煮粽子也是費時的,奶奶卻總是那么一個有耐心的人,煮紅薯耐心等候的是她,煮粽子耐心等候的依然是她。

  她端坐在爐火旁,靜靜等待著,守護著這份節(jié)日情懷,而這情懷,是給予我快樂的根源,也是我與奶奶共度節(jié)日的深刻印記。

  大概兩個鐘左右,粽子大部分熟了,但奶奶要把它們上下交換位置,以便全部熟透。接著又是一個鐘左右的等待。

  奶奶說,粽子煮得越久越濃香。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包粽子到煮熟粽子過程漫長。終于修成正果。

  奶奶煮東西總是習慣性讓我先嘗,問我咸淡。

  我嘴饞地吃著煮熟的第一個粽子,告訴奶奶,粽子已經熟透了,很香,很好吃,很到位。

  奶奶樂呵呵地笑了,把粽子一個個夾進菜籃子里。

  看到我掉落的一點粽粒,她撿起來放進嘴里,這寶貴的成果,她愛著,一點一滴。

  奶奶包的粽子,是我讀小學時學堂里的午飯,也是我玩耍后饑饞的美味。

  可是隨著成長,我開始慢慢疏遠和淡忘了奶奶包的粽子,一是奶奶年邁了,不想讓她這樣受累,二是我習慣了吃城市里的美食,粽子于我,似乎可有可無了。

  奶奶病弱纏身,節(jié)日再來時,她幾次說了不打算包粽子,可能我吃不到了。但她又不甘心,節(jié)日到來那天,她依然忍著病痛要給我包粽子。

  盡管我用一句句“不包了,吃了上火,我不喜歡吃”回絕她。

  她似乎很失望,她沒有什么可以給我?guī)砜鞓妨耍瓦B她給我的兒時最愛的粽子,我也已經不再喜歡了。

  她仍要弓著八九十度的彎背,費力地哮喘著,手腳顫顫巍巍地端著常人輕而易舉的兩三斤糯米,枯瘦的身軀似乎隨時會倒下去,這已經是她全部的力勁了。

  像過去一樣,她把所有的工作準備完畢,只是那個放著粽子的舊舊的大水鍋,她早已搬不動了。

  她隨著那個舊舊的破爛的大水鍋病老而去。

  我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有一天,永遠再也吃不到奶奶包的粽子了。開始心痛了,著急了。

  二十四歲畢業(yè)那年清明節(jié),是我和奶奶共度的最后一個節(jié)日。一切似乎早有安排,那個清明節(jié),我跟奶奶學會了包粽子。

  我明知道她身體不行,卻鼓勵她包粽子,我說要跟她一起包,跟她學學,病弱的奶奶卻很開心。

  奶奶看著我包的粽子,笑著說我包的粽子形狀比她包的正規(guī)好看。我很得意。

  同年九月二十二日,上午十點三十三分,奶奶永遠離開了我。

  下一個清明節(jié),我用她教會的手藝包了粽子祭奠了她,而她親手包的粽子也隨之永遠埋葬。

  上天是怕奶奶離開后我無法再吃到她包的粽子,就授我以漁吧,也讓我在以后的節(jié)日里永遠懷念起敬愛的奶奶。

  可是后來的節(jié)日里,我很少能再吃到粽子,也不再貪戀粽子。

  關于粽子的節(jié)日印記開始變得疼痛起來,粽子味道變得特別壓抑,無論清明端午。

  城市的街上,粽子于我,是孤寒。

  有些味道,只有在記憶里才微甜。就像懷念,塵封后再開啟,愈發(fā)生鮮。

  

眉藏書

有些味道,只有在記憶里才微甜。就像懷念,塵封后再開啟,愈發(fā)生鮮。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