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九年(1496),北直隸廣平府廣平縣來了一位剛剛年滿20歲的進士知縣,名叫顧璘,字華玉,號東橋,長州(今蘇州)人,寓居上元(今南京市)。別看他年紀不大,其聲名卻是不小,為“金陵三俊”之首。三俊即:顧璘、陳沂、王韋。他們所寫之詩,為時人所稱道。顧璘雖然年輕,但為官卻很老成,史稱其“才器敏練,臨事剖答如流”。地方志對其在廣平縣清盜剿匪,懲治邪惡,為民除害,最終使“商賈叢集”的事跡大為稱...
明弘治九年(1496),北直隸廣平府廣平縣來了一位剛剛年滿20歲的進士知縣,名叫顧璘,字華玉,號東橋,長州(今蘇州)人,寓居上元(今南京市)。別看他年紀不大,其聲名卻是不小,為“金陵三俊”之首。三俊即:顧璘、陳沂、王韋。他們所寫之詩,為時人所稱道。顧璘雖然年輕,但為官卻很老成,史稱其“才器敏練,臨事剖答如流”。地方志對其在廣平縣清盜剿匪,懲治邪惡,為民除害,最終使“商賈叢集”的事跡大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