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形容你,秋天。
金、靛、紅、藍,
是你的斑斕色彩;
鳥鳴、蟲奏、晨鐘、管弦,
是你的淺吟低唱;
密林、亭廊、古木、紅墻,
是你的沉沉目光;
鴛棲、鷺飛、魚潛、貓戲,
是你的靈動飛揚。
你是千萬種的可愛,
是我夢境里的天堂。
園子里的銀杏說得通透,
仿佛昨天還是樹樹青翠,
今天便已滿園金黃。
秋光艷麗,秋風宜爽,
薄云舒卷,閑游鴛鴦。
野光如浮,物華幽幽,
終日看不厭,風物放眼量。
日月更迭,春秋代序,
吾手寫吾心,留住好時光。”
沈依喬寫了一首小詩在院刊發(fā)表,配圖是蕭梓舟拍攝的照片:掩映在金黃銀杏葉中的校園代表性建筑——幺幺之門。
蕭梓舟有一臺數(shù)碼相機,拍照手感不錯,加之校園風景秀麗,入學后,蕭梓舟為沈依喬拍攝了幾百張照片。長假過去,一系列慶祝活動漸漸收尾,沈依喬終于得空這些照片,挑選了一些上傳在各類社交平臺上。
若喬則在長假期間奔回了宜田——那可真是一場漫長的旅途。長假鐵路票務(wù)緊張,小叔托人去車站搶到了一張回省城的票,還是夜里到。好在宜田離省城不遠,沈爸爸沈媽媽包了一輛出租車,在黑夜車站擁擠的人群中仰頭找了半天,終于把面黃肌瘦、疲憊不堪的若喬接回了家。
長假恰逢中秋,一系列家宴之后,若喬肉眼可見地白皙圓潤起來。熱鬧散去,她坐在臥室里曾經(jīng)堆滿了習題冊、如今已空蕩蕩的書桌前,透過窗,看深邃夜空與皎皎明月。月亮盈盈滿滿,純潔高遠,如慈母守護大地。月亮真美好——若喬想著,舉起手機,試圖拍下此刻的月色,可惜手機功能太弱,完全無法展現(xiàn)真實的月亮所傳遞的美麗與慈善,無法傳遞她感受到的久違的安全與寧靜。她跑到爸媽房間,找出了家里的相機,終于捕捉到滿意的畫面,迫不及待地將照片導入電腦,發(fā)在QQ空間,配文寫道:“我心升明月?!?p> 若喬還利用假期看了好幾部電影,又將自己的mp3播放器里灌滿了心儀已久卻在學校里無法獲得的音樂,這可能是她未來好幾個月的精神食糧。她愈發(fā)覺得家是溫暖的港灣,但也愈發(fā)不想回學校。
假期最后一天,爸爸媽媽送若喬去省城,滾輪帆布箱里裝滿了媽媽準備的吃食、衣物,咕嚕咕嚕想著,陪著若喬獨自踏上了返回東港的旅途。
媽媽勸慰若喬,要放眼長遠。
在疾馳的列車上,若喬隨意切換著播放器里的音樂,感到主動性選擇帶來的快樂。此時此刻,雖然前方依然有很多瑣碎的、實際的問題需要面對,但在當下,在列車上,她有十足的理由不去考慮,她可以全然地沉浸在耳邊的音樂與腦中的思緒里。
窗外不停變換、迅速閃過的秋日風光讓若喬感到輕松明快。前方目的地,是她曾經(jīng)向往的地方,卻又充滿了她還沒有鼓起勇氣應對的挑戰(zhàn)。她喜歡印象里的東港,僅僅這兩個字,就讓她產(chǎn)生動力。直覺告訴她,她的理想在那里,她的未來在那里。學校給她提供了在東港生活的條件,但她卻并不喜歡這所學校。她想,四年后,也許她能有一個更加令人滿意的安身立命之處,那時宜田便是“故鄉(xiāng)”;也許她要像新聞中的許多漂泊者一樣離開,那時宜田便是“老家”。而四年后的這個結(jié)果,取決于這四年里,自己做些什么、獲得什么。
這時的若喬還不理解,語言的表達是有邊界的,事物的本質(zhì)不會因它的叫法或名稱而改變。不管是他鄉(xiāng)故鄉(xiāng)、新家老家,都不會決定她真正的成功與快樂。不過她才十八歲,她心中的成功與快樂很具體,就是拿獎學金、評優(yōu)秀學生、留在東港。
返回學校,若喬強迫自己回歸了艱苦、樸素又自律的日常生活。
十月的東港,氣溫依然像夏天。待旅游季的人潮褪去,若喬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新生游東港”活動、跟著同學們逛了街,一個月下來把地標性建筑、知名景點一一游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東港真大!霓虹閃爍的商業(yè)街是東港,塵土飛揚的郊區(qū)公路也是東港;高樓林立的金融城是東港,棚戶散亂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也是東港。東港有精致典雅的西餐廳,也有學校門口鱗次櫛比的大排檔;有穿著時髦、消費隨意的都市男女,也有像她這樣充滿好奇卻又謹慎小心的窮學生。
夏日終究過去,東港在濕潤的海風中迎來了宜人的秋天。若喬對于課程已漸漸接受,對于不大的校園也熟絡(luò)了起來。她規(guī)矩地按照課表上課,積極地參加學生組織,一口氣參加了三個學生會部門。老師們也似乎很喜歡她——至少她自己是這么認為的——她常常需要在下課后去學院辦公室,幫助輔導員袁鑫做事,有時候是整理一份名單,有時候是寫一篇匯報。若喬忙了起來,有時候上完課也沒空及時復習,作業(yè)需要等到夜深人靜時在寢室完成。
期中考試即將到來,考試成績將納入學期末績點統(tǒng)一計算。入學時,袁鑫便已向大家強調(diào)過績點在獎學金評定中的重要性。若喬本就是個主動給自己制造壓力的人,于是考試期間,她比平日更加緊張。但不管是學業(yè)和學生工作,她都不想放棄。她享受這一個月以來由忙碌帶來的價值感,她覺得自己被重視、被需要——這是高二之后長久以來她都沒有感受過的。同時,她想要獎學金,學業(yè)獎和社會活動獎都想要。
只是,時間是剛性有限的,精力是柔性有限的,況且,若喬還沒有個人電腦、寢室還沒有開通網(wǎng)絡(luò),大部分工作依賴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完成,生產(chǎn)力大大受限。好不容易在家里養(yǎng)肥,期中考試過后,若喬又變得干瘦,臉上的痘痘和眼下黑眼圈也愈發(fā)明顯。
好在,努力皆有回報。她的考試成績在系里名列前茅;袁鑫對她也愈發(fā)“依賴”;學生會的學長學姐也對她特別友好;她的名字在學院里被越來越多人知曉。
若喬的心情輕松了許多。當考試與工作告一段落,她又一次來到電子閱覽室瀏覽網(wǎng)頁和社交平臺,作為放松。
許久未翻的QQ空間里,依喬更新了近百張照片。照片上的她,依然是那樣苗條、白皙、明媚,眼中較往日更多了份盈盈笑意,讓每一張照片多了一份朦朧的美光。照片里的依喬,有時在多彩的校園里,有時在慶典的廣場上,有時在古樸的胡同,有時在繁華的商業(yè)街。
若喬一張張看完,繼續(xù)瀏覽便看到了下一個發(fā)布內(nèi)容的用戶——蕭梓舟。蕭梓舟只上傳了一張照片,那是一張夜景,依喬穿著一件月白色的裙子,坐在像是校園里的某處荷塘,她笑得恬然,身后是繁盛的蓮葉荷花,再后面是一片茂密的樹冠。圖片配文: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