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武俠

龍瀛劍訣

第一百七十九章 以陣對陣

龍瀛劍訣 譚漠雪 3171 2021-08-16 11:13:57

  洛陽軍隊漸漸逼近,眾騎兵明晃晃的利刃,已然在手。

  方才康顏對黃伊榕,的的確確只是客套幾句罷了。正如黃伊榕所言:雙方各為其主,孰是孰非,殊難論斷。黃伊榕對康顏有救命之恩,康顏心想:待洛陽軍大勝,成功劫奪藏劍圖之后,留對方一命,已算是報恩了。

  “殿下,洛陽王府便交給你了,我去阻一阻梁王府的人?!秉S伊榕右手握著涅冰刀,左手馬鞭高高揚起,眼看就要抽在坐騎身上。

  “不行!”李世民左手一探,凌空捉住了黃伊榕的馬鞭,“你一個人去?太危險了!”

  黃伊榕雖沒有多說,但李世民卻很明白她的意思。

  七日來,他們所在的這一組遭遇了三場戰(zhàn)役,唐王府中人皆將黃伊榕圍在正中。雖說大家都知道,國定欽使的武力值極其強橫,然眾人卻將這女子護得好好的,完全不需要她出手。

  “五方游擊陣”乃是一個整體,李世民及李德謇作為鎮(zhèn)守陣眼之人,更是不能抽身離開的重要角色。此前,黃伊榕這被保護的對象,一直是游離在陣法之外的“多余之人”。黃伊榕的言外之意是:李世民憑借陣法抵御洛陽王府,而她自己一個人,去會一會梁王府的兩百多人。

  “遲則生變,速戰(zhàn)速決!”黃伊榕掌中勁力微吐,震開李世民抓馬鞭的手,“對付梁洛仁,我還是有相當把握的。你這邊速速解決之后,便來助我?!?p>  “好吧,你多加小心?!崩钍烂竦淖笫直徽鸬糜行┨?。他不得不承認:唐王府雖有眾多虎將良臣,但真正能稱得上身懷“絕世武功”之人,也只有黃伊榕和李靖兩個人而已。

  令旗揮舞,在李世民的指揮下,三十六人縱馬疾馳,正面迎擊洛陽王府。弩箭齊發(fā),先做兩輪射擊。七十二支尖銳的木箭穿透敵人的胸膛后,輕弩懸掛于馬股處的鐵質(zhì)扣鉤之上,隨后長槍斜挑,將第一、第二排敵眾挑飛在地。

  喊殺聲與痛呼聲交織于天地。第二批“三十六人”御馬迎敵,緊接著第一批兵士進行第二波沖殺。正當洛陽軍慌亂之際,那首批唐兵微扯馬頭,向左右倏然分開,繞向敵軍兩翼,抓起箭弩,與己方陣中助射的士兵一道,狂射十息時間之后,用鐵盾掩護,以各種詭變莫測的曲線之形,迂回退至大陣后方。

  第一波發(fā)動攻擊的三十六人,將鐵盾立于身前,守住防御陣位。由原來的第一攻擊位,變幻至第五防御位。

  整座大陣呈現(xiàn)流水游移之勢,從外圍至內(nèi)環(huán),首尾相接,配合順暢,環(huán)環(huán)相扣,生生不息。第二批撤下,第三批補上;第三批撤下,第四批補上……

  洛陽軍一開始被“五方游擊陣”打了個措手不及,頃刻間便死傷了數(shù)十人。然他們亦非省油的燈。

  此前洛陽軍行進時,乃是以“疏陣”為根基,三百余人被劃分為幾個戰(zhàn)斗小群,以適當?shù)氖杳荛g隙排開推進。此陣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可對戰(zhàn)亦可攔截,既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又能將三百人營造出六百人的聲勢。

  唐軍第一輪突襲,讓洛陽軍吃了個暗虧。洛陽兵的陣型立刻變換,由“疏陣”變?yōu)椤板F形陣”。

  分散的小群極速合攏,一名身披明光鎧的中年男子手執(zhí)長矛,如離弦之箭矢,眨眼間沖進唐軍陣營中,利矛過處,必取人命。緊隨鎧甲男子身后的,是數(shù)名武功高強的武林人士,位列兩翼者,則是用弩箭助射的一眾騎兵。包括康顏在內(nèi)的大部分兵力,厚實凝重,聚于后方,給前方“錐頭”沖殺者,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

  前峰尖銳、兩翼輕銳、主體雄厚,正是“錐形陣”之精髓。

  洛陽軍變陣強攻,與唐軍的“五方游擊陣”強強對碰,唐軍“速戰(zhàn)速決”的想法,便落了空。

  唐王府七日以來,未傷一兵一卒,便打了三場勝仗。卻不料今日一戰(zhàn),頃刻間,已有六人或死或傷于敵軍之手,可謂是損失不小。原本那隨時補給的一十五人,立刻有六人補上空位,剩余九人持續(xù)穿行于陣中,游擊待命。

  李世民及李德謇作為整支隊伍中武功最高的兩人,亦是整個大陣的守護者,其關(guān)鍵的作用在于:破除一切障礙。在敵軍那名鎧甲男子的矛頭,以閃電之勢,刺穿己方士兵的咽喉之時,他二人便判斷出普通士兵,必不能敵。兩人二話不說,長劍出鞘,猱身而上。

  凌厲的劍氣掃開飛射而至的流矢。李世民的“承影劍”直指敵軍的最強者——鎧甲男子,而李德謇的利劍,亦對上了兩名強敵。

  雖出現(xiàn)一些傷亡,然對于“五方游擊陣”卻無任何影響,那如流水般的陣勢,毫無阻滯間斷。在以李世民為首的強力壓制下,洛陽軍漸感不敵。

  且說黃伊榕雖看出康顏在洛陽王府內(nèi),應該謀求了一個不小的官職,但她卻是萬萬沒有想到:此番洛陽軍擺出的兩大陣法,俱是由康顏所布列!昔日那個唯唯諾諾的山野書生,如今搖身一變,已成為數(shù)百將士的領(lǐng)軍人物。

  行軍之“疏陣”,破敵之“錐形陣”,皆是出自康顏偷學到的八卷《孫臏兵法》當中。他在“武峰門”拜師學武時,每夜挑燈研習,反復揣摩,終于小有收獲。

  此兵法在戰(zhàn)爭觀點、軍隊建設及作戰(zhàn)指導上,極具不可估量的價值,而偏偏這部神作,卻大多已經(jīng)失傳。故而,康顏在王世充面前背誦而出時,就連這個名動一方的洛陽太尉,都大為贊嘆。

  康顏在洛陽王府踏上仕途之路,又憑借著各種資源渠道,學習到不少其它兵書,這更加深了他對兵法的參悟。雖然他仍遠遠不及唐王府之李靖這些兵家大賢,但卻也能在洛陽王府嶄露頭角。

  唐軍與洛陽軍雙方斗得是難分難解,然在另一頭,黃伊榕為求萬全,卻未貿(mào)然深入梁王府敵眾之中。

  涅冰刀視若無物、薄如蟬翼,在梁軍的將卒身前疾速飛旋一圈。敵眾尚來不及反應,血液亦來不及噴涌,寶刀又穩(wěn)穩(wěn)地落回黃伊榕之手。涅冰刀再度凌空劈斬,刀風過處,人仰馬翻。黃伊榕更不停手,左手飛刀暗器連擲,敵軍又倒下一批。

  梁洛仁的兩條眉毛擰成了一團,他一聲大喝,手中軍旗連揚。在他的帶領(lǐng)下,梁軍呈弧線鋪開,并疾速向黃伊榕沖去。每人手中一把強弓,人人彎弓搭箭,箭如雨下。

  黃伊榕見敵勢兇猛,忙將涅冰刀舞得密不透風,格擋下那如狂風暴雨的箭矢。她只是稍稍緩了一緩,梁軍圍剿的陣法,已初現(xiàn)規(guī)模。

  只見三人為一小隊,三小隊合為一中隊,而每三個中隊又結(jié)成一個大隊,大隊共有六組,中間以圓形圍向黃伊榕,其它五隊漸成外圍包裹之勢。

  黃伊榕心中一陣冷笑,“‘梅花陣’么?這可難不倒我!”她精通排兵布陣之術(shù),深知敵陣在成型之前,強行打斷,最為適宜。否則若一旦成型,即便是最簡單的陣法,也有可能將一名絕世高手,困死于陣中。

  涅冰刀化作有質(zhì)而無形的狂風,向西疾旋而出,刀光映射出天邊微露的一點日光,九閃而過,血花四濺,正是絕殺刀招“疾風九旋”。

  黃伊榕又打馬向東沖去,一陣砍殺下,梁軍的“梅花陣”潰散得一塌糊涂,絕無成形的機會。

  此時,唐軍與洛陽軍的戰(zhàn)況已近尾聲。洛陽三百余人,死傷過半,那鎧甲男子更是成為李世民劍下的亡魂。面對這慘敗的局面,康顏及時止損,下令止戰(zhàn),快速收攏百余兵眾,奪路而逃。

  唐軍雖取得勝利,卻也在此役中戰(zhàn)死一十一人,重傷七人,輕傷二十三人。李世民及李德謇無意追擊敗軍,馬頭調(diào)轉(zhuǎn),下令眾唐軍,以最快的速度,支援與梁軍酣戰(zhàn)的黃伊榕。

  **表示以前因為興趣,曾背過《孫臏兵法》,也背過《孫子兵法》,不過現(xiàn)在都忘得七七八八了,只在寫文需要的時候,才會重新翻出來用用。

  據(jù)悉,《孫臏兵法》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失傳了,直到1972年4月才被挖了出來,而且存在不少殘缺。而我的這篇小說,會以某某某偶然獲得“上古兵書”的形式,在隋末唐初,重現(xiàn)部分《孫臏兵法》,是因為有三點考量。

  第一、《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貌似知道的人很多,最主要的是,貌似沒有“失傳”過。如此的話,在隋末唐初這個時代背景下,獲得“失傳兵書”,就會比知道廣泛流傳的兵書,更稀罕。比如康顏,在失傳的《孫臏兵法》的光環(huán)下,更容易裝X、更容易屌絲逆襲。

  第二、《孫子兵法》是神作,但就我對比兩者之后的主觀看法是:《孫臏兵法》中所寫的東西,“實操性”相對更多些(此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還是拿康顏說事兒,作為一個以前完全沒看過兵書的“半吊子”,他啃《孫臏兵法》之后,在人前實戰(zhàn)裝X,我覺得會比《孫子兵法》好“上手”些。

  第三、“東漢末年失傳”的這種說法,只是“現(xiàn)代人”研究出來的。畢竟沒有哪個現(xiàn)代人能真正穿越到古代。誰敢打包票地說,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末唐初,就沒有一些渠道網(wǎng)很厲害的人,私下?lián)频竭@“上古兵書”的?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