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美好的,但當(dāng)愛逝去時,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放手,坦然面對。而不是讓愛變得偏執(zhí),甚至成為枷鎖去傷害無辜的人,那其實是對愛最大的褻瀆。
滾滾紅塵之中,蕓蕓眾生之相,是福是禍皆在人的一念之間。《太上感應(yīng)篇》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說一個人有福,就是有好的福報和命運。其實就是一個人所作所為的善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有福的人一定是自己種下了善的種子。《了凡四訓(xùn)》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種善因得善果,就如農(nóng)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個道理,別人強求不了,唯有自嘗其果。
蜜蜂作為世界上最勤勞的昆蟲之一,在羅隱的詩中可謂是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羅隱的《蜂》這樣寫到:“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fēng)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fēng)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詩人通過描繪蜜蜂采集百花釀蜜的過程,表達了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人生價值的質(zhì)疑。他在詩中反問“為誰辛苦為誰甜”,表達了對于人們所追求的幸福和快樂的疑問,同時也表達了對于生命的珍視和對于時間的感慨。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對自然的描繪來反映人生的真諦。
付出不一定能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但是一點努力都不肯付出的人,是一定得不到應(yīng)有的回報。你的努力只是為了自己的穿衣吃飯,與別人無關(guān),更不要奢望別人的施舍與救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對子女是無條件的付出,也是心甘情愿的付出。要想自己豐衣足食,不受制于人,那你就得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原因只有一個:物質(zhì)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
一念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念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人善人欺天不欺,善良的人終究會有好報,善良的人也許會吃虧,但一定不會吃大虧。唯愿我們余生所遇皆是良善之人,所做皆為善良之舉,但愿此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