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深層心理學

第三節(jié) 癥狀成因之—退行滿足(2)

深層心理學 蓮花九天落 3710 2012-11-29 15:25:49

    就上例而言,

  如果要進一步了解其強迫的根源,就要了解他為何如此極端地同情母親。

  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男人害怕見到女人的眼淚,理由無非是同情她。

  對于一個不同情甚至討厭的女人的眼淚,男人是不會太過不忍的。

  焦點又再向前推進一步——為何那個男孩如此同情母親。

  我盡量不用專業(yè)的術語,而只是用日常的生活邏輯來解釋。

  一個男人過分同情女人和弱者,在普通人看來,可以用“婦人之仁”來描述。他們甚至會陪同女人一起傷心落淚。

  這也可以稱之為“女性化”。

  既然是“女性化”,那他就缺少了男人應該有的陽剛與堅韌。

  焦點推進——男性特質的缺失,女性特質的增加,是導致他強迫的原因。

  這里可以用一種形象直觀的方式來描述:

  如果問,一個人的人格由什么基本要素組成?

  也許范圍有點大,不好回答。

  那么,再從嚴格的生物學上問:一個人的身體(包括大腦信息)由什么基本要素組成?

  不難回答:就是母親的X、父親的X、Y染色體組成。

  那么,一個人的人格,也不外乎是父親與母親兩種人格的結合。

  也可以用一陽一陰來描述。

  對于男孩來說,健康平衡的人格應是大致處于父母兩種人間中間,偏向于父性。但他又是“戀母”的。

  也許你們一看就知道這是對明顯的矛盾。怎么既偏向父親,又會戀母呢?

  這個在以后將會詳細解釋,這是統(tǒng)一的,而不是矛盾的。

  現(xiàn)在只能說,男孩“戀母”是一種普遍的基礎性的特質,與人格偏向父親并無必然聯(lián)系。

  如果一個男孩的人格不是偏向父性,而是更接近父母的中間點。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的性格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溫和、柔弱。

  如果再偏向母親一點,就是“女性化”。這只能算是一種變態(tài),還不是真正的病態(tài)。

  倘若再偏向母親一些,就會形成病態(tài)的依賴。

  這樣一來,人格就開始失衡。本來處在一對平衡力中的人格如果過多地偏向一方,另一方自然會向他施加壓力。

  男孩過多地傾向于母親,父性的陽剛就會給他施加壓力。

  因為他已背離了父親的人格,自然會強烈抵制父性人格的壓力。

  這樣一來,自然形成了一對強烈地對抗力量?!@就是強迫的表現(xiàn)形式。

  也許讀者會疑惑,明明是對外公強迫,怎么會聯(lián)系到父親?

  這就要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從上例不難看出,強迫癥患者的心路歷程總是迂回曲折的。

  這個曲折過程就是:他的父親脾氣暴燥,曾經在發(fā)怒的時候,罵他和母親:你們怎么不去死!?這種怒罵甚至還牽涉到母親的娘家。

  那個時候,他的人格就已過多地傾向母親,依賴母親。自然會強烈抵制父親的怒罵。

  現(xiàn)在外公過世,似乎正好驗證了父親的怒罵,更加讓他在潛意識中對這種罵敏感。

  一言之:由于他的父性人格缺失,認為自己絕不能父親那樣罵人,自然會強烈排斥父親的暴燥與剛烈??墒?,越是排斥,他就越容易糾纏這種罵,無法轉移,漸漸把這種罵與抗爭演化為自身的斗爭。

  這可在日常生活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找到答案。

  具體是如何演化的,將在后續(xù)中描述。

  可以確定的是,他曾經健康的時候,人格并沒有偏離,也如父親般陽剛,敢于對不滿的事大聲怒罵,也不管對方是誰。那個時候自然不會形成激烈對抗,也就不存在強迫。

  所以,這種曾經熟悉的記憶的淡忘,催生出一種似曾相識卻又陌生可怕的記憶——莫名產生罵人的沖動。自然產生排斥與抗拒作用。

  就好像對自己說:“我怎么變得這么無恥暴燥了?”

  其實是父性記憶的淡忘,才令他產生疑惑與抗拒。

  分析到這,似乎已經接近了強迫的病根——人格偏離。人格偏離不外乎兩種:男孩偏向母親,女孩偏向父親。

  但即便全面了解了“人格偏離”,還遠遠不夠。

  因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解答——人格為何會無緣無故偏向于母親,背離父親?

  就像慣性定律一樣,一個物體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靜止的保持靜止,運動地保持運動。

  人的心理也應如此。沒有外力的推動作用,人格是不會無緣無故失衡的。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何一部分人一輩子都健康,而另一部分人隨便受到暗示就會誘發(fā)心理疾病。

  因為有部分人沒有經歷外力的推動作用,保持著心理的健康慣性。

  外力是偶然的,并非每個人都會經歷同一外力事件。

  所以,經歷過偶然外力推動的,人格就可能失衡,而不再延續(xù)健康的心理軌道。

  “外力問題”將作為第三階段的分析內容。

  現(xiàn)在只能用目錄性的簡要方式,來描繪我對心理疾病形成過程和成因的大致理解——癥狀→暗示→退行滿足→人格偏離→待解……

  在詳細闡述心理疾病所有形成過程之前,再舉幾個例子,以便證明強迫病因的共同本質。

  有一位溫馴謙和的男子L,他的強迫癥狀表現(xiàn)為“強迫攻擊思維”。

  越是他喜歡的人,他越有這種攻擊傾向。

  這令他十分痛苦自責,強烈地抵制這些攻擊思維。

  不難想像,一個溫柔善良的人竟產生這種莫名的罪惡思維,會是多么的不安。

  但是,正如強迫癥的特點,越是抵制,越是強烈。強行不去抵制,強大的罪惡感令他痛苦不堪。

  這種罪惡感是持久的,并不會因為強迫癥狀的暫時消失而消除。

  根據(jù)心理分析理論,任何沖動都是有原因和理由的。

  但是,從表面上看,這種對所愛的人的攻擊毫無源由。

  “順其自然”的理論也不能合理地解釋。

  如果說,人人都有一些怪異的思維,這并不足為奇,對正常人的生活也沒什么影響。

  這顯然是牽強的。

  誠然,普通人確實都有過怪異思維,但是他們總是用一種無意識的玩笑或輕快流露出來。

  強迫患者卻無法做到這樣。因為那種怪異思維對他們來說是如此的強烈和清晰。

  他們失去的正是那份無意識的流露。

  這個不能簡單地用模仿來做到。

  還是要進入具體的分析。

  由前述可知,患者的強迫思維一定與他的愿望密切相關。所以,不妨來推斷一下“強迫攻擊”背后的愿望。

  人在意識清晰的情況下,往往會壓制很多無理的本能沖動。

  內心的本能愿望自然也無法顯現(xiàn)出來。

  所以,精神分析主張“自由聯(lián)想”。讓患者處于意識放松的狀態(tài),潛意識的本能愿望就會顯現(xiàn)出來。

  果然,當他漸入朦朧時,幾個七零八落的詞組突然從他口中跳出:

  警察、抓人、法官、審判。

  這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人看來,這幾個詞組與他的癥狀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

  稍微細致的人,也許會看出些許端倪。

  難道說,他的愿望是攻擊別人,然后警察抓住他,再由法官審判?

  這樣一來,攻擊思維和零散的詞組就可以用邏輯關系串聯(lián)在一起了。

  但是再進一步想,又站不住腳。

  因為人的本能是求樂的。誰會以被判刑為樂?

  唯一的可能是,判刑能夠滿足他的一種愿望。

  這種愿望是什么呢?

  還是要與他對女孩的愛相聯(lián)系。

  為何越是愛的女孩,越是想攻擊?

  這其中是否應證了俗語所說的“由愛生恨”?

  追求一個心愛的女孩,如果愛不到,大多人只是失落,然后再尋找新的愛情。

  但也有愛到極點,占有欲望強烈的人,會由愛生恨。愛不到就恨,甚至毀滅。

  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中應該不在少數(shù)。

  但真正由愛生恨導致傷害事件的,是病態(tài)外向型的人格。

  這里要討論的,是病態(tài)內向型的人格,也就是強迫攻擊型人格。

  這種人格未必真正做出攻擊的舉動,只是被這種難以遏制、毫無來由的攻擊思維所折磨,而害怕做出如此行為。

  回到上例,如果問L:法官審判你會有什么好處?

  他會怎么回答呢?

  聯(lián)想到前面的例子,讀者應該不難推測,這一定又是L的迂回愿望;是一種“退行滿足”。

  但究竟是如何迂回的。

  且聽他自己如何道來。

  L說:“如果法官來審判我,很多人就會來關注我。因為我是一個性格善良的大學生,竟然會淪為囚犯。這其中一定有原因!原因就是她不愛我,反而去愛那些邪邪的男生;這令我十分疼恨不解!導致我性情大變。人們如果知道這一點,一定會同情我,而譴責那個沒有眼光的女孩?!?p>  原來如此!這就是他曾經確實有過的想法——想用傷害女孩來引得大眾注意,而借此批評那個女孩。甚至還想那個女孩因他的墮落而自責,重新選擇來愛他。

  只是因為后來他遺忘了這段記憶,而導致了他的強迫。

  感覺這種攻擊思維是如此的陌生可怕。

  這種由好轉壞的過程并非心血來潮、空穴來風,而是因為曾經那個女孩喜歡壞壞的男孩。

  導致L轉換角色以達到刺激女孩的目的,只是想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給他所愛的女孩:“你不是喜歡壞壞的嗎?現(xiàn)在我變成壞人了。你是不是高興了?”以此引得女孩反省,并幻想來愛他。

  女孩所愛的那個“壞人”,就是一種外界暗示,激發(fā)他的“退行滿足”。

  這樣一來,看似荒誕不經的強迫思維,竟只是一種追求愛的訊息。

  而且這種方式,即使是在正常人當中也不少見。

  用攻擊或自甘墮落的方式來引得眾人圍觀,然后再說:“我變成這樣,都是你害的。如果不是因為愛你,我也不會變得這么墮落?!?p>  以此博得眾人同情理解,女孩的自責悔悟。

  從而變相滿足他對愛的追求。

  唯一與健康人不同的是,強迫癥患者選擇遺忘這段罪惡的記憶,再次重現(xiàn)時,勢必令他感覺有些陌生,從而導致強迫。

  為何遺忘罪惡,反而會染上罪惡的念頭?

  稍懂心理的人,也許會說是因為憤怒沒有被釋放,壓抑了。

  到時候就會爆發(fā)之類的。

  誠然,這沒有錯。

  但是還流于表面。患者也可能知道要釋放,但就是不敢也不想。因為他有顧慮。

  要從心理動力學上分析,這種遺忘到底是怎樣導致強迫的。讓他完全認定所有顧慮皆能在此找到答案和結局,才能真正接受被遺忘的記憶,根治疾病。

  這種動力結構將在最后部分詳細闡述。

  至此,細致的讀者應該不難從上述幾例中看出:強迫癥的表現(xiàn)形式,往往是一種迂回的、退行的愿望滿足;而非積極的、進取的愿望滿足。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