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隔閡
班昭之所以在信中這樣問,是因為她過去在縣衙的時候聽人談起:如今的大小官員,下到縣衙,上至郡守,甚至朝堂之上,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他們貪污不敢、養(yǎng)小妾不敢、甚至多交幾個朋友喝酒、聊天、泡酒樓都不敢,只能老老實實的干活,搞得他們苦不堪言。
信寫好后,班昭內(nèi)心頗為不安,遲遲決定不了是否要郵寄出去。畢竟,第一次寫信的內(nèi)容只是自己的一些心靈感悟,無關(guān)痛癢。而這次,竟然是在給皇帝提意見。
要知道,她還只是一個民間默默無聞的小小女子呢,她有這個資格嗎?
但轉(zhuǎn)念一想,如果不郵寄這封信,從此不理明帝,就徹底斷了跟他的聯(lián)系。她這會兒還有些不舍。
于是她一咬牙一跺腳,下定了決心——就算會惹怒他,也要試試去拔一拔他那根堅硬無比的“龍須”!
畢竟她可不是他手底下的官員,只是個聽到一些議論就想要跟他反映一下情況的路人罷了。
如果他因為這個事情而生氣,甚至來找她的麻煩,那也只能說明他太小家子氣了!這樣的男人,就算日后不再有任何交集,她也絕對不會覺得可惜!
想到這里,她心中的決定愈發(fā)堅定,然后毫不猶豫地將信件寄了出去。
跟上次一樣,并沒有等待太久,三天以后,又有了回信。
展開信箋,話語依然簡潔,甚至比上次更少。只有一句話:
對官吏有多嚴,對黎民就有多愛!
班昭細心琢磨一下,倒也是。
因為就在今年春天,帝君干了一件大事。他集結(jié)數(shù)十萬民夫,全面修葺完善了黃河大堤。并且還別出心裁地提出了“河長”問責(zé)制度,汛期黃河在那個地方?jīng)Q堤了,那個地方的官員就提著腦袋去見他!
要知道,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早在他爸爸做皇帝時期,黃河決堤就已經(jīng)非常嚴重了,下游百姓遭受著無情的洪澇災(zāi)害,家破人亡,背井離鄉(xiāng)。但他老爸沒有時間和精力根治這個問題,而是留給了他。
據(jù)說,修大堤的錢,全部來自追查貪官所得的贓款。支付給十萬民夫的工錢,一分不欠。沿途百姓不但少了水患,還因此領(lǐng)了一份不菲的工錢,心里正樂開花呢!
看來他還真是個外表冷酷到底,內(nèi)心讓世界充滿愛的好皇帝呢!
雖然如此,班昭還得再試探一下他。因為信件里,雖然是在數(shù)落他,但如果不是站在官吏立場上,根本算不上指責(zé)。
于是,她又給明帝寫了封信,信的內(nèi)容也更加大膽:
你不光苛責(zé)官員,還親自在大庭廣眾之下杖責(zé)他們。甚至他們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被你打得哭爹喊娘。這讓他們顏面盡失、斯文掃地。他們可都是士大夫,都是讀書人,最講究面子!你這樣做,小女子都覺得你“殘暴無禮”呢!
如果前面一封信只是說出自己的看法。那么這封信就算是擺明指出天子的缺點,直擊他那乖戾地讓下屬捉摸不透的性格缺陷。甚至還帶著些人身攻擊。
這樣的信,寫還是不寫?
班昭陷入巨大矛盾之中。
因為在她思想之中,一個好皇帝,愛民是必須得,對官吏嚴格要求也是必須的。因為不嚴格要求官吏,他們就會來傷害百姓。這個道理她懂。
但更重要的是,作為皇帝,他的性格必須健全,必須既嚴肅又慈祥,不能喜怒無常、任性乖戾。對待屬下,嚴格要求的同時,更要講方法、講道理。
他如果真的聽了她的話后,對自己的性格缺陷有所察覺,并及時改進,那她對他來說,就是有用的人,而他們之間的溝通,也才有了意義。
這樣也說明他們兩個人的靈魂是站在平等地位上交流,而不是因為他作為皇帝,就高高在上。
相反,如果這封信,沒有引起他的重視,只是讓他生氣。那只能說明,至少她看來,他是一個并不值得交往的人。那樣他們的往來到此結(jié)束。
以后他即便用至高無上的地位壓制她,甚至結(jié)束她的生命,那也比自己曲意逢迎地跟他保持毫無意義的往來要好得多。
更何況,自己第一次費盡一片真心,寫得那文采斐然的心靈感悟,都被他“辜負”了。這次他不接受她的善意批評,她又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想到這里,她毅然決然地把信寄了出去。
只是她這次并沒有像前兩次一樣,對回信或給予期待,或充滿恐慌。
而是若無其事地,內(nèi)心波瀾不驚,輕松地笑看云卷云舒。
以這樣的心態(tài)對待時間,時間就過得很快。還是三天之后,回信來了。
可見,天子這個隱藏在驛站的通信渠道,真是穩(wěn)得很,根本不受惡劣天氣和人為影響!
拆開信函,依然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卻讓人心驚肉跳:
“你一鄉(xiāng)村女子,身不在朝堂,如何理解朕的苦心!別以為你讀了幾本史書,就不知天高地厚了!”
這是什么意思?
明帝的話語好像跟自己猜測的兩種結(jié)果都不一樣。他既沒有因為她提出的過失而勃然大怒,要加罪于她,也沒有感謝她提出建議,表示以后注意改正。似有怒氣,卻更多的是不被理解的委屈。
他有什么苦衷?他可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既然對百官都能任意當(dāng)庭毆打,就不能改變一下自己的做事風(fēng)格?
她理解不了,也捉摸不透。既不知道該不該回信,更不知道回什么內(nèi)容,還沒有人可以商量。
他們之間的交流,出現(xiàn)了巨大的障礙。
“知己相逢千言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既然如此,那就各自安好、不再聯(lián)系罷了。
我班昭,既然拿得起,也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