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談到這段歷史,更多的是作為西漢到東漢的過渡階段出現(xiàn)的。但談論中國這段歷史又很難忽略一個人那便是王莽,他的“新”王朝雖然只存在了十五年,但我們卻不能像對待其他短命王朝那般一筆帶過。這都是因為在這十五年間王莽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涉及后世或影響后世的制度的改革。王莽那些看上去很好完美的改革究竟有何不足使其失敗,他的失敗又是那些原因造成的呢?
回顧那段歷史會發(fā)現(xiàn),在王莽家族崛起的過程,是伴隨著西漢政權的衰亡,宗族勢力的上升的階段。大漢帝國的國力在漢宣帝手中達到頂峰,然而宣帝之后僅過了五十多年這個政權就逐漸衰亡了,西漢統(tǒng)治者究竟,做錯了什么,將那么強大的國力消耗殆盡呢?
而王莽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后人對他毀譽參半。
贊曰:王莽始起外戚,折節(jié)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tǒng)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盜之禍。推是言之,亦天時,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jù),顛覆之勢險于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兇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v內(nèi),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fā),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虛,丘垅發(fā)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歸殊途,俱用滅亡,皆炕龍絕氣,非命之運,紫色蛙聲,余分閏位,圣王之驅除云爾!(班固《漢書》;說他“不失為中國史.上最有膽識的一位政治家”(翦伯贊《秦漢史》);“所施行則經(jīng)緯萬端”(呂思勉《秦漢史》);“王莽所從事的是-項驚天動地的全面社會大革命”(柏楊《柏楊曰:讀通鑒.論歷史》).....
批評者說《后漢紀》卷一有云:“王莽篡漢,劉氏抑廢”、“王莽末,天下咸思漢”。卷三袁宏日:‘成哀之間,國嗣三絕。王莽乘權,竊有神器,然繼體之政,未為失民,劉氏德澤,實系物心
《后漢書》有云:“當王莽居攝篡弒之際,天下之士莫不競褒稱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譚獨自守默然無言。”記云:“臣嘗讀書記知秦以酷急亡國,又目見王莽亦以苛法自滅?!?p> “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錢穆《國史綱》);“他的政策只不過是為兼并土地、高利貸剝削和奴隸制殘余的存在加上一層偽裝而已”(安儒家經(jīng)典和一-些符命圖讖,所以它們便很少有實際作用和意義,多數(shù)只是徒自增加混亂與麻煩而已”(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第五卷)》......
不同的人對王莽的評價是不同的。那么,當我們看到同樣的史料時,會如何評價王莽及其他改革呢?
你們與我一起,走進他的時代,看他由弱到強,代漢立新,由盛到衰,在閱讀中明悟王莽他的一生。
淡霧沉錦
我們在翻閱的同時,與作者一同走進那個時代,思考那一切背后的深層原因,想一想倘若換成你,你將如何,會不會如他一樣。人們能在看到真實的歷史后,對歷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評判的同時,還能看到一個鮮活的、復雜的王莽,看到他為了那個心中天下,做過哪些努力做過哪些取舍。他的評價,后世在爭淪,但他事跡不應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