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在廣西與湖南交界處出生的孩子來說,對廣西的定義,類似于第二故鄉(xiāng)。
離外婆家五百米左右距離的村莊,屬于廣西,在外婆家樓上是廣西信號,以前打電話可能還要漫游,樓下便是湖南信號,正常使用。
外婆這邊的親戚大多因為聯(lián)姻定居在廣西,我自己家那邊的親戚大多因為工作定居在廣西,換句話來說,小時候,除了上學(xué)時間,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廣西度過,有時是被爸媽帶著在廣西工作,有時是被親戚們帶著在廣西生活。
這里的廣西往下說一個范圍,便是桂林,小時候,并沒有多留意“桂林山水甲天下”,更多的是在吃食上,比如糯米制作的食物,比如糯米粉炸的各種形狀的“蓮花”、還有各種糯米粉弄的糕點。記得我十歲左右,在爸爸工作的地方,有一個認(rèn)識我但我不認(rèn)識的阿姨,自己做了很多糕點拿來給我吃,說是高粱粑粑,很小一個,用高粱葉子包的糯米粉弄的,里面包了芝麻餡,但是口感非常細滑、筋道,那個記憶一直留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很少吃到那個味道了。
還有油茶,老茶葉、生姜、大蒜、鹽巴等物,用特制的工具制成,現(xiàn)在桂林街上有很多專業(yè)吃油茶的店,有點類似于廣東的早茶,很多老頭老太太能吃一天,但是我覺得那個油茶雖然配料比家里的多,但是口感相對要淡一點,我的家人們很多都會做這個,但我總覺得太苦太濃了,不是特能接受,屬于太久沒喝又會懷念,一喝又有點嫌棄的味道。
對很多外地人來說,桂林的食物標(biāo)記應(yīng)該是桂林米粉,現(xiàn)在在外地也有很多招牌為桂林米粉的店,但實際上,去過桂林本地的人都知道,外地的那些桂林米粉都不正宗。以前我跟小伙伴們開玩笑說,桂林米粉店里的小料就能讓人吃飽,非常豐富,并且自助,店家都是問你要幾兩米粉,一般人點二兩就能吃飽,太餓或者食量大的會點四兩或者六兩。因為永州也有米粉的各種吃法,自己家里也會各種做法來吃,所以,對于我來說,桂林米粉的特產(chǎn)份量就比很多外地朋友要輕一些。但是,永州米粉的名聲卻沒有桂林米粉那么遠揚,在外地為了吃到類似老家的味道,描述粉類時,我也說的是桂林米粉,因為說別的,店家可能不知道,這也算特色小吃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性吧。
桂林的米粉多以干拌為主,在桂林全州的紅油米粉則以湯粉為主,其實就是把米粉放入大骨湯里,在配料之上,澆一層辣椒紅油,這樣僅從視覺方面,就可以激發(fā)人類味覺。其實還有南寧的老友粉,我第一次吃南寧的老友粉并不在南寧,酸鮮的味道讓人記憶深刻,我沒想到,會有人竟把西紅柿、酸筍、豆豉等材料做為湯底,因為在我的理解里,這些好像食物分別來自不同的世界。再后面去南寧,親戚所在的小區(qū),好幾家老友粉店,我特意去嘗了一下,味道跟我之前吃的沒有什么差別,但是也因為口味小眾,我第一次吃的那家店很快倒閉了。后面從南寧回來時,我在特產(chǎn)店買了二十包老友粉送給朋友,打開了他們新世界的大門。除了這三類粉,知名度最高的,莫過于柳州螺螄粉,那種臭臭的味道,讓人又愛又恨。我第一次吃螺螄粉,是我爸在家里做的,那是真的有田螺的螺螄粉啊,在沒吃之前,還滿臉嫌棄,心想,為什么要把米粉放進螺螄?yán)锩姘?,那吃螺螄時多麻煩,但吃完之后,就感覺這才是美味啊,沒有酸筍的螺螄粉其實也是不臭的,可以用酸蘿卜替代它的酸味,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酸筍才是螺螄粉里的靈魂吧。再后面我吃的螺螄粉里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螺螄,于是我也就沒有辦法驗證,這個湯底是真的螺螄煮出來的,還是商家通過其他方式合成的味道?在我內(nèi)心,我一直執(zhí)著地認(rèn)定,有螺螄成份的,才叫螺螄粉,不然就只是臭臭的湯粉。
真正開始把桂林當(dāng)做旅游目的地,是大學(xué)的時候,那里的室友來自五湖四海,對桂林那些只有書本或電視媒體上才能看到的景色,非常向往,于是在某個周五下午,大家逃課買了車票,跑到桂林陽朔去玩,到當(dāng)?shù)卣伊藢?dǎo)游,去各種鐘乳巖洞、地下河以及充斥著旅游紀(jì)念品和流浪文化的西街,又跑到劉三姐文化基地劃竹排,七八個人的隊伍到哪都是浩浩蕩蕩,現(xiàn)在說起來,逃課旅游都有一些叛逆小青年的自豪感。
再次去桂林所謂旅游,是大三的暑假,為了逃離父母的假期管束,自己跑到桂林,找到兒時伙伴,在她家住,讓她陪著在某些她認(rèn)為好出片的地方,拍了一些照片,比如某校,比如日月塔,比如象鼻山,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里美化照片,以便發(fā)QQ空間。再在某個文化節(jié),濃妝短裙地去樂滿地,玩到飛起,最開始玩大型游樂場應(yīng)該就是那次,雖然后面去過很多大型游樂場,但第一次游玩的好奇與刺激,回憶依然激動。
桂林恭城的街道兩邊,種滿了枇杷樹,在每年五月份左右,正是枇杷熟的季節(jié),黃橙橙的枇杷掛滿了樹枝,路過的人們,嘴角也掛滿了口水。有時候,家人會把枇杷洗干凈,泡進燒酒里,會形成風(fēng)味清爽的枇杷酒??赡苁堑赜驓夂虻脑颍抢锏乃貏e多,我們家每年過年時吃的沙田柚和臍橙基本來自桂林恭城,小時候,我爸跟工作周邊的一些果農(nóng)熟悉,他們也會送很多當(dāng)季水果給我們吃,一把一把的甘蔗放在家里,那時候不知道那是用來制作紅糖的甘蔗,很甜也很硬,吃不了多少,嘴里就有了泡。
喀斯特地貌的桂林山水,總能讓外地人發(fā)出驚嘆的表情,每座山都可以是獨立的小山,不一定是連綿不斷的,山上有很多青石,顯得有些峻險。除了旅游開放的巖洞,還有很多未知的巖洞,里面也掛滿了鐘乳石,當(dāng)然,還有蝙蝠和蛇。小時候,好動而又好奇的我們,會跟小伙伴一起爬進那些巖洞里探險,然后,回到家就會被家人一頓揍,現(xiàn)在想起來也是后怕,想著萬一被蛇咬或迷路了怎么辦,當(dāng)時的小孩基本沒有手機或電話手表,回家全靠動物本能。
雖然離湖南很近,但是廣西的風(fēng)土人情卻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比如人死之后,湖南農(nóng)村大部分都是土葬,埋進泥土之下,可能永遠就在那了,但是廣西桂林某些地區(qū),人死之后,先土埋,三五年之后,后人還要再挖出先人白骨,裝進大壇子里,再次下葬,就是擇一吉地,多選人跡稀少的山坡上,比較隱蔽,但有時驅(qū)車行駛在長途公路上時,也能看到山坡上放置的一些壇子,那兒可能就是某家先人的遺骸。小時候不懂事有些害怕,現(xiàn)在想來每個地方的文化不一樣,應(yīng)當(dāng)尊重吧。
除了老家與工作地,桂林應(yīng)該是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雖然后面也去了廣西南寧這些地方,但讓我對落筆成字產(chǎn)生動機的,依然只有桂林,可能這就是熟悉的魅力。也只有在寫在桂林時,那種類似家鄉(xiāng)的熟悉感又上來了,落筆時,那種回憶,又溫暖,又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