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問道:“我聞爾等之言,莫非便只得坐視不成?”
陳端說道:“非也,尚有一策可解之?!?p> 孫策聞言大喜:“是何妙計?”
陳端答道:
“袁術大將紀靈屯于廣陵,朝廷既命主公征討袁術,又拜主公為廣陵太守,便是算定主公若去赴任,就必得將其逐走。
主公不如順水推舟,依朝廷之意而為之,與吳郡之兵同攻廣陵,再以丹陽、豫章、會稽之兵攻廬江,如此,則可示之天下,主公與袁術非同道中人,稍安四郡之心。
一旦有所斬獲,又能為朝廷立下大功。
須知,袁術僭越稱帝,乃朝廷心腹大患,今雖有天子詔令,天下諸侯又有幾人會真心討袁?
到時,主公有討袁之功為憑,再以同討袁術為名,表奏揚州四郡太守之位,蔡子珪豈有不應之理?
況且,縱是一時未能建功,四郡太守領兵討賊,乃是為朝廷效忠,朝廷又豈能輕易以他人代之,寒天下之心?
再者,蔡子珪以劉玄德為揚州牧,意在令其與主公制衡,亦絕不愿見其獨領揚州之地。
揚州六郡,四郡已在主公之手,九江、廬江二郡,劉玄德若欲得之,任其尋袁術自取便是。
待數(shù)載之后,四郡歸心,主公再將劉備逐走,奪回兩郡,豈非水到渠成之事?”
張紘憂道:“子正之策雖好,只恐蔡子珪既欲以劉玄德制衡主公,便不會坐視其無立足之地?!?p> 張昭聞言,說道:
“眼下別無他法,只得如此行事,我等臨機應變便是。
再者,朝廷拜主公為廣陵太守,并非無利可圖。
廣陵乃徐州之地,主公既為廣陵太守,則可據(jù)此以謀徐州,只是,如此一來,呂布則為主公之大敵也?!?p> 秦松說道:
“呂布,莽夫也,不足為慮,主公當慮者乃曹操。
如今公孫瓚已非袁紹之敵,敗亡有時,則曹操與袁紹決裂之日不遠矣。
曹操非無智之輩,又有諸多謀士輔佐,定然對此心知肚明。
而曹操勢弱,僅憑兗州之力,絕非袁紹之敵,定會圖謀別處,無非豫州、徐州。
若其欲取徐州,必是主公大敵?!?p> 孫策并不以為曹操如何了得,見眾謀士已有應對之策,喜道:
“且依諸位之計行之,若果真與曹操相爭,我自有刀劍相對。”
其后,孫策傳信吳景幾人,叫其各派兵馬去攻廬江,自領萬余士卒前去廣陵,豈知行至錢塘時,卻探知陳瑀勾連江東嚴白虎、祖郎、焦已等三十余股山賊,欲趁孫策討袁之時,謀奪江東四郡。
陳瑀亦算得上“樂子人”,其乃故太尉陳球之子,曾被袁術任為揚州刺史,受袁術之命守于壽春。
興平元年(194),袁術攻陳留,敗于曹操之手,退回九江時,陳瑀卻拒絕袁術入城。
袁術因此大怒,欲領兵攻城,陳瑀卻又心中懼怕,派其弟陳琮前去求和,被袁術扣下。
其后,見袁術仍要進兵,陳瑀匆忙領兵退至徐州海西縣,自封吳郡太守,屯兵于此數(shù)載。
此時,孫策得此消息,大怒,自去征討紀靈,撥與部將呂范、徐逸三千兵馬,命其二人統(tǒng)兵直撲海西。
不久,呂范二人大破陳瑀,俘獲其妻兒及四千余士卒,陳瑀大業(yè)未成,只好孤身逃奔袁紹去了。
豫州,魯國。
曹操月前已至魯國,本要發(fā)兵攻向徐州,忽聞袁術稱帝,頓時左右為難,難以抉擇。
若此時置袁術不顧,反攻徐州,則失之大義,若攻袁術,損傷士卒、耗費兵糧不說,又恐呂布趁機來襲兗州,無奈之下,只好暫且觀望。
前幾日,孔融、韓嵩先后來此,曹操從孔融口中得知,劉備即將前往揚州,又探知張楊將至沛國,更為煩惱,對郭嘉言道:
“奉孝,此時形勢與先前大為不同,劉備一走,我將獨對呂布、張楊、袁術,實是進退兩難。”
郭嘉笑道:
“主公莫急,袁術新敗于張楊之手,損兵折將,絕無膽量再理旁人之事。
而劉表既有出兵之意,又見張楊大勝,豈能不趁火打劫?
為保萬全,主公近日可多放探馬,待劉表攻廬江之時,征討呂布之時機便至。”
“此言何解?”
“孔融曾言,天子亦有詔令與孫策,拜其為廣陵太守,叫其征討袁術。
孫策原為袁術之從屬,今袁術稱帝,其必定急于表明與袁術勢不兩立之意。
且不說孫策是否會去廣陵,若去,其自要與紀靈分個高下,便是不去,一旦劉表攻廬江,其趁勢發(fā)兵,則可既向朝廷示之忠心,又不必出死力,何樂而不為?
另有劉備,揚州四郡歸孫策,兩郡歸袁術,其雖去揚州,又何來立足之地?
因此,若見劉表攻廬江,劉備定會借機齊攻,以奪廬江之地為己有。
到時,自有其三人牽制于袁術,主公須慮者,唯呂布與張楊二人也。”
“即便如此,張楊若至沛國,我攻呂布時,其于我便如同芒刺在背,如何解之?”
“張楊麾下兵馬,多是初降之黃巾賊兵,各自由其首領統(tǒng)之。
若兵勢有利時,或許尚有幾分戰(zhàn)力,稍一遇挫,必會離心。
張楊能勝袁術,非是兵強,乃是勝在奇謀,其兵實不如主公之兵也。
朝廷既令主公討袁,主公便能以此名義領軍經(jīng)沛國前去,待行至譙縣時,留一部兵馬于此處,以備張楊,其余兵馬則可出兵攻取徐州。
若張楊欲助呂布,自有譙縣之將士據(jù)城阻之,待主公勝后,引軍回擊,頃刻之間,張楊定然大敗。”
“我若久攻不下,該當如何?”
“所謂上兵伐謀,勝在戰(zhàn)先。主公若欲速勝呂布,緊要處當在瑯琊國?!?p> “奉孝是說臧霸、孫觀等人?”
“正是。自陶謙死后,臧霸、孫觀、孫康、吳敦、尹禮幾人便屯兵于瑯琊,劉備在時,其并不聽令,如今呂布至此,其亦不會順從。”
“要如何為之?”
“我聞瑯琊國相蕭建依附于呂布,而近日臧霸因缺糧進攻莒縣,擊破蕭建,奪其糧草。
呂布聞訊,率兵前去討要輜重,而臧霸不知其意,守城不出,呂布無法,只得空手而歸,頗有怨言。
想來此時臧霸等人正懼呂布報復。
主公當趁機派人前去與臧霸商議,招降于其,或是與其合謀,假稱欲贈輜重與呂布,叫其來取。而主公則可兵分兩路,一路埋伏于其歸途中,襲殺呂布,一路趁下邳空虛,前去奪城,如此當能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