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散去,茅安獨自站在街頭。看著這陌生的環(huán)境,茅安體會到了什么叫兩世為人。
這時的他有點懷念那些不知在哪個時空的親友。除了懷念,現(xiàn)在更多的是對未知的迷茫和恐懼。雖然現(xiàn)在艷陽高照,但是在茅安看來這個世界完全模糊的,“人類最大的恐懼來自于未知,先哲誠不欺我。”
除了懷念和恐懼,茅安還有一絲興奮。
茅安以前不能說是典型的社畜吧,但必然是二八定律里的那個八,馬太效應里的那個弱勢方。
明明從小上進努力,但是學校里從來只教愛國,不教處世,只教專業(yè)知識,不教賺錢原理?!坝帽M了全力,也不過,過上平凡的一生?!贝蟾攀菍γ┌策^去生活的總結。
好似有固定路徑指引著他似的:在一個小城市出生。從小成績不錯,但不算頂尖。在一個不好不壞的大學畢業(yè)。找一個平均工資兩三倍左右的工作,背上房貸,努力工作,養(yǎng)兒育女,等待退休。中間可能會踩中一些風口換來一些財富,但更大的可能是會遇到各種中年危機(公司裁員,家人生病,小孩叛逆,夫妻不和)。
每個男人當他還是男孩的時候,肯定是有英雄主義情節(jié)的。小的時候,角色扮演的時候喜歡演奧特曼,不喜歡扮演怪獸;喜歡演孫悟空,不喜歡扮演妖怪。
待到長大些,也曾幻想成為“一身轉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钡拿麑ⅲ弧皾M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钡膫b客。
也曾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彼?,也曾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奮發(fā)……
可到所謂成熟的年紀,才漸漸明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p> 茅安自己只是一個“小六邊形戰(zhàn)士”,區(qū)別于“六邊形戰(zhàn)士”的是:“小六邊形戰(zhàn)士”各方面都不差,大概都有個七八十分吧;但是出了社會才會明白:在學校里的時候,各方面平衡發(fā)展,你會以最小的代價或得較好的成績。似乎印證了所謂“木桶效應”(講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但是后來茅安才明白所謂“木桶效應”,是社會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用來補短板的理論。當你還在“主流”之外掙扎的時候,你連基本的“水”都沒有。至于短板,短不短又有什么關系呢?
那個年代,“小六邊形”的“螺絲釘”實在是太多了。反而那些短板明顯,長處也突出的人,取到了第一瓢“水”,掘到了第一桶金。
茅安以前占著一個別人排著隊想進來的“坑”。但是正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币呀浽趪抢锏拿┌惨踩粘?,對著不高的“職業(yè)天花板”嘆氣。
當曾經友人問起近況,茅安唯余自嘲。
一句輕飄飄的“混口飯吃罷了”,胸中已經再無波瀾,儼然一個打工人模樣……
這種重復機械的日子雖然枯燥,但是好在那時候大眾娛樂豐富??梢蕴钛a那些無聊的時光,或許只有打開某個戰(zhàn)略游戲時候,茅安還能撿起那一點點遺失的英雄情結,類似稼軒居士所說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p> 時光匆匆而過,偶爾回想小時候的夢想,只能慨嘆:世間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西元2022年7月22日,晴,烈日酷暑。
這天氣什么時候下場雨呢……我這種人活著呢,談不上一事無成,只是肯定也沒什么大出息的,如果有人問我有什么理想呢,我只能說,目前沒有。這輩子我的極致追求,大概就是,No trouble,麻煩不沾身,萬事好順心,多好啊……?!?p> 這是茅安的最后一篇日記。
--------------------------------------------------------------------------------
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來到不知名的“大魏朝”“家忻縣”。茅安雖然還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來的,也不知道自己現(xiàn)在的身份。但是一個職業(yè)運動員一般的健壯身體,重新給茅安注入了一股強大的沖動。
在看上去還是中古時候的地方,有著超越普通人的強壯身體,有著超越普通人的超前認知,有著超越普通人的思維模式。茅安覺得自己終于不再是那個“小六邊形戰(zhàn)士”了,一下子有了好好闖一闖的底氣。
雞湯常教育人們“人應該是縱向的對比和超越,而非橫向比較?!弊屓藗內プ非蠛妥晕业暮徒狻?p> 但是,唯有橫向比較的優(yōu)勢才是最直觀,最鮮活,最能給人帶來自信和激情的?;蛘哒f是,窮則縱向比較,達則橫向定位。
--------------------------------------------------------------------------------
茅安握著手里通體黑色似虎非虎的配飾,“不管怎么說,先搞清楚‘我’是誰?或許那個有著相同配飾的華服公子哥能提供答案?!?p> 于是乎,茅安遠遠縋著那班護院,跟著他們去縣府衙門。好在也有不少閑人跟著看熱鬧,茅安混跡其中并不是很顯眼。
原以為自己剛才就是在縣城,不想剛才只是一個山下的集鎮(zhèn),那座山據(jù)說是白鷺書院獨占的私產。
白鷺書院由前代大儒孔經綸孔山長所創(chuàng),據(jù)說是孔山長在后山觀想白鷺,靈感突至,做《白鷺賦》,賦成而千鷺至。故而得名——白鷺書院。從此以后,這形似筆架的山,從山民口中的駝峰山變成了后來的筆架山。此地也成方圓百里最大的白鷺棲息地。
白鷺書院立院已逾三百余年,隨著書院百年間出了好幾個翰林,其規(guī)模和名氣也越來越大,不知不覺間整個筆架山都被書院圈了進去,筆架山周圍的自由農,也漸漸地都變成了書院的雇農。
不過周圍人都很喜歡書院,因為依附于書院之下的田產沒有田稅。這幾年和鬼方打仗,田稅加收了兩成,也波及不到這里。與其做一個要被賦稅盤剝的自由農,附近的人更喜歡做書院的雇農。
為滿足書院日益變大的物質需求,書院山門外的沿溪石板路上,聚集起越來越多來販賣生活物資的商人,以這條沿溪石板路為核心也漸漸發(fā)展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集鎮(zhèn)。剛才的那一幕就是發(fā)生在這個不大的集鎮(zhèn)上。
轉出集鎮(zhèn),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通往縣城并沒有什么大道,一段石板路,一段泥路相夾雜著。路兩邊都是野草,已經入冬,田野和荒地也不是那么分明了。
一路上路過一些村落,先前跟著看熱鬧的人,漸漸各自回村,隊伍變得越來越小了,茅安的身影漸漸變得明顯和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