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的萬物總是很奇妙,也很微妙。日月星辰,斗轉星移,江河湖海,潮起潮落。對與錯,剛與柔,陰與陽,兩者之間總會有對立面,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矛盾體。在矛盾中不斷的發(fā)展,演變與融合,渾然天成。
人分男女,物有雄雌,當然蟈蟈也分公母,我的“夏蟈”說到這里,想必大家已經(jīng)早已知曉它的性別,它是一只公蟈蟈,所以我能夠聽到它的鳴響,總是那樣的明亮、清脆、純粹。
說到這里,不禁讓我想起,寫完前七章內容的第二天傍晚,那天我讓我的“友人”,聽完了,我寫的第一章到第七章的內容,說實在的他聽得不是很走心,因為他在忙著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在這里我就不和大家一一的告知了,你們可以自己想想,反正他就是在很認真的做一件類似于梵高《向日葵》那樣的藝術品,當然他的“藝術品”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品,但是卻飽含著他的愛與情意,世間多情愛,最是男兒癡情種,所以對于對他的不走心,我就多了些許理解。
他當時說了一句話,他說“蛐蛐”不就是“蟈蟈”嘛?我趕忙駁斥道:蛐蛐、螞蚱、蟈蟈、蚱蜢,他們是四種不同的物種,我們不可以把“蟈蟈”等同于“蛐蛐”,也不可以把“蛐蛐”當做“蟈蟈?!碑吘股锞哂卸鄻有月??要不然我們怎么會說多彩的世界呢?說完這些之后,我接著又說“蟈蟈”是有公母之分的,最容易且最簡單的一種區(qū)分方法就是,通過叫聲去分辨,公蟈蟈會叫,母蟈蟈不會叫。它們之間既有共性也有特性。首先不論是公蟈蟈或是母蟈蟈,它倆都屬于蟈蟈,蟈蟈是螽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都屬于昆蟲綱,直翅目。
當然,它們也有不同的差異,這里給大家簡單普及一下“雄蟈蟈的叫聲,是用兩葉前翅摩擦發(fā)出醇美響亮的音色,這種聲音作用于吸引異性、呼喚同性、驚叫敵人。雄蟈蟈的鳴器前翅在背區(qū),前寬后窄而扁,前翅背呈黃褐色,前翅側區(qū)多呈綠色,多翅脈網(wǎng)紋,翅背很厚,翅側較薄。一般雄蟲前翅長為14—18mm,也有少數(shù)的大翅者,長度可以達到20—30mm。雌蟲前翅短,一般在6—8mm左右。母蟈蟈沒有發(fā)聲器.也就是說它不會發(fā)出聲音,簡單的說就是翅膀上沒有褶皺,母蟈蟈幾乎看不到翅膀,而且她的尾端有長長的像牙簽一樣的產(chǎn)卵器。母蟈蟈個頭相對較大,而且有一條長槍尾。”這些內容雖然說有一些晦澀難懂,但是在以后在分辨蟈蟈的時候,一定會用到的,畢竟關于蟈蟈的小常識我們略知一二,終歸是好的。
在中國古傳統(tǒng)的文化概念里,有三大鳴蟲,它們分別是:“蟈蟈”、“蛐蛐”“油葫蘆”,并且三大鳴蟲各不相同。在這里簡單的給大家普及一下何為鳴蟲:“是指能鳴叫發(fā)聲的一類昆蟲?!崩ハx的鳴叫與鳥類或其他脊椎動物不同,不是由口腔通過聲帶振動產(chǎn)生聲音,而是通過身體某器官的振動或器官之間的摩擦發(fā)聲。我想這也是我們需要去了解和知道的。畢竟自然萬物,都有其共性和特性。我們人不也正是這樣嗎?
何為“共性”?何為“特性”?
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唯物辯證法認為,“共性”即普遍性,“個性”即特殊性,兩者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并通過個性表現(xiàn)出來,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另一方面,個性也離不開共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如何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總要服從于這類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即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
“蟈蟈”不也是這樣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雄性蟈蟈鳴叫去吸引雌性蟈蟈的時候,它們之間自然而然就會有聯(lián)系了。也許它們會遇到敵手,但是它們也會想方設法的去解決,也許修成正果,亦或是慘敗而歸,命喪于此。
它們也是一個“矛盾體”,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共性與特性,也是在自然生活之中去生存。這或許就是蟈蟈的“矛盾”哲學吧!
陰陽的相互轉化和聯(lián)系,水與火的相生相克,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這些都是更好的證明,萬事萬物都是處在一個矛盾的發(fā)展之中的,我們人又何嘗不是一個“矛盾體”呢?如何在矛盾的世界當中,如何在喧囂的塵世中,更好地去發(fā)展自己,改變自己,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一個問題?
羽卿龍
如何區(qū)分“公蟈蟈”和“母蟈蟈”呢? 人是“矛盾體”,讓我們一起走進蟈蟈的“矛盾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