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董卓氣惱,登時就要揮軍襲殺,但還是被其身后謀士阻攔,“主公,不可。渤海王之言大善,若行悖逆之事,主公之名聲盡毀,且于主公大業(yè)無益也!”
聞言,董卓方才忍耐了下來,但多看了一眼渤海王劉協(xié),心中訝異之下竟生出了別樣的想法。
董卓覺得渤海王臨危不懼,比少帝賢能,而且他認為自己與撫養(yǎng)渤海王的董太皇太后是同族,于是心里有了廢黜少帝,改立渤海王為皇帝的念頭。
一想到這,董卓不禁興奮了起來,在對曹操等人冷哼了一聲后,朝著少帝行禮道,“臣董仲穎恭請陛下回宮!”
……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八辛未日,中午,少帝一行回到宮中,下詔大赦天下,改元為昭寧。
而董卓入京后,先自封為司空,后加銜大將軍,期間僅僅隔了一日。
一時間,董卓權(quán)傾朝野。
但董卓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服他,比如曹氏、袁氏,以及一眾老臣皆對他不滿。
因此,董卓決定廢少帝,另立渤海王為帝,以此提高自己的威望。
當然,單單依靠他自己的力量,行廢立之事,還有些乏力,是以他在暗中聯(lián)系董氏與董重。
雙方各有心思,但也算是一拍即合。
另外,由于董卓手握重兵,并掌控了京畿防務(wù),朝中除曹操、袁紹、盧植外無人敢反對,遂開始正式籌謀廢立大計。
……
昭寧元年(公元189年)九月初一甲戌日,辰時,董卓在崇德殿前殿召集文武百官,其狼子野心,在這一刻全然暴露。
董卓強行逼迫何太后下詔書立渤海王劉協(xié)為帝,并廢黜少帝劉辯為弘農(nóng)王。
此舉,遭到了半數(shù)朝臣的反對,然董卓依舊我行我素,甚至還喚來了殿前侍衛(wèi)(隸屬于西涼軍)。
曹操、袁紹等人見此,氣得拂袖而去。
盡管他們與董卓可以撕破臉面,但不劃算,他們也要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此時西園八校尉時期的軍隊,歷經(jīng)十常侍宮變后,已然四分五裂。
一部分跟隨董重,即董氏一族。
一部分跟隨曹袁,自保有余,進取不足。
一部分則是投靠了董卓,不禁讓他實際上掌控了京畿防務(wù)。
是以,董卓在聯(lián)同董氏一族后,果斷行廢立之事。
區(qū)區(qū)罵名,對于他董卓而言,至少沒權(quán)力來的香!
但董卓又忌憚于曹袁兩系的勢力,不得不作出妥協(xié)。
這不,逼著何太后下廢立詔書,氣得對方罷朝,不就是一次絕佳的試探機會嗎?
至于皇甫嵩、朱儁,則是休憩在家,他們被褫奪了職位,也幾乎絕了仕途。
董卓站在御階下,瞇著眼,默默看著曹袁兩系的官員離去,不禁露出得逞的笑容,心中更是不屑。
哼!
若非咱怕洛陽動蕩,早就對汝等行誅殺之事!
不過,汝等既然退去的這般及時,咱就給汝等幾分薄面。
只是……
一番動作后,何太后絕望了,雖端坐上方高位,卻只覺冰冷刺骨。
很顯然,少帝劉辯被廢,她自然也被董卓逼著還了政,收回了臨朝稱制的權(quán)力。
詔書頒布后,剛跑回洛陽的王允頂替了原歷史上袁隗的活計,直接在董卓的示意下,走向劉辯。
他把廢帝弘農(nóng)王劉辯身上佩帶的璽綬解了下來,隨之進奉給渤海王劉協(xié)。
璽綬佩戴好后,渤海王劉協(xié)遂即大漢皇帝位,改元永漢。
緊接著王允扶弘農(nóng)王劉辯下殿,向坐在北面的新大漢皇帝劉協(xié)稱臣。
見自己兒子這般凄慘模樣,何太后哽咽流涕,心中更是想念李岷。
她,真的后悔了!
當初為何不阻止自家兄長矯詔!
又為何不聽從兄長的建議,盡早誅殺十常侍。
不然的話,何至于此?
心里委屈頓時席卷而來,眼淚止不住往下掉。
何太后不知道,遠在冀州的他,是不是因為責怪于她,這才數(shù)月不發(fā)聲。
僅是派人祭奠了先帝,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回過她的手書。
這等做法,與以往大相徑庭。
顯然,是被傷透了心。
何太后明白這其中的原因,悔恨莫及。
但作為此刻心中唯一的依靠,她就無理取鬧了!
汝為何遲遲不來京都?。?p> 汝難道就看著這些佞臣作亂嗎?
本宮都快要被他們欺負慘了!
吾兒啊,他可是先帝親立的大漢皇帝,就這么被這董卓這賊子給廢了。
實在是痛煞吾也!
不表何太后如何傷心,在場一眾朝臣們心中亦是極為不舒服。
曹袁等人可以離去,但他們不行,受迫于形勢,他們敢怒不敢言。
至于曹操、袁紹等人同樣是無可奈何罷了,他們一早就預料到了這一幕。
既然無從阻止,還不如眼不見為凈,在少帝被廢前罷朝離去。
其實,若只是董卓一方勢力,即便他擁有著數(shù)萬兵馬,但曹袁兩系發(fā)狠,勾連門生故吏,也能成行。
可問題是,這其中摻雜了董氏一族。
這就讓他們頭疼了!
如此大漢傾覆之際,你們這群外戚居然不顧后果,與董卓勾結(jié)在了一起。
難道就為了這皇帝位?
是的!
若是董氏一族聽到,定然會這般回答。
曹袁兩系官員與其說不反抗,還不如說他們心灰意冷,已經(jīng)不想為這朝廷賣命了。
這是心結(jié),其次才是兵馬實力的對峙。
何進死后,董卓進京,他之部下逃的逃、散的散,構(gòu)不成威脅。
所以,何氏一族,形同傀儡。
曹袁兩系雖然手中還有些力量,可終歸無法與董卓加上董氏一族相抗,無非是自保而已。
因此,對于廢帝一事,他們適才表現(xiàn)的無力,以及那份油然而生的氣憤。
皇帝位塵埃落定,董卓再次拿出了封賞詔書,由于曹袁兩系不在,董氏一族就成了弱勢。
董卓很理所應當?shù)某闪素┫啵漕I(lǐng)百官!
王允因投靠及時,被董卓認可,成了司空。
董卓手下謀士李儒成了郎中令,其部下大將各有封賞,身居京畿要位。
最后,以曹袁不敬新帝之罪進行清算。
董重做了光祿勛,頂替了曹操的位置。
曹操光祿勛被奪,攆去益州當漢中太守,但保留了曹嵩的司徒之位,以此為質(zhì)。
袁紹廷尉也被褫奪,攆回冀州當渤海太守,就是為了惡心李岷,董卓對他在黃巾起義時期的設(shè)計可謂是耿耿于懷。
但同樣保留了袁隗太尉之職,以此為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