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這個陶窯的工作量比較大,所用的材料也比較多。
主要的材料是磚塊、熟石灰、粘土、沙子,尤其是沙子,需要的量最多。
族人將磚塊整齊地碼在一旁,粘土與沙子也被他們一籮籮地運回來,放在一邊。
“唉,還差不少沙子。”
王明打算準備好所有的材料才開工,他數(shù)了數(shù)材料的數(shù)量,卻很不滿意。
尤其是部落人剛從河里打撈回來的沙子,里面還有很多石子樹枝什么的,需要不少的人手去挑揀,很費時間與人手。
“我得造一個篩網(wǎng)!”
王明連忙找來幾個熟悉造木器的族人。
他在河邊的那堆竹子里挑選了合適的竹材。
用石斧將竹子加工成合適的長度,然后組裝成一個像門一樣的框架。
在這框架的內(nèi)側(cè)鑿出一個個孔縫,又將竹子砍成一條條,交錯地鑲嵌在竹框架上孔里,形成大量的直徑半厘米左右的小孔,做出一張竹網(wǎng)。
“不錯,很結(jié)實?!?p> 他用手壓了壓竹網(wǎng),感到很滿意。
他又將這面竹篩架在沙堆的旁邊,用兩根竹子撐著,并讓篩網(wǎng)與地面斜著放,并保持一定的角度。
“試試?!?p> 族人連忙拿來骨鏟,在王明的帶領(lǐng)下,將一鏟鏟的沙子潑向竹網(wǎng)。
小沙子順利穿過網(wǎng)格,石頭樹枝雜草等大部分的雜質(zhì)被篩網(wǎng)擋住了。
但骨鏟子的鏟子面積實在太小了,遠沒有后世的鐵鏟好使,骨鏟每次只能鏟出少量的沙子,工作效率有點低。
“不要用骨鏟,用藤籃?!?p> 王明取來幾個小號的藤籃,大約一次能裝十來二十斤沙子,裝滿沙子往網(wǎng)格一潑就好了。
有了篩網(wǎng),人們挑揀沙子的效率提高了不少,日后要用沙子,就可以用篩網(wǎng)大批量而快速地挑揀出能用的沙子。
看到材料準備得差不多了,王明就用沙子、熟石灰、粘土制灰漿。
而要用的磚塊也用水淋一遍,使其吸收水份。
他在地上畫了陶窯的大概形狀,又在陶窯的進火口挖了一個深半米的長方形坑洞,這個坑洞就是用于燒木材的火膛。
預(yù)留了一個一米二寬、一米八高的窯門口,他拿著磚塊,沿著窯壁一點點地往上砌。
在砌到兩米的時候,他將頂部的磚塊慢慢的往里砌,將頂部砌成一個圓頂。
在砌得窯室之后,又在窯的后面再砌兩條三米多高的煙囪,煙囪底部有一個口子與窯室相連。
這個陶窯是饅頭窯,主要是由窯門口的火膛、放置陶器的窯室、以及出煙口煙囪組成。
木柴或者煤炭在火膛里燃燒,熱量和煙霧就會穿過窯室,從出煙口通過煙囪排到外面。
這是一個大約有二十平方米大的陶窯。
為了讓這個窯更加堅固與增加保溫效果,他將陶窯的外面與頂部再蓋了兩層磚,并抹上灰漿,涂上泥土。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晾放后,陶窯的結(jié)構(gòu)變得很牢固。
王明覺得可以燒窯了,便吩咐族人將石灰石放進窯室里,同時把瓦胚、磚塊、瓦片放進窯室內(nèi)里,在窯門處的火膛堆放大量的木柴。
窯室里的面積比較大,以后還能燒制更大的瓦缸。
在檢查完里面的物品之后,王明就將火塘里的木柴點燃,然后跳出窯室,并開始用磚塊堵住窯門。
柴火慢慢將整個窯室照亮,大火竄了上來將窯室里的瓦器、磚塊等物品吞噬。
窯門口的溫度越來越高,后面的煙囪也升起大量的濃煙。
隨著最后一塊磚完全堵住窯門,人在外面就不能看到里面的情況了,但是可以從煙囪的出煙情況估算窯內(nèi)的燒制情況。
過了片刻,王明發(fā)現(xiàn)出煙量好像少了很多,他開始擔心窯內(nèi)的燃料是不是不夠。
這是他第一次用陶窯燒陶,這個陶窯還是他前世在物質(zhì)文化公園里看到的古窯,再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而設(shè)計的。
用窯燒陶需要多少木柴、需要多長時間、需要什么技巧,他完全不知道,他拿著竹簡看著記錄的木柴數(shù)量與陶瓦磚的數(shù)量。
又過了一會兒,煙囪完全不出煙。
“可能不夠木柴,我們再添一些!”
王明沒有什么經(jīng)驗,他用木棍挑開窯口的磚,弄出一個洞,一股熱量迎面而來,由于靠得太近,他額上的發(fā)都被燒卷了。
他往這個洞里塞了不少木柴后,明顯看到窯室內(nèi)的火再次旺盛起來。
而且這個洞也冒出大量的煙霧,熏得人都受不了。
他又取來濕的麻布包住鼻子與嘴巴,忍受煙霧與熱量,繼續(xù)往窯里添木柴,煙囪冒出的濃煙又變得越來越多。
在塞了一大堆木柴之后,他又把這個洞堵上。
此時的他滿臉土灰,頭發(fā)都燒卷了,手腳臉龐都被熱得火辣辣的痛,渾身大汗淋漓,累得整個人都要散架了。
“太累人了,看來燒窯還得靠我們男人!”王明癱坐在地上,拿著陶壺猛喝水,體力才慢慢恢復(fù)了一些。
旁邊幾個幫忙燒窯的男人也是累得夠嗆的。
第二天,這個窯還有煙冒出,第三天雖然沒有煙冒出,但挖開門口的磚塊還能感受到里面很熱,這是肯定不能進去的。
等到第四天,挖開磚塊后,伸手進去一探也沒有感受到熱量,他們才將門口的磚全部挖開。
王明跳了進去,只見門口的火膛里堆滿了木炭與灰,整個窯都被熏黑,倒是那些瓦器表面沒有被熏黑,族人們將里面燒制的東西全部搬出來。
那一堆石灰石絕大部分變成白色,但有幾個可能不是石灰石的原因并沒有被燒成生石灰。
試驗用的磚頭與瓦片也被燒得很堅硬,甚至表面還有點點的釉質(zhì),這比用磚窯燒制的磚瓦好不少。
而那批瓦器卻變了樣,瓦器表面有一層較厚的像玻璃狀的釉質(zhì),而且更為堅固,碰撞發(fā)出的聲音不再那么沉悶,還有些清脆的聲響。
無論是外觀還是結(jié)實程度,都遠超之前挖坑燒制的瓦器,這才是真正的陶器,而且還是好陶器!
窯內(nèi)足夠的高溫使得陶泥燒得更充分,并且將釉層完全燒出來,這個窯的溫度絕對在一千度以上,若是采用高嶺土等瓷泥更能燒出瓷器。
“太好了,這次燒了一百多個瓦器,只有不到十幾個是壞的。”
“沒錯沒錯,你們看看這些瓦器,竟然這么堅固這么好看,這是我見過最好看的瓦器?!?p> 燒窯的族人們拿起一件件剛出爐的陶瓦研究起來,這批陶瓦的質(zhì)量顯而易見。
“這不是瓦器,這叫陶器,以后用陶窯燒的瓦器就是陶器?!?p> 王明笑了笑,向族人傳授了知識,并且區(qū)分了陶器與瓦器的區(qū)別。
雖然這兩者在本質(zhì)上都是用粘土燒制,但其精美與耐用度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瓦器本來也是指粗劣的陶器。
這個陶窯里面還有很大的空間,一次可以燒數(shù)百、甚至過千個陶器。
王明在觀察完這個陶窯之后露出了非常滿意的笑容,這樣部落就能大批量生產(chǎn)質(zhì)量上乘的陶瓦,直接壟斷這一帶的陶瓦產(chǎn)業(y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