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隱公二年(二)
在“莒子入向”之后,還有一件關于魯國的事件:“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p> 說的是司空無駭帶兵進入極國,費庈父帶兵滅了極國的事情。
接著“戎請盟”,這一次,也就是隱公二年八月,《春秋》言:“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隱公沒有拒絕和戎人的盟約,在唐地達成協(xié)議。
“九月,紀裂繻來逆女?!闭f的是紀國的卿大夫紀裂繻代替紀國國君來迎接惠公的大女兒伯姬,兩國結兩姓之好的意思。
“冬十月,伯姬歸于紀。紀子帛、莒子盟于密,魯故也”說的是十月的時候,惠公的女兒伯姬到了紀國,成了紀國國君的夫人。之后紀子帛(也就是紀國卿大夫紀裂繻)、莒子在密地結盟,這么做是為了調節(jié)路過和莒國之間的矛盾。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鄭人伐衛(wèi)?!边@里說的是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魯國內部的事件,也就是魯隱公的母親聲子的死亡;第二件事是國際上發(fā)生的事精:鄭國因為公孫滑的事件討伐衛(wèi)國。
隱公二年這一篇發(fā)生的事情比較雜,有些事情的原委《春秋》中也沒有過多的解釋。
其一:戎人第一次請求結盟的時候,隱公表示拒絕,有說法是隱公感覺和戎人結盟對于魯國的名聲不太好,所以才拒絕了;那么既然如此,為什么在隱公八月的時候,魯國和戎人又達成了結盟呢?
其二:極國本來就是魯國的附屬國,為什么司空無駭和費庈父要滅了極國呢?(說明一下:司空無駭和費庈父都是魯國的重臣)。
這兩件事其中是否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呢?
我們不妨大膽假設:戎人第一次想和魯國結盟的時候,當時的魯國剛剛換了王上,外有強敵環(huán)繞,內有政權不穩(wěn)的局面。戎人當時提出結盟,是以為魯隱公需要他們,以施舍者的姿態(tài)來的,或者說好聽點兩方結盟的條件達不成統(tǒng)一,所以隱公當時是拒絕的。
因為后來發(fā)生了魯國侵占極國的事件,戎人認親了現(xiàn)實,降低了自己的條件,又一次請求和魯國的結盟。
隱公當時為什么會答應這次的結盟呢?
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戎人的條件對于魯國來說有利,另一個是當時的魯國政權卻是不太穩(wěn)定,為了進一步的穩(wěn)定政權,隱公他不得不這么做。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還得說道“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這件事。
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說司空無駭帶兵進入極國,但又撤走了,沒有對極國造成傷害,后來費庈父為了擴展地盤,所以選擇帶兵滅了極國。另一種是司空無駭帶兵滅了極國,這其中有費庈父的參與。
到底事實如何,還有待考究。
但就戎人和隱公的結盟來看,我更傾向于第一種猜測。
隱公當時的政權還不太穩(wěn)定,這時候他不大可能會選擇直接滅掉一個國家,這對于魯國來說短期內雖然可以立威,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這么做,那些其他的附屬國會怎么看魯國,這對于魯國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而魯國派出司空無駭出兵,而不滅極國,既可以表現(xiàn)出魯國的軍事實力,讓其他有想法的諸侯國打消念頭,又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收復人心,可謂是兩全其美。
而費庈父本身就對隱公并不是心服口服,他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才會滅了極國來擴張自己的地盤。
也是因為要面對這種政權不統(tǒng)一的魯國,隱公和其他國家結盟緩和關系,對于隱公來說才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一開始不想和戎人結盟的隱公,突然就改變了主意。
九芯子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