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天竺余波,秦淵的怒火
“起奏陛下,天竺犯我藩屬,又遣宗師入秦京行刺,合該警告譴責,責令其退兵,并給我朝一個交代。”
翌日早朝,兵部尚書王彥博極為憤慨的出班陳奏。
朝野上一片附和之聲。
現(xiàn)在朝堂上的情況是,只要秦淵不要他們的小命,那些朝臣那叫一個聽話,秦淵及那些附庸他的臣子說的,無不附和。
朝堂上一片和諧。
朝臣不時的看向大殿內(nèi)那些空位,那些一是準備趁亂攜家眷逃離京城,二是秦淵遇刺卻不救駕只顧自己死活的,全都被投入了詔獄,這輩子多半是出不來了。
經(jīng)此一役,朝堂大臣銳減,余者時刻如履薄冰。
“可。”秦淵微微頷首,目光向朝堂上一個低眉順眼極力降低自己存在感的大臣望去,“楊尚書,此事由你們禮部負責,即刻擬好擬好章程上交內(nèi)閣?!?p> 禮部尚書楊豫心里輕輕一嘆,深知躲不過,該來的還是來了,硬著頭皮出班應喏,就又準備回去。
“咳”
一聲輕咳,讓楊豫身體一僵,只見秦淵道,“楊尚書,你覺得此番出使天竺,朝中哪位大臣去比較合適?”
朝中大臣心中皆是一緊,可不想被點名。
若是正常出使,他們不懼,甚至爭搶著前往。
但這次卻是帶著挑釁問罪的姿態(tài)去,誰知道那些天竺人會不會一氣之下將他們斬了還禮。
楊豫站定身形,掃了眼左右,心里便有定計。
這種事是不可能提名陛下心腹的,否則日后日子不好過,甚至到時陛下直接點名讓他前往。
而派去的人也得有講究,隨便推出一個替死鬼是行不通的。
稍作沉吟,他躬身行禮道,“陛下,臣覺得我禮部右侍郎唐謙大人是最為合適的人選?!?p> 他身后的唐謙猛地瞪大眼睛,差點出聲怒罵,這老匹夫。
“臣推舉唐侍郎,其一是唐侍郎主管與他國邦交遣使之事。
其二是唐侍郎曾于兵部任職,曾出任西南巡撫一職,于邊境與天竺打過不少交道,且精通天竺語?!睏钤スЬ吹溃浦t是霍赟門生,是霍赟一系舉足輕重的人物。
“甚善。”秦淵鼓掌而笑,“唐卿,即刻準備啟程前往天竺,向天竺施壓,令其速速退兵。
否則大秦作為難陀國宗主國,會出兵南下救援,務必讓天竺知曉事態(tài)之嚴重。
并責令天竺王為派宗師入秦一事下罪己詔道歉!”
“陛下,難陀并未向我朝求援,我朝若出兵,難免會落人口實,于我朝聲譽不利。
且今我朝太尉叛亂,各地藩鎮(zhèn)擁兵自重,實在不宜與天竺交惡?!碧浦t硬著頭皮開口。
“唐謙!”楊豫怒目而視,“陛下遇刺,我大秦南下討一個說法天經(jīng)地義!
天竺犯我朝庇護之藩屬,我大秦出兵相助也合情合理!
況且,陛下只是要求天竺退兵,讓那天竺王下罪己詔道歉,有何不可?”
唐謙啞口無言。
秦淵面無表情的看著唐謙。
唐謙額頭冒出冷汗,躬身道,“臣遵旨,定向天竺王轉達陛下旨意?!?p> 秦淵滿意的點點頭。
.......
御書房,張良等內(nèi)閣大學士雖未參與早朝議事,但有專門的太監(jiān)將朝議記錄下來交給他們,以讓他們清楚朝堂上發(fā)生的大事。
“陛下,臣覺得天竺之事,暫以拖為主,等我大秦平太尉之亂,平各地藩鎮(zhèn)之亂,再行向天竺出兵也不遲?!币娗販Y到來,行禮參拜過后,張良拱手施禮道。
“臣的想法是,西南邊軍前移十里,向天竺施壓,令其難以看出大秦虛實,調(diào)和天竺與難陀是假,令天竺難以騰出手才是當前最緊要之事。
若天竺無視我朝警告,執(zhí)意滅難陀,我朝也只有讓邊軍南下,與天竺瓜分難陀,絕不能讓天竺獨自吞下難陀而壯大。
隨后令邊軍據(jù)險而守,至少要將天竺大部分兵力拖住,等到大秦平定內(nèi)亂,整合力量。”
即攪和。
難陀不向大秦求救,大秦其實也沒救它的想法,只是想利用其暫時拖住天竺,等大秦整頓好內(nèi)部,再將它給徹底吞了。
難陀不向大秦求援的原因也有這一層考慮,兩國雖為藩屬關系,但實則關系并不好。
請大秦出兵,也是怕請神容易送神難。
二則是懼怕大秦順道將它就給滅了。
兩種可能都是難陀難以接受的。
目前在艱難抵抗著天竺攻伐的同時,也不忘分兵防備大秦。
這樣的結果就是天竺在攻伐難陀的過程中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
“子房的意思朕明白。”秦淵微微頷首,如果大秦軍力都被拖住或是用以平定內(nèi)亂,實在不宜再起戰(zhàn)端。
甚至如果可以,秦淵想平定太尉及藩鎮(zhèn)之亂后,直接掃蕩江湖這些不安分的存在,打斷那些江湖人的脊梁骨。
然后休養(yǎng)一段時日,再考慮大秦擴張之事。
只是,天竺派遣宗師入秦一事,讓他無法忍受。
因此這一戰(zhàn),必須得打。
他不擔心因戰(zhàn)而導致大秦高手損失殆盡,他相信只會越戰(zhàn)越強,因為那是揚國威,提升國運的,他可以借此不斷召喚強者。
但是,他不得不考慮民生問題,戰(zhàn)斗肯定是會消耗錢糧等資源的,到時內(nèi)部問題會將大秦拖垮。
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雖行,但必要的休養(yǎng)不可少。
為今之計,只有等將天竺打殘,威懾周邊鄰國后,再行休養(yǎng)生息。
這些日子,他是看聽風樓上交來的各地民生情況越看越心驚,數(shù)次忍不住大罵霍赟三人簡直非人哉。
小皇帝就如同籠子里的金絲雀,自繼位起,別說京都之外各郡,就算是京城也沒游過幾次,就一直待在皇宮中處理政務。
對于大秦各郡情況,所看到的都是霍赟等人想給他看的。
他以為國庫充盈,內(nèi)帑不斷擴建,是因為這個國家歷經(jīng)先帝多年征戰(zhàn)后經(jīng)濟在快速復蘇,使得稅收大漲。
真實的情況卻是,那些地方官吏聯(lián)合地方豪紳巧立名目,以各種手段搜刮民脂民膏,以滿足吏部的考核,戶部要求的稅收,剩下的則中飽私囊討好上官。
此類種種,不勝枚舉。
而且,因這些大肆的搜刮,各種冤假錯案,造成民怨沸騰,各郡常起民變,等地方上報上來,則是流寇作亂,要求朝廷撥款作為軍費清剿已成規(guī)模的“流寇”。
不僅官逼民反,更是養(yǎng)匪自重,一年要求的軍費比一年多,然后不停的擴充手里的軍隊,招攬江湖強者,或是直接與江湖勢力勾結聯(lián)合,以此壯大自己,以便在大秦分崩離析后爭霸天下。
整個大秦,可以說是千瘡百孔,也幸得這是一個武俠世界,那些平民起義很難掀起多大的浪花。
換做藍星封建王朝,大秦早就被不堪重負的百姓推翻。
這些日子,秦淵心里一直都憋著一股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