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同舟新圖
同舟閣又有大動作了。
自從年初同舟閣發(fā)布了地圖,在年中做出了大宗交易以后,他們就已經(jīng)成為了天下各個勢力所重點關注的目標。甚至一些自身消息不是很靈通的小勢力,或者地處偏遠難以盡收中原情報的勢力,都把一部分情報工作寄托在了同舟閣身上。
而同舟閣也的確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不出幾個月就又搞出了一個大動作:一份與年初相似,但是又截然不同的地圖被送到了各位君主的桌前,而伴隨著這份地圖一起被送達的,還有一個奇怪的榜單。
“中原各勢力排行榜?”在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中原各個勢力的君主臉上都是藏不住的驚訝。
雖然只看名字就能大致猜出來這上面寫了些什么東西,也大致能夠猜到同舟閣打的是什么算盤,但是身為君主,哪個又是甘愿屈居人下之輩?故而明知是計,出于好勝心的他們也不得不翻開看看。
第一毫無疑問,看著地圖西南角那一片綠色,沒有哪個勢力可以聲稱自己比他們還要強——前漢、后漢、季漢,當它們無聲無息地合并起來,露出獠牙的那一刻,對第一個面對他們的勢力而言毫無疑問便是災難。
所幸的是,由于那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只有一個勢力會面對三漢合一的復仇之炎。而那個勢力在同舟閣的這份地圖上,已經(jīng)被抹消了名字。
當然,或許曹魏并不應該算是第一個被他們滅掉的勢力,但是他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是因為他還能有一點反抗之力,益州的成漢、前蜀、后蜀在這種大勢之下甚至卷不起一片浪花。
順帶一提,在這份榜單上不僅標出了每個勢力占領的郡城數(shù)量、領土面積,同樣還有人口、兵力的估算。而大漢除了標注出這些以外,還有一句特別的評語。
“料算三百步,不出留侯府?!?p> 意思很簡單,旁人縱使料算變化到三百步之多,將計策呈至留侯府案前,也只能換來一句“不出所料”罷了。
單這一句評語,便可看出同舟閣對這位大漢留侯的推崇,隱隱有認為其乃中原第一謀臣之勢。也許其它勢力或許還有人會不滿這個排行,但是在這三漢合一,一舉奠定霸主之基卻又天衣無縫的謀劃面前,也不得不低下自己驕傲的頭顱。
排行第二的勢力,便是李唐。
洛陽、安定、晉陽三個相距甚遠的郡城連在了一處,整個河套幾乎落在了李唐手里。
這個時候有些勢力的君主臉色已經(jīng)變得不太好看——多半都是在這段時間里為了應對大漢的壓力而與李唐談了談的勢力。面對大漢給出的巨大壓力,荊襄、西北的各個勢力都有意無意的停止了交戰(zhàn),在李唐的牽頭下隱隱有著聯(lián)合之勢。但是同舟閣的這份新地圖著實讓那些君主起了小心思:都以為大家退無可退,你卻不顯山不露水的打算攻伐河北?
江東的朱明排在了第三。
雖然和李唐一樣坐擁三郡,而且人口稠密,錢糧富庶,假以時間其調(diào)用的兵力可能還在李唐之上,但同舟閣還是將其排在了第三,理由也很簡單: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吳越古國,本就人才稀少,卻又內(nèi)亂橫生,因而朱明攻破了兩郡能得到的也不過是人口,想要將之轉(zhuǎn)化為兵甲錢糧尚且需要時間,而人才的缺乏也可能成為制約其后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坐擁三郡的勢力過后,接下來的便是擁有兩郡的勢力:苻秦、齊、孫吳、陳等都赫然在列,但是除了苻秦以外,其余三個勢力都被同舟閣給出了不太好的評價。
“同床異夢,姜田皆齊?!薄@是齊國。很明顯,在同舟閣的視角看來,雖然齊桓公敢于刮骨療毒,把田齊的臣子們安置在了彭城,但是這也相當于變相承認了田齊的獨立性,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可以把他們看作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陳和孫吳的評價倒是頗為一致:荊南一統(tǒng),方可茍安。
二者盡管都是坐擁兩郡,但是兩郡的人口加起來甚至都可能不如楚國所在的南郡人多,就算是全據(jù)荊南,最好的也不過是利用長江天險隔岸觀火,尋找那可能存在的一絲絲機會。如果在楚國或者劉宋抽出手來的時候雙方還沒有吞并對面,那便只能說一句大勢已去。
再往下便是比較特殊的情況——隋與周,兩家以許昌為界,把潁川郡一分為二。
這事情歸根結底,還是漢滅魏引起的亂子。
大漢的檄文經(jīng)同舟閣通傳天下,許昌雖然慢了點,但是同樣接到了消息,但也因為消息的遲滯性,這個消息與大漢派來招降的使者同時抵達了許昌。隨后無論是早就達成了約定的荀彧,還是作為曹操死忠的夏侯惇、曹仁,不約而同地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許昌。
當晚,荀彧與夏侯惇等人都走西門從許昌撤離,周軍和隋軍的反應都慢了一拍——或者說,他們也沒想刻意去圍追堵截,故意放這兩撥人逃了出去。也因此導致了一個結局:許昌同時被周軍與隋軍共同占領了。
自然而然地,雙方就潁川郡和許昌的歸屬問題展開了談判,但是毫無疑問地,雙方均不想放棄已經(jīng)到手的地盤,但也不想因為這塊地盤與對方大打出手,所以在一次次的談判之下,得到了這樣的結果。只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這一次的和平只不過是因為雙方不知虛實,暫時停止干戈,或許半年,或許一年,雙方必然再起刀兵。
因而同舟閣對他們的評價是:“生死之戰(zhàn),各懷異志?!?p> 接下來便是各個半年內(nèi)沒有什么成果的勢力,對這些勢力,同舟閣并沒有給出什么特別的評價。只是正常的對其人口兵力進行了一個估計。
最后的最后,同舟閣放出了一張年初勢力數(shù)量與現(xiàn)在勢力數(shù)量的對比:半年的時間內(nèi),最初的勢力已經(jīng)少了十幾個。而同舟閣也恰到好處地拋出了那個問題:
誰才是活到最后的那個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