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袁公助我(求推薦票,求月票)
銀鈔分為五塊,兩塊,一塊,五角,兩角,一角,五分,兩分以及一分九種面值,背面是煌夏和大明四個大字,以及山河湖海等一些花紋。
正面除了作為面值顯示的數(shù)字之外,則分別印有赑屃(bìxì),鴟吻(chīwěn),蒲牢(púláo),狴犴(bìàn),饕餮(tāotiè),蚣蝮(gōngfù),睚眥(yázì),狻猊(suānní),椒圖(jiāotú)龍之九子。
關于龍之九子的傳說各有說法,這一次煌夏商會也算是給出了一個定論。
這些銀鈔上的花紋圖案非常的漂亮,這要比之前大明寶鈔或者其它票號的銀票精美很多,看著就像是藝術品一樣,而且韌性也非常不錯,不容易揉爛,非常方便攜帶。
銀鈔非常的受歡迎,十天后銀鈔兌換業(yè)務開啟之后,銀行門口擠滿了人。
銀子的成色不同,還需要測量質量,所以這個過程很復雜,繁瑣,盡管已經(jīng)效率很高,必要的時間消耗也不少。
銀鈔的價值只和銀兩掛鉤,和銅錢并沒有關系,這樣的安排,就是要讓大明的財政和銅的價值脫離開。
銅在鑄炮等各方面都有著很多的應用,而用在制錢上,對相關的產(chǎn)業(yè)來說就是極大的限制,必須要早一點解決這個問題。
并且,現(xiàn)在大明的銅錢制造也有很多民間參與,良莠不齊,甚至有很多鐵錢,這非常不利于財政的良性發(fā)展,必須要予以根本上的改變。
一天時間,從上午九點開始到下午六點結束,兌換了白銀十二萬六千四百五十多兩,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數(shù)字了。
畢竟其中大部分都是底層百姓兌換的,民間能夠有這么多銀子拿出來兌換,顯然是對煌夏銀行非常信任。
煌夏大廈在正月底宣布店內消費不再接受現(xiàn)銀支付,只接受煌夏銀鈔,所有商品明碼標價,保障購買者的權益。
大明不缺少有錢人,尤其是京城之內,豪富者多如牛毛。
進入崇禎元年之后,煌夏大廈的每日營業(yè)額都在兩萬兩白銀以上,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官僚士大夫階級貢獻出來的。
這里充斥著各種奢侈品,高端衣服,飾品,護膚品等等,一件衣服動輒十幾兩甚至幾十兩銀子,而購買者趨之若鶩。
明末豪奢之風盛行,服裝建筑逾矩已經(jīng)成為一種現(xiàn)象。
尤其是江南之地,男子也用胭脂,涂粉料,舉止投足作女兒姿態(tài)。
京城之內不乏南方來的士子官僚,把這種風氣也帶到了這邊。
雖然蕭升唾棄這種現(xiàn)象,但這些人的確為煌夏大廈帶來了最多的銀兩。
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士大夫階層消費層面上的反饋。
當煌夏大廈開始要求銀鈔,已經(jīng)無法脫離這個銷金窟的他們,也就換取了大量的銀鈔現(xiàn)金。
而且,煌夏商會還在當天推出了一款奢侈品。
分別是針對男士的錢包和針對女士的肩包。
男士的錢包專門盛放銀鈔,而女士的肩包則是放置補妝鏡,口紅等。
一番推銷之后,各種新品被搶購一空。
大明其實并不差錢,士大夫個個喝酒吃肉,窮的只是普通的百姓。
銀鈔的發(fā)行非常順利,和銀鈔同步發(fā)行的還有銀票,銀票和銀鈔不同,銀鈔主打小面值,意在推動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而銀票則是針對于大面額,用于大宗貿易交易之中使用。
銀票的最小面額是一百兩銀子,最大面額是十萬兩銀子,這個沒有保證金,只是用在煌夏商會之中各大工廠之間的資金流轉。
后續(xù)隨著煌夏銀行的分行在各個城內開辦,才會將這種業(yè)務拓寬。
目前來說,相比于各大票號來說,煌夏商會的影響力并沒有達到那么大的范圍。
就之前抄家的那些晉商而言,他們之中就有開設票號的,整個山西,陜西,北直隸,甘肅境內,都是可若使用的。
這是晉商幾百年的影響力。
短時間之內達到這種效果,需要更大的投入,現(xiàn)在能夠直接開設分行的地方有兩個。
一個是天津,一個是太原。
正月初,一條新的水泥公路投入建設,這條公路并不長,從京城到天津,所有費用都是煌夏商會自己承擔的。
而作為一個商業(yè)組織,當然不是白修這條路,要求收取過路費,除一些特定的貨物之外,其它商品就是稱重計費。
商會收費三十年之后,公路劃歸國有。
因為同時有多個工廠項目在進行,所以只能先修一條公路,另外規(guī)劃的公路還需要等新的水泥廠建成投產(chǎn)。
也就是說,短時間之內,只有這兩條公路可以使用。
專門有人測試過,使用公路無論是騎馬還是坐馬車,都可以節(jié)省很多時間和不必要的損耗。
大概減少一成到三成左右。
這已經(jīng)是很大的收益了。
太原的賣國商人被覆滅之后,其附近的經(jīng)濟一度陷入凋敝之中。
但是因為京太公路的存在,如今太原府的繁榮更勝往昔。
商會接手了原本屬于那些晉商的店鋪,將其發(fā)展的更加合理化。
同時煤炭行業(yè)的發(fā)展,使得山西境內一些礦產(chǎn)工人擁有了一定的財富,他們的消費,讓太原府商業(yè)更加發(fā)達。
整體而言,北直隸和山西都處于一種向上的發(fā)展狀態(tài),情勢很好。
不過,這只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繁榮而已,實際上大明還處于危險之中。
整個大明的形式,依舊不容樂觀,需要早早計劃每一步,保證成果的獲取。
二月初一這一天,朱由檢召見了一個人。
一見面,朱由檢便直接扶住了想要行禮的袁可立,面容誠懇帶著一絲悲戚,可以說是動情至極。
“袁公,還請助我!”
袁可立是真正的明末神人,四朝元老,五世恩榮,收復旅順,誘降劉愛塔,節(jié)制毛文龍,建奴蜷伏一隅,三年不敢動。
他受朝中奸佞污蔑,去職貶官,再起再貶,終于天啟五年決定不再踏入朝堂。
然而,新皇即位,以請教的名義召見,他卻還是憑借著心中對國家的大義,以六十七歲的高齡之身再次來到了這里。
他沒有打算出任為官,只是想要看一看這個新皇帝,看一看大明還有沒有救。
誰曾想到,一見面,這個少年皇帝就給他來了這么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