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流九個世紀(jì),正八百多年。八百多年的時間說短不長,說長不短,但足以讓一個民族起起落落,歷經(jīng)風(fēng)雨和磨難。
可最終沒有泯滅在歷史的潮流之中,必有他的道理……于是劉渙說金人不長久,韃子也不成器。除了大漢民族以外的任何族類,別看而今趾高氣揚,到頭來都是中原大地上的短命鬼。
他這話趙汝愚聽得很走心,可覺得過于武斷,缺少強有力的立足點。故而搖頭微笑,當(dāng)成了滿腔熱血的孩子話。
“少年人且有這般傲氣,自是最好不過。但天下之任一事業(yè),非是紙上談兵就能達(dá)成的,你要切忌空談,記住了!”
“嘿,恩師你還不信。弟子不是要與你爭個輸贏,也非狂妄自大,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恩師是謙謙君子,心中的政治格局難免趨于‘浪漫化’,這話您只要朝皇帝陛下一說,弟子保他立馬明白。您老信么?”
“呵!為師也不與你計較,本來坐而論道,不分長幼尊卑……可你這些個長篇大論的話,便是為師想對陛下說,也找不到個說法,難不成要全盤復(fù)述么?真是可笑,為師才不上你的當(dāng)。”
“師父也不必調(diào)侃諷刺,你只需說一句話,陛下就能明白了?!?p> “哪一句?”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p> “這話精辟,但為師還是認(rèn)為過于武斷了,可有解釋?”
“世事變化無常,分合無定,此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必然,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君不見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tǒng)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xiàn)帝,遂分為三國……一直到得而今,且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么?”
劉渙引用“三國論斷”,與趙汝愚坐而論道。說到上處之時,他這個狀元郎但覺得再也說服不過弟子,辭藻用盡,又是恨肚子中的墨水太少。
無奈之下,只得假意呵斥,算是自找臺階。
“哼!不就是不帶你去宮里么,卻拿這些個鬼話來教訓(xùn)老子,你好大的脾性。便是這般胸懷,我看也成不了氣候?!?p> “這……恩師明鑒,弟子并非在耍脾氣啊?!?p> “好啊好啊,若面圣之時,我且說給陛下聽聽,看看你這‘小諸葛’的論斷是否應(yīng)驗咯,哼!”
“事實勝于雄辯,弟子曾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信與不信,恩師一試便知?!?p> 趙汝愚沒有和他糾纏,暗想這小子就是這個樣子,但凡是在理論觀點的辯駁上,半點臺階也不會給對方……倒不是氣惱他,確實是怕他“過剛易折”。
這才佯怒著走了,去向皇帝陛下匯報近幾個月來的工作,也好接了自己的另一個弟子趙挺。
可這次劉渙卻大錯特錯了,正是因為他這句話,差點被被皇帝老兒砍了腦殼……
此處暫且不論,又說趙昚急傳史浩覲見,左右傳令之人自不敢馬虎,快車快馬地去喚那尚書右仆射史浩史大人。
史浩是個忠肝義膽、風(fēng)尚高潔、政尚寬厚的政治家,詞人。但凡此等人物,多多少少有些脾氣,又有特立獨行的人格魅力,招人喜歡,往往也招人討厭。
他而今已過花甲之年,大抵六十五歲的樣子,卻比皇帝趙昚要大得多,一生之經(jīng)歷和學(xué)識自不肖說,故而很得趙昚器重。
曾記得,他辨趙鼎、李光無罪,又說岳飛久冤不白,應(yīng)該為他們平反……趙昚都依他建議辦理辦理了。后來又為朝廷舉薦過陸游和陸九淵等人才、真是個寬宏遠(yuǎn)見之人,其一生經(jīng)歷,怕是都用在了兩件事情上,其一是國家社稷,其二便是詩詞歌賦。
可惜而今垂暮之年,許多事情顯得有心無力,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輕一輩人的身上……
聽得皇帝召見,他并不感到詫異和驚奇,顯得淡定泰然、老成持重。吩咐下人一聲,換了朝服,整理一番花白的胡子,又用毛巾擦了微胖的臉龐,洗盡蒼老的雙手,才隨車馬赴了皇宮。
在史浩心中,君是君,臣是臣,縱然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也得尊重君王家。但其心中又是個極度有見地和堅持原則的人,只要一心為了大宋,站得正,便也走的直,從不懼怕塵世間的魑魅魍魎。
是的,他史浩尊敬君王,但并不懼怕君王。這不是叛逆,更不是二心,而是一個磊落光明、堂堂正正的赤誠君子。
到了趙昚官邸,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微微行禮,并沒有托大。趙昚見他到來,心中忽地有了主心骨一般,顯得精神許多。
“愛卿,有勞你了,快坐!”
南宋時期嘛,天子與士大夫的關(guān)系很微妙,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會無端拋棄誰。打江山治天下,都得大家“商量商量”,算是不可多得的“民主”了。
“謝陛下厚恩?!笔泛频穆曇粲行┥n老了,但并無顫抖和沙啞,能為君解憂,精氣神也一時間上了臺階。
“愛卿,此乃西湖剛出的‘明前茶’,茶農(nóng)冒著紛紛細(xì)雨采來的,你且嘗嘗,看看是否和意。若是喜歡,朕這里還有許多,便拿一點回去罷。”
趙昚對待史浩的態(tài)度很恭敬,很隨和,與對其他人都不一樣,仿佛他是在和一個老人論家常、亦或是在向一個前輩請教一般,半點架子沒有。
“陛下厚恩,微臣感激涕零。但陛下去年賜的早茶仍還有許多,而今不敢勞陛下破費了。”
他仍是那副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皇帝對他好,他心中記著就是了,可不像那些大臣們,受了些許恩惠,便要矯情一番,說得天花亂墜。
趙昚很喜歡他這個態(tài)度,他覺得這才是朝野該有的風(fēng)氣,才讓人心里坦然。
“愛卿,朕今日請你前來,卻是想問問你對我大宋教育的看法?!?p> 趙昚這里用了“請”字,大有一代明君的風(fēng)范,正道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也是用心良苦了。
史浩一聽,頓覺得這問題來得突兀。按他想法,而今陛下最重視人才之培養(yǎng),天下大大小小的學(xué)堂學(xué)館多不勝數(shù),路府(州)縣三級都設(shè)有學(xué)院,行在臨安更是設(shè)有最著名的太學(xué)院等幾所“高?!保梢姸癯τ凇敖逃边€是極為重視的。
但他轉(zhuǎn)念一想,陛下雖這般重視教育,偏偏放眼朝野,再無多余的肱骨之臣,能合陛下心意的人,少之又少。
陛下無非是整日惦記著北伐,他哪里會不清楚。
“臣以為,這教育一事,還是重在興學(xué)。興學(xué)自是為了教育,教育是為了人才。而今人才難得,或是教育出了問題,但出在哪里,臣不好說,或是牽扯到的因素頗多頗雜,也說不清道不明。陛下英明決斷,當(dāng)有解決之策?!?p> “愛卿,怎地你也這般吞吞吐吐起來,這可不是你的性格?!?p> “臣不敢,實在是此間問題過于龐雜,非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還請陛下明鑒!”
“哎……也罷……對了,你對趙汝愚如何看法?”
“趙子直么,臣以為趙大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任文臣可以,若做武將,怕是他沒有那個指揮千軍萬馬的才能?!?p> “哈哈,你史直翁果然一針見血。但你多慮了,朕而今深知朝廷之痛,那北伐用軍一事,暫且無成熟之想法……朕再問你,你對鵝湖山建學(xué)一事如何看法,那建學(xué)的主官就是趙汝愚?!?p> “臣省得。回陛下的話,鵝湖山是人杰地靈的好地方,此間鵝湖寺也算家喻戶曉,臣以前也曾許過。從地理地勢上來說,那鵝湖山地處信州鉛山永平,東西南北具鏈接重地,在那里辦學(xué),是極為適合的。又從當(dāng)?shù)厝宋摹⒍愂?、產(chǎn)業(yè)、民風(fēng)、軍隊等情況來看,建造一個學(xué)堂,定能起到一定的良用……臣以為,那學(xué)堂建得!”
“建得么?”
“不僅建得,依臣之見,還可以建得大一些。甚至應(yīng)該弘揚這一做法,使得我大宋遍地皆學(xué)堂,成百鳥朝鳳、百家爭鳴之盛景。到時,我大宋人才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愛卿,太子找過你么?”
趙昚聽聞突然淡定地問了這一問題,顯得風(fēng)馬牛不相及,就連史浩這等人物,也一時間猜不透。
“臣不知陛下所言何意,還請明示!”
“朕是說,近日太子可曾找過你,若找過,又是談了哪些國事?”
“哦,臣愚昧。回陛下的話,太子殿下近日并未找過微臣,自然無任何國事可談了。不知陛下何以此問?”
趙昚一想也對,他史浩向來磊落忠誠,斷不會說假話,當(dāng)即一聲嘆息,道:“愛卿,你且看看這道奏折吧?”
“這……還請陛下三思,臣雖愿為朝廷效力,為天下賣命,為陛下分憂,但萬萬不敢越權(quán),這奏折臣不敢看!還請陛下收回!”
趙昚這才恍然大悟,猶記得他是個講原則的人,當(dāng)即哈哈一笑,道:“無妨,你不看也罷,真轉(zhuǎn)述給你聽,便算和了你心中的道義了?!?p> 史浩微微臉紅,但陛下說他心中有“道義”,便也釋然。
趙昚當(dāng)即把太子請奏的事宜大致說了一遍,見史浩聽得認(rèn)真,正好請教他的看法。
“愛卿,你覺得太子所請,朕是否準(zhǔn)奏?”
“陛下受命于天,是真龍?zhí)熳印L邮驱堊?,是將來的接班之人。臣但有一萬個膽子,也不敢擅作主張,在陛下與太子之間說三道四?!?p> “哎呀,愛卿你誤會了,朕不是那個意思。朕是想請教你,對太子所請之事有何看法?”
“即是陛下垂詢,臣便說真話,若言語不當(dāng),還請陛下贖罪!”
“行了,說吧!”
“臣以為,太子乃一國之重臣,擔(dān)系的不單單是天子之托,還有天下黎明百姓之托,太子能為天下考慮,便是極好的事情,是‘明主’做派。但若是為了討好君王,嘩眾取寵,在朝野之間弄點響動,便是幼稚之舉,實不可取也!誠然,微臣相信,太子所請之事,全是為了天下著想,如何抉擇,全憑陛下處置!”
“哎……好你個史浩,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但卻不把話說死,行了,朕明白了?!?p> 趙昚心中即有注意,便不再糾纏。二人又說一些當(dāng)下時局之事,正聊得起勁之時,有人來稟,說是趙汝愚趙大人請求拜見皇上。
趙昚一聽,還在猶豫之際。卻見史浩站起身來,恭敬道:“趙大人即來拜見,微臣便請退下了?!?p> “且慢!”趙昚舉手示意,打住了史浩的請求,又接著道:“愛卿不必回避,且在此間呆著,也好看看他趙汝愚所請何事?!?p> “是,微臣遵旨!”
趙昚朝下人吩咐一聲,允了趙汝愚的請求。
不多時,趙汝愚前來殿前,見得史浩與皇帝具在,心中略微驚疑,一一請了安,又被趙昚賜坐。
能和當(dāng)朝大臣與皇帝陛下同坐,趙汝愚覺得臉上很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