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jié) 晁錯其人
劉啟登基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弄死鄧通、趕走張釋之,報了私仇。然而,這對劉啟來說還遠不夠,因為對他來說,還有一件大事要辦。要辦成這件事,必須做一些人員調(diào)整。
很快他提拔了一個人——晁錯。
這個人的能力很強,對西漢王朝來說,其的影響力不弱于以往歷代名臣,但他的名聲卻不是太好。當然,我也并不是說他是個壞人,對這些搞政治的人來說,是很難用“好”和“壞”來做評定的。
晁錯兢兢業(yè)業(yè),說了不少話,出了不少主意,干了不少事,勞心費力、掏心掏肺地混了一輩子,卻沒能落個好名聲,著實有些窩囊。
但縱觀其一生后,就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他之所以會撈得這么個結(jié)果是與其性格分不開的,因為他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急功近利。
關(guān)于這個人,是有必要做個介紹的。
公元前200年,劉邦和冒頓正熱火朝天搞“白登之圍”時,河南潁川晁家誕生一嬰兒。他老爹晁太公對政治事件頗為關(guān)心,覺得皇帝打的這一仗有點不太像話,被人按住腦袋敲打有點不太好看,但嘴上不敢胡說,因此拿自己兒子尋開心,起了個名字——“錯”。
實際上,這個“錯”字還有另外幾重含義,有興趣的話可以查查字典。
其中這個字可當名詞用。有這么一句古詩:它山之石,可以為錯?!板e”字在此的含義是:琢玉用的粗磨石。
它還可以當動詞用。解釋起來是:動手(磨擦、涂飾)使金屬器皿恢復(fù)本色。
晁太公給兒子起的這個名字真可謂動了一番心思。不得不承認,他真有先見之明,用一個字先行概括了兒子的一生。
高,真是太高了。
待晁錯年紀少長,老爹就給他請了個家教老師,主攻法家“刑名之學”。這一學就是很多年,待其成年已對法家學說頗有研究。
然而這個法律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卻很有文采,文字功底相當了得,因此小有名氣。漢文帝時期,被朝廷征召,西入長安,成了一名正式公務(wù)員。
而入仕途后,晁錯并沒有繼續(xù)搞自己的專業(yè),反而被分到了“太?!笔窒?,在宗廟祭祀禮儀之事上下起了功夫。
法律是以事實為準繩的東西,祭祀則完全是在務(wù)虛,按理說就晁錯的專業(yè),不可能會做出什么成績。然而,是金子在哪都會發(fā)光,晁錯在他的務(wù)虛崗位上干的還很不錯,對歷朝歷代的典章制度、傳聞逸事竟然了若指掌,這讓領(lǐng)導(dǎo)眼前一亮,很快得到了提拔——太常掌故。
晁錯時來運轉(zhuǎn)的機會來了。
當上“掌故“沒多久,皇帝下詔,安排了件新差事:征召學習《尚書》之人。
也許有人會問了,劉恒簡直閑的沒事干,大張旗鼓地搞這么一處干什么?學不學尚書還用下詔令?
答案是肯定的。
《尚書》是儒家學說的范疇,早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這部典籍也全被付之一炬,基本失傳。后世全憑民間愛好者的記憶,代代相傳。到漢文帝時期,懂的這部典籍的只有一個九十多歲的老頭——濟南伏生。就僅存這么一個碩果。我們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尚書》二十八篇﹐就是由他傳下來的。
據(jù)傳,這個伏生早年是秦朝博士﹐專治《尚書》。后來秦始皇焚書時,他將《尚書》殘片藏匿于墻壁之中,躲過一劫。
漢朝廢除《挾書律》后,其從壁中取出,亡失數(shù)十篇,僅得二十余篇。他捧著這部典籍,開始在齊魯講學。
然而,當時并沒有多少人對這部典籍感興趣,關(guān)鍵原因在于大家都不懂,也沒用處。因此,伏生搗鼓了很長時間,沒幾個人愿意聽他講課。
后來這件事引得朝廷的重視,劉恒下詔,征召能讀《尚書》之人??纱藭r的伏生已是九十多歲的老大爺,就他那老胳膊老腿,稍有顛簸,隨時可能散架。沒辦法,劉恒又下詔書:征召愿意學習《尚書》之人。
太常相應(yīng)領(lǐng)導(dǎo)號召,也出于職責范疇(太常負責禮儀,對典籍記載的傳統(tǒng)習慣是應(yīng)該知曉的),因此推薦自己的得力干將前去受業(yè)。這個得力干將就是晁錯。
對晁錯來說,這是一次鍍金。因為就其隨后的做為來看,《尚書》這本書對他的影響并不大。
在后世,真正把《尚書》傳下來的,還是伏生的兩個學生——濟南張生和歐陽生。后來,《尚書》學發(fā)展為三家,即歐陽高建立的“歐陽氏學”,夏侯勝建立的“大夏侯氏學”,夏侯建建立的“小夏侯氏學”。當然這是后話,也是一個很專業(yè)的學術(shù)理論范疇,我在此就不拿這方面說事了,況且也說不好。
晁錯學成歸來后,儒法貫通,學問大長,名聲大長,說起話來引經(jīng)據(jù)典、頭頭是道,這讓劉恒刮目相看。簡直是個大才嘛,太常那里不用去了,去輔佐太子吧,捎帶教他一點文化知識。就這樣,晁錯成了太子舍人,沒多久后改為太子門大夫。
晁錯的確也不是白給的,他很清楚自己這個職務(wù)意味著什么?,F(xiàn)在的太子,就是將來的天子。在這里,不需要你干多少活,只要和太子關(guān)系處的好,將來就能前途無量。因此,進了太子府后,晁錯頗有眼色、腳踏實地的待了幾年。
況且晁錯的口才好,能言善辯;懂的多,博古論今。一天到晚給太子將一些逸聞軼事,把這個儲君唬得團團轉(zhuǎn)。久而久之,太子大小事都和他商量,成了太子府的“智囊”。
期間,他發(fā)揮自己的寫作功底,給太子劉啟上了一書——《言太子宜知術(shù)數(shù)疏》,陳說太子應(yīng)通曉治國的方法。他這一招,得到漢文帝贊賞,拜其為太子家令。
從這個崗位上開始啟動,將會一步登天。
劉啟對自己的“智囊”也格外關(guān)照,剛登基第二天,就為晁錯找了份新工作——內(nèi)史。這個崗位的職責可用一句話概括:奉王命策命臣下。也就是說,晁錯水漲船高,成了皇帝家里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