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年: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2年
韓信在北方的順風順水不足以讓劉邦在正面戰(zhàn)場上順利,在與項王的直接對抗中,他屢戰(zhàn)屢敗??墒?,對劉邦來說,在滎陽成皋和項王拖著就行了,不用急著取勝,不要大敗就好,反正大后期韓信已經(jīng)壯大起來,相信還會越來越威脅到項王,轉(zhuǎn)機遲早要到來。
事實上,后續(xù)的發(fā)展告訴我們,即使劉邦在正面戰(zhàn)場大敗了,他也還是始終處于全局的優(yōu)勢。
劉邦真的在隨后的戰(zhàn)斗中全軍覆沒了一回,幾乎是一點兒部隊都不剩了,又是滕公夏侯嬰駕著車帶著劉邦一輛獨車跑了出來。
這個時候在北線的趙國,韓信和張耳手下還有很多部隊,精明的劉邦并沒有直接去找韓信,他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雖然說韓信是自己的手下,但畢竟現(xiàn)在自己一點兒部隊都沒了,兵都在韓信手上。韓信如果翻臉,真的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所以劉邦趁著他戰(zhàn)敗的消息還沒有傳到韓信耳中,駕著車謊稱是漢軍主力部隊派來的使者,直接進入了趙國軍隊的中間。
此時韓信和張耳還在睡覺沒有起床,劉邦直接闖入臥室之內(nèi)奪走了兵符,開始用指揮旗召集眾將。等到韓信張耳起來發(fā)現(xiàn)劉邦來了,劉邦早已控制好局面,分配好軍隊,根本沒有給韓信張耳二人一點兒猶豫思考的機會。
在得到了趙國軍隊之后,劉邦重新掌控了局勢,繼續(xù)和項王拉鋸,輕易的就挽回了之前的敗局。
這個時候不同的人給劉邦提出了兩條不同的策略:
一、學陳王立六國的后人為王,一起對抗項王。
二、將項劉兩家的僵持線從滎陽成皋一帶西撤到河洛地區(qū)
劉邦作為一代開國之君,確實展現(xiàn)出了他獨到的洞察世事的眼光,在聽取了多方意見之后,正確判斷出這兩個計策都不能采納。
先說第一個,明顯這是個非常糟糕的主意。陳王當時大澤鄉(xiāng)首事,是以一人之力對抗強大的秦。他既然是白手起家,本來就沒有什么,張耳陳馀勸他立所謂的立六國后人,無非就是空給一個名號,至于地盤什么的,你們自己去拿,這是拿別人的東西來做自己人情的大便宜。
而劉邦呢,他手上的地盤都是實實在在自己的地盤,如果拿這些地盤來立六國的后人,豈不是用自己的肉來養(yǎng)肥未來的敵人嗎,即使這些人能夠幫劉邦打敗項王,那打敗項王之后只怕劉邦面對的敵人會更多。
再說第二個,也是一個非常差的建議。古時候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而在滎陽成皋之間有當時中原地區(qū)最大的糧倉敖倉。這個倉庫在歷史上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五十多年后的“七國之亂”中,這里也一直是雙方焦灼的焦點,甚至是在一千年后的隋唐時期,瓦崗寨在李密執(zhí)政之初,也正是因為打下了這座糧倉而聲名大振,開始了稱霸之路。
所以說,放棄滎陽成皋一線退到河、洛地區(qū)其實就是將這么一個巨大的軍事資源拱手贈與項王。另外,滎陽成皋一帶地處太行山脈,也是地形險要之處,飛狐口白馬津(還記得斬顏良誅文丑嗎)都是古來用兵之所,棄之可惜。
正面的劉邦被項王打敗了一次又一次,可在其他方面局勢卻越來越向他傾斜,除了北面的韓信順風順水以外,他的說客隨何在南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成功勸降項王的一個得力干將,九江王英布。
隨何一開始去見九江王英布的時候,連過三天都沒有見到英布,隨何就讓隨從把他的話傳達給英布:“九江王之所以不見我,是因為他覺得楚國強大而漢國弱小,這正是我這次來的原因。讓我見九江王,說的對也就罷了,倘若說不對的話,就把我們二十幾個人全都殺了,這足夠表明九江王背叛漢王而與楚國相好了。”
于是英布見了隨何,隨何問英布:“漢王讓我見您,是因為我們私下里有些疑惑,不知大王和楚王是什么關(guān)系?”英布說:“我是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楚王。”
隨何說:“您與楚王項羽同是諸侯,地位相等,您卻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肯定是認為楚國強大,可以做九江國的靠山。但項王攻打齊國的時候,您本應(yīng)該親自帶兵全力去幫助,您卻只派四千人去,做臣子的該這樣嗎?彭城大戰(zhàn),您的一萬多軍隊都沒有過河幫項王,只是遠遠的觀望,做臣子應(yīng)該這樣嗎?您這是借依附楚國之名而實際上想獨立!”
隨何句句都說到了關(guān)鍵,他又說:“但是您現(xiàn)在還不敢公開背叛楚國,是因為您覺得漢國弱小。但是,楚國軍隊雖然強大,卻背負了不義的惡名,漢王是以正義之師聯(lián)合諸侯一起對付他。如今楚軍陷在滎陽成皋之間,千里運糧,可以說進不能攻取,退又無法脫身,自己都難保了!如果楚軍戰(zhàn)勝了漢軍,那么諸侯人人自危會互相救援;但如果漢軍戰(zhàn)勝了楚軍,天下諸侯都會對他群起而攻之的!所以說,楚國的形勢如今并不如漢國,您委身于即將滅亡的楚國,而不選擇萬無一失的漢國,是否不太妥當?”
隨何見英布有些動搖,就提出最后的辦法:“我并不認為九江國的兵力可以戰(zhàn)勝楚國,但大王只要反叛能夠拖住楚軍幾個月,漢王奪取天下就萬無一失了,到時候漢王肯定會封您一塊土地,而九江國也必定還是您的?!?p> 恰好這個時候楚國的使者也到了九江,傳項王的命令讓英布盡快發(fā)兵,隨何一看英布還在猶豫,就直接沖了過去對楚國的使者說:“九江王已經(jīng)歸漢,楚國憑什么來調(diào)他的軍隊?”楚國使者一聽,大驚之下馬上逃跑,隨何又對英布說:“現(xiàn)在事情已經(jīng)泄露,如果這個使者回到項王那兒,項王肯定會發(fā)兵攻打您,不如我們現(xiàn)在就追殺這個使者,快點兒尋求到漢王的幫助?!庇⒉家豢茨疽殉芍郏荒軞⒘顺拐?,和隨何一起投降劉邦。
就這樣隨何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生生說服了英布反叛,當然,英布的反叛絕對不是隨何一人之力,天下大勢以及項王自己對于部下的多疑也是重要原因。
英布歸降劉邦的消息馬上被項王知道,項王派龍且攻打九江,把英布打的大敗。英布落魄的去見劉邦,當時劉邦正在洗腳,一邊洗腳一邊接見他,他感到非常的屈辱。
英布很后悔,因為項王對戰(zhàn)將從來都非常尊重,不像劉邦這樣無禮。但是之后英布又發(fā)現(xiàn)他的飲食起居的安排全部都和劉邦本人一樣的規(guī)格,馬上變得大喜過望,充分體現(xiàn)了小人見利忘義的本質(zhì)。
歸降劉邦之后大家不能再稱呼英布為九江王了,但是當時的他在劉邦這邊又沒有什么確切的封地,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武王。原因很簡單,黥布以前是土匪出身,當過山寨的武大王,所以也比較習慣別人這樣叫他。
英布在九江的家人已經(jīng)基本都被龍且殺光,他只帶了幾千嫡系部隊和劉邦一起駐扎在成皋。
失去了英布讓項王少了一條得力的臂膀,但畢竟也只是臂膀,馬上項王又因為自己的多疑損失了“大腦”:楚國的第一謀臣,范增。
前文說過陳平一生獻過“六大奇計”,可以說都是不上臺面但效果很好的,這里要提一個,就是他在項王部隊散布的謠言。他針對項王身邊最核心的幾個人比如鐘離昧、龍且、周殷等人進行反間,項王的多疑果然讓他慢慢的開始疏遠這些肱骨之臣。
除了鐘離昧這些人,當然還有最關(guān)鍵的范增,
項王手下武將不少,但是真正的有智之士卻是少的可憐,這與項王自己喜歡直來直往的打斗有關(guān)系,也算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如果項王身邊真的一點兒有見識的人都沒有,他也不可能走到今天。項王能一路稱霸至今,就是因為有范增。
陳平專門準備了針對范增的離間計:項王的使者來漢營的時候,陳平準備了非常豐富的宴席,拿給楚國的使者看,結(jié)果他一見到楚國的使者,就假裝很詫異的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沒想到是項王的。”于是馬上把酒菜換下去,換成了粗茶淡飯。楚國使者把這個事情報告了項王,按理說這條計策挺低級的,可項王就是低級到連這個都信,開始懷疑范增。
項王稱范增為“亞夫”,也就是第二個爸爸,可謂是尊重之至了,但再尊重也還是架不住自己的多疑。
范增發(fā)現(xiàn)項王懷疑自己,氣的直接告老回彭城,但還沒到,就在路上重病發(fā)作而亡。
范增的死可以說是楚漢之爭中真正質(zhì)的轉(zhuǎn)變,項王從此更加盲目的決策。雖然說可能即使范增還在,也不能挽回項王最終敗亡的命運,但范增死后,項王走向絕路的速度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英雄的末路往往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失去了范增的項王,已經(jīng)失去了勝利天平上最重的一塊砝碼。
范增死后,項王好像發(fā)現(xiàn)自己中計,氣的開始猛攻滎陽,把劉邦團團圍住,幾乎就要活捉,幸好“詭計大師”陳平又站了出來,
劉邦從滎陽逃脫也是陳平“六大奇計”之一,陳平讓紀信假扮劉邦,然后出城投降,又找了一群女子在旁邊護駕吸引項王部隊的注意力,與此同時,劉邦卻喬裝從另一個門倉皇出逃。
又取得了一次正面交鋒的勝利,項王卻并沒有趁勢追擊,毛主席的詩“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說的就是此時的場景。但其實項王恐怕也有自己的苦衷,這個時候,項王背后的彭越開始搗亂了,他攻占了整個梁國的地盤,如果項王置之不理追擊劉邦的話,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糧草問題,非常危險。
所以,項王選擇回身趕走彭越而不去追劉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