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復會尚未開始,大家從高臺的座位不同就已揣摩出定是又有變故。在眾人低聲猜測之際,第一項議題即猶如巨浪撞擊在巖石上一般,頓時激起片片波瀾。
這次在我席位旁邊添加了三把新椅。貼近我的椅子是空位,接下去坐著的是剛被我拜為三師中的兩位:楊涉、烏岑榮。那個空位自然是留給此時人在新羅,我實際上的老師崔致遠。烏老頭因昨日已得消息,對于受封沒有意外表現(xiàn),從容受我拜禮;對比他的灑脫,楊涉的手足無措顯得格外明顯,看來被這當空掉下來的特大號面餅砸得暈了頭,表情極不自然,臉上痙攣著稀里糊涂地受了太保的名號。
臺上的說話被下面的隆隆嘈雜聲蓋了過去,有人歡喜有人愁。烏老頭的當選在渤海代表中雖是沒有疑義,但高、楊幾家家主看著不免眼饞,肝火大盛,而烏家子弟笑逐顏開,這時才知原來昨天臥室所談就為此事,甚是歡欣;對于楊涉父子雙登科,下面的人也是少不了道賀,把楊凝式美得飄飄然,如同身在云中。
有了楊、烏兩位的金字招牌,保不準日后會有多少名人來投,是以三公的尊位沒有定下,但為了找些平衡,在三師三公之下又設一個虛銜機構資政院,比樞機房尚高,專門供養(yǎng)耆老名宿,略微滿足一下高、楊幾位的虛榮心。
此事一直紛擾折騰過了大半個午時,有人已是腹鳴陣陣,如此也無法繼續(xù)堅持議事,只好留作午膳后再定。
位高權重的宰相職位確實引人垂涎,后面的兩天半在爭論中匆匆而過,到了投票當日,與會者反而處之泰然。文士下筆甚慢,借機賣弄文采書法的大有人在;相反的,那些武人大多落筆迅速,有在紙上寫名的,有在職事官預先發(fā)給的備選人名后畫圈的,總之一個賽一個的迅速。
當天結果就出來了:馮道領尚書省,烏光贊領中書省,外務省杜荀鶴。這三人正是最佳人選。
中書令就相當于皇帝的大管家,而烏家好幾代了都干這活,金字招牌,可以說是駕輕就熟,并且早先已經(jīng)應允過要保留一個相位給渤海舊人的。
至于讓杜八支掌管外務省,更是無人反對,就他的名號,他的文采,誰也比不上。也是物盡其才,給他充分發(fā)揮其拽文癖好的機會。
原幽州別駕馮道,字可道,瀛州(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沉穩(wěn)忠厚,文才出眾,在河北,遼東盛名卓絕,其家鄉(xiāng)鬧饑荒,馮道便將自己家里的財物全部拿出來周濟鄉(xiāng)親,自己住在茅草屋里,重智慕名召作幕僚。為官時,馮道不攀言附勢,潔身自好,胸懷大志,誓要輔佐明君完成重振大唐,安定八方。最讓人稱道的是,此人做事正派,稟正直言,善于選官,常自言“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財”,平生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 即使是楊凝式這樣的目空一切的狂妄之徒,對于選馮道掌尚書省也是毫無怨言,高聲稱賀。
一天后的第二輪,大家有了前面一輪的經(jīng)驗,辯論秩序、層次大有提升,互相有推有讓,倒像是分贓六部的領軍名額。
尚書省下轄六部,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工部,五曰刑部,六曰商部。左右仆射各一人,各部尚書一員。六部分三級:吏部,刑部為上級;戶部,工部為中級;禮部,商部為下級。吏部、戶部、禮部,左丞總焉;商部、刑部、工部,右丞總焉。官制大體與本朝現(xiàn)行之制度相同,惟商部替兵部。
吏部尚書擢取原安東建安州刺史孫修明,是由馮道與重文聯(lián)名舉薦的,我也是早有耳聞,此人為官清廉,任賢為用。
禮部尚書為李琑典,工部尚書為楊雍,此二人出自渤海五大望族。
戶部尚書為王正言,此公河南道鄆州人氏,曾任青州推官,魏州觀察判官,魏博節(jié)度判官,租庸使,戶部侍郎等職,為楊涉世侄,此次隨楊家一同而來。
刑部尚書是個鐵面無私的狠腳色,昂骨坤。他性直敦厚,不徇私枉法,剛正不阿,堪當此任。
而備受爭議的商部,尚書人選的選拔卻異常的順利,眾口一詞推舉去諸忠凱。他的經(jīng)商天賦天下公見,當年奚族尚受契丹人奴役的時候,每年供奉朝廷一份、幽州一份、契丹一份,負擔極重,但也沒難倒他;才到顯德府幾月的時間,不僅本族興旺,帶動當?shù)氐纳虡I(yè)亦是生機昂然。
六個三品大員中渤海三人,安東、幽州三人,看上去強弱明顯,實則本地人還是吃了暗虧,昂骨坤完全可以孤立出來,據(jù)我?guī)讉€月來時而的接觸,此人從不拉幫結派、趨炎附勢,若不是半路殺出一個楊瘋子,御史臺的位子就是他的了。不過此人有一大短處——不是文官出身,難免有些愣頭青的意味,估計還要磨煉一段時日才可展露鋒芒。
大半月過去,終于把政體框架定下,其他官職有三方協(xié)商。幾個高官大員雖是敲定,但真正的能人如趙無憂、樸在憲等謀士和王建一干武將都被雪藏起來。正值亂世,還未到刀槍入庫的時候,這些人全被我劃到分化出來的兵部,跳出三省管轄,保證及時調(diào)遣。
后面的時間,大致依照《唐律疏義》按部就班的進行著,進展甚快,只在討論特殊議案時稍微放緩。
在完善本朝原有政體的基礎上,在幾個方面做了大膽的變革嘗試。
田稅上,結合安東改革的經(jīng)驗,首先收回或折價買回土地,由官府統(tǒng)一以均田制方式,從新向百姓授田,每戶以丁男計分發(fā)土地耕作,每人只發(fā)放五十畝口分田,永業(yè)田不再同發(fā),僅有戶內(nèi)男丁對于國家作出貢獻時以獎賞發(fā)放,如為國戍邊、出征,可視為勛田;另渤海境內(nèi)男子以十八歲為成年,可授口分田,丁男年限提高至二十二歲,如此百姓可以在達到授田年齡后,四年不受課稅。
除渤海原有的四大世族外(大氏已經(jīng)不包括在內(nèi)了),其他所有豪富控制的土地超過現(xiàn)時按人頭應得田畝的六成必須歸還官府,余下的可作為祖業(yè);商人手中的土地一律折價賣給官府,這一變化極大限制了剛剛萌芽的地主階級發(fā)展。
為官吏授田劃為兩類:一則有實際職務的職事官可按職位高低額外分得職分田,可保有至其亡故,不得轉賣、繼承;二則無公務的散官一律不得多分田地。關于土地買賣,雙方需報請官府,立下文書,由官家畫押備案方可執(zhí)行。
稅法仍然行使安東現(xiàn)行的攤丁入畝制度,不過略有改進。依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劃,剔除苛捐雜稅,余下的各項收費攤派一律并入地稅,達到省費便民的目的。除國家另開稅科外,各州府不得亂立名目私設雜稅,若有必需,要申請朝廷評定。
教育方面,在先前安東實行的新政基礎之上,更進一步。
雖說本朝科舉制度上比較完善,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弊端,如舉子私下結伙并湊錢宴請名人重臣以探聽題目的行為蔚然成風;‘探花宴’雖使新科進士們揚眉吐氣,出盡風頭,但過于奢靡;中榜的進士齊去拜會座主(主考官),拜為門生,此稱之為‘期集’。長此以往,或因座主與門生的特殊關系而易結朋黨之私,或因宴游豪華而助長奢侈之風,故必須嚴令禁止。
嚴禁行卷之風,行卷是本朝科舉最大弊端。舉子應試時在試卷上署名,座主并不將試卷密封,品評時不僅要閱評試卷的優(yōu)劣,更重要的,還要顧及推薦者的意見,說情者的面子,權勢者的人情。如此諸多因素的影響,作用于舉子,便是紛紛將各自的佳作獻給達官貴人,名家前輩,以求薦言。進而由此引發(fā)了一般很強的社會風氣,即行卷之風,也稱為溫卷。“舉子先投所業(yè)于公卿之門,謂之行卷”。久而久之,有的人竊取自己親戚所作詩文去行卷,竟然考中了進士;有的人抄襲他人的作品去行卷,竟撞上被抄襲者本人;甚至有進士及第者,乃得益于妻子所代寫的行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盜竊行騙的勾當,弄虛作假的行為,偷梁換柱的伎倆,在此晚唐亂世更是普遍。“今子弟之求名者,大半假手也。茍袖一軸,投知于先達,靡不私自衒耀,以為莫我若也?!敝劣诒肮ヒ赃蛋葸_官貴人,阿諛奉承以干謁名公前輩,投獻行卷,希求知己,則更是常事:“王公大人巍然于上,以先達自居,不復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騎蹇驢,未到門百步,輒下馬奉幣刺再拜以謁于典客者,投其所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問,則再如前所為者,名之曰‘溫卷’。如是而又不問,則有執(zhí)贄于馬前自贊曰‘某人上謁’者。嗟乎!風俗之弊,至此極矣?!倍虐酥硎芷淇啵瑢⑿芯砹R的一文不值。如今頒布新制,禁止行卷,科舉實行糊名、謄卷、鎖院。(好像少年包青天中有一集提到了這種制度。)
于各州府增開公學,免費接收學生,教授數(shù)術、地理等學科,與儒學并重;在公學之上,擴建龍泉府國子監(jiān),仍然是分六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增加律學,算學生員。需要經(jīng)過層層篩選,國子生由朝廷給予俸祿。
本朝科舉本分為十三科:進士、秀才、明經(jīng)、孝廉、三傳、史科、崇玄、明法、算學、明字、童子科、制科和武舉。至太宗朝,秀才科廢絕。而自僖宗朝以來,明法,算學兩科已經(jīng)荒廢了,現(xiàn)安東重刑罰,商業(yè),所以需重開二科。并且提高及第舉子的官職,與進士、明經(jīng)兩科級品持平。
此外國技館遷至龍泉府,安東,幽州建立分館。繼續(xù)招徠中原與治下的能工巧匠,派專員前去江南一帶聘請造船工匠,同時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
軍隊的劃分礙于當前形勢,不宜變動過大,惟有大致分為三鎮(zhèn)。西面以重文為節(jié)度使,節(jié)度幽州、西奚,總稱河北北道;安東仍是重智坐鎮(zhèn),更名安東道,轄下掌管安東、契丹;東面自然以我為尊,統(tǒng)轄遼東全境,特管渤海道、室韋、靺鞨等地。
這次大會歷時四十余天,制典定法,開了古往今來親王私立律法的先河,實為自立門戶之宣言。當然,三鎮(zhèn)盟會是以穎王名義召開的,不能凌駕于朝廷之上,所以對外只是宣稱穎王轄下三鎮(zhèn)齊會龍泉府,商議發(fā)展大計。
大會一了,重文重智各自帶領手下將官返回幽州、安東,只留下馮道、杜荀鶴等新任文官謀士,繼續(xù)協(xié)商三省六部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接下來的選官事宜。
注:歷史上確有馮道其人,(882~954) 五代時歷仕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和遼的大臣,自號長樂老,卒謚文懿,追封瀛王。
王正言也是歷史人物,五代時做過后唐的戶部尚書和吏部尚書,以及節(jié)度使。山東通史隋唐五代卷中有其詳細記載。
對于文中所寫的改革,各位大大不要過于在意。本人現(xiàn)在國外留學,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研究史料,大家提出的真知灼見,永恒都能虛心接受,在將來的修訂中,一定會重新思量。首先,以千年前的客觀背景,不宜倉促即于現(xiàn)在文明社會掛鉤,就是現(xiàn)在民主制度也是十三世紀才出現(xiàn)的萌芽,因此跨度不會過大;其次,為符合中國國情,就封建社會而言,永恒認為唐代三省六部制可謂極致,以上的改革還是基于渤海、安東原有政體,僅在人手上,司法廉潔上很注重;最后,本人一不是學政法、歷史出身,二沒有從商經(jīng)歷,文中提到的改革,大家還請海涵,在下先行謝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