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能看到歷史,僅僅是歷史的一個小片段。
在劉邦的“四面合圍”計劃統(tǒng)籌與全力支持配合下,韓信通過高超的指揮藝術(shù),一步步迫使項羽走上了絕路,選擇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自刎身亡,此時的韓信,身為齊王,麾下有二十多萬大軍,統(tǒng)治者華北地區(qū)的廣袤領(lǐng)土,還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各路諸侯聯(lián)軍都要聽從他的調(diào)遣,這絕對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如果說韓信受封為齊王時是他人生的高點,那么垓下之戰(zhàn)就是韓信的人生巔峰,他的戰(zhàn)績與威望已經(jīng)足以震懾天下,是能夠左右天下大勢的風(fēng)云人物。
但是,韓信或許很難想象,到達人生的巔峰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很難再創(chuàng)輝煌,反而是隨著重力加速度開始走下坡路,速度之快、變化之大,往往讓人難以接受。
項羽一死,整個天下大勢也為之一變,原本劉邦、項羽、韓信三方勢力勉強能夠達到鼎立的微妙平衡,三方盡管有摩擦,但不會下死手;然而韓信在劉邦的承諾下,聽從了劉邦的召喚,選擇共同對付項羽,打破了原本就脆弱的平衡,如同失去一足的鼎一般會轟然倒塌,而鼎中的沸水濺出時,必然會有人受傷,而這就是韓信必然會走向下坡路的原因。
項羽在烏江自刎后,劉邦帶人前往魯縣(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砸場子,誓要斷絕天下人支持項羽的念想,考慮到楚地城邑陸續(xù)投降,局勢還不算穩(wěn)定,需要有人收拾爛攤子,這個光榮的使命自然也被交給了韓信?;蛟S有人會問憑什么,因為之前劉邦曾經(jīng)許諾把陳縣(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以東一直到大海的土地都劃給韓信,這塊地盤理論上現(xiàn)在是屬于韓信的,韓信你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這不過分吧?
在韓信看來,這確實是不算過分,而且還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他沒有北上,反而留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一帶,指揮接收城邑,畢竟也算是自家的事兒,忙得不可開交,卻沒能仔細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劉邦帶著十多萬大軍北上攻打魯縣,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有這種必要嗎?
要是韓信能稍微深思熟慮一下的話,就能發(fā)現(xiàn)這背后潛藏的危機,或許是出于對劉邦的信任,或許是忙于收拾新地盤,或者是被戰(zhàn)勝項羽的巨大成就沖昏了頭腦,韓信沒有跟隨劉邦一同北上,直到楚地基本平定才準(zhǔn)備返回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
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劉邦在魯縣的具體情況,只說他原諒了魯縣的人民,同時還給項羽舉辦了盛大的葬禮,這是歷史的明線;但其實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在齊地長時間停留時,劉邦很可能干了一件不太見得光的事情,他派人聯(lián)系了在臨淄留守的曹參!正是在曹參的配合下,劉邦趁著韓信未返回齊地的空檔,通過利益交換招降了齊地將領(lǐng),甚至很有可能控制了韓信的妻子和孩子,從而為下一步計劃埋下伏筆,而這正是歷史的暗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