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孩子可能都和我有同樣的經歷,媽媽不愛吃魚。我發(fā)現這個秘密發(fā)現的早,大概7,8歲就發(fā)現了,但真正記起來這是件很重要的事,是到24歲。
媽媽做的一手很好的魚,據說是奶奶教的,也可能是爸爸教的,反正在我的印象里,媽媽和魚,有關系但是卻又沒有多大關系。每次吃魚的時候,總是能聽到她扯著不大的嗓子亂喊,“燕棒兒出鍋啦,壯壯快來吃魚啦。”燕棒是我們當地的特產,也是唐山人獨特的叫法,因為是燕地,又臨海,所以鲅魚就被叫了兒化音——燕棒兒。但是每次我吃的時候,問起她怎么燒的,她總說跟你爸和你奶奶學的,先小火慢煎一下,等到魚面變了白色,微微有點焦黃時立刻倒水,醬油和蔥姜蒜等調味料,燒個十來分鐘就可以出鍋了。
“燕棒兒好熟,可我就是沒你那么愛吃”是媽媽笑著同我講的最多的一句話。據說她坐月子時,奶奶一天兩頭的做魚湯,那時家里困難。誰家要是有這待遇也就算小康了。媽媽就是在這個時候烙下的毛病,不能聞魚味,否則就腥得慌。但是聽她有時講自己成長的故事,又是不同的。因為從小老媽最愛吃的就是燕棒兒。因為便宜。農村老家只能吃得起這種河鮮:一根刺,蒜瓣肉,腥中透臭,入嘴極香。反而成了農村人不常的享受。而從小愛吃魚的媽媽,也成為了全村第一個大學生,為主的也算照顧。
“后來啊”聽我問起為什么不愛吃魚了,媽媽婉婉說道“就是吃傷了”。吃傷了是農村老話,代表長期吃一樣東西吃夠了,很久都不想再去吃的意思。就像爸爸媽媽在縣城里讀高中時,每天一日三餐都是棒子面窩頭一樣,一直到了我18歲,這兩人還是不喜歡棒子面。
我則相反,最愛吃奶奶做的菜勃勃、最愛吃燕棒兒。其實照理說坐月子燉湯是要用白鰱、鯽魚這一類的,但沒辦法,家里困難,又腥又臭的燕棒兒燉湯就成了主角??上寢屵^了哺乳期就不再吃了,她老是開玩笑“我把愛吃魚愛吃肉的毛病都傳給你了,你肯定能考上大學”我開始笑笑而已,哪誰知果不其然,一考就考到國外的名校。一直到我回國創(chuàng)業(yè),媽媽還是強調這是吃魚的好處,腦袋靈活,會學習。
一次午后,我出去打籃球,囑咐媽媽晚點做飯,她沒有多言,只是叫我別在外面吃東西,等著回家吃魚。大概一個半小時的酣暢淋漓后,我滿心歡喜的回家吃飯。餐桌上擺的是一盤子我最喜歡的蒜苔炒肉,還有一盤紅燒燕棒兒。老媽沒有多說,只說“兩個人一葷一素,夠了,都是你愛吃的”。
一場籃球賽下來自然是餓得肋條貼肚皮,我吃魚像只貓一樣,五分鐘就下肚了三條。往常最愛吃的蒜苔今天也沒動,只是不停地挑肉吃。菜過三巡,餐過五味。老媽看了看我問道“好吃嗎?”我用力點點頭,說去陽臺抽根煙。那一刻仿佛品嘗到了世間極致的美味:媽媽做的飯。
待我再回頭從陽臺湊到餐桌前時,開完笑似的問了老媽一句:“還沒吃飽?”
只見老媽手里哆哆嗦嗦拿著一塊發(fā)面餅,沾著炒蒜苔的肉湯,嗦溜嗦溜的啃著一塊魚刺。
(完)
——2021.12.11
常方華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