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華夏真相集

第七十五集 白袍將軍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10557 2024-08-08 10:57:52

  字幕:北魏永安二年,西元五二九年。

  魏孝莊帝下詔,命濟陰王元暉業(yè)兼任行臺尚書,統(tǒng)領(lǐng)丘大千等人鎮(zhèn)守梁國。三月壬戌,詔令上黨王元天穆討伐邢杲,命費穆為前鋒大都督。

  元天穆奉詔欲行,忽聞北海王元顥來犯。于是召集文武商議,應(yīng)以征伐何人為先。

  鏡頭閃回,說明元顥來伐原因。

  字幕:元顥,字子明,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北海平王元詳長子,孝文帝元宏之侄。

  元顥少年時期意氣風(fēng)發(fā),父親死后繼承爵位,受封北海王,累次升遷為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徐州刺史,不久被御史彈劾而除名。

  孝昌三年,宿勤明達、叱干麒麟聚眾造反,侵?jǐn)_豳州、北華州。朝廷起用北海王元顥,使其為西道行臺,率軍征討宿勤明達等叛賊。

  元顥揮師轉(zhuǎn)戰(zhàn)前進,頻頻擊破叛軍,解豳、華之圍,以功增封食邑八百戶,進號征西將軍,授為尚書右仆射,不久又進遷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孝昌四年,元顥受命前往鄴城抵御葛榮叛軍,恰逢爾朱榮攻破洛陽,廢黜北魏幼主元釗,發(fā)動河陰之變,大殺皇親宗室,致令朝局動蕩。

  元顥為求自保,乃率部眾投降南梁武帝蕭衍,受封為魏王。

  當(dāng)年十月,梁武帝為造成北魏內(nèi)亂,遂允元顥回國復(fù)仇之請,由飚勇將軍陳慶之率七千甲兵護駕,踏上北歸征程。由此首戰(zhàn)便克铚城,致令魏室震動。

  閃回結(jié)束,書接上文。

  上黨王元天穆問計眾將:天子命我征討邢杲,北海王又至,當(dāng)以征伐何人為先?

  諸將皆謂:邢杲軍力強盛,宜先討之,復(fù)以得勝之兵,南御北海王元顥可也。

  行臺尚書薛琡卻道:愚以為不然。邢杲軍隊數(shù)量雖多,皆乃偷雞摸狗之徒,并無遠大抱負。元顥則是皇室近親,此番前來號稱義舉,其勢難測,應(yīng)先滅除,否則必為大患。

  元天穆難卻諸將眾論,兼且聞報元顥僅有數(shù)千人馬,勢孤力弱,不足為慮,乃決意先平齊地邢杲叛亂,于是率軍東進。

  畫外音:元天穆只道南梁軍少,卻未留意打聽帶兵者乃是陳慶之,以至作此決定,終致葬送北魏江山社稷,悔之不及。

  字幕:陳慶之,字子云,義興國人,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親軍。

  陳慶之雖因武藝絕倫深受武帝信任,但十?dāng)?shù)年使隨侍帝側(cè),未建大功,世人不知其能。其后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方以帶兵有方,善撫軍士顯其治軍之才。

  梁大通元年十月,陳慶之初次領(lǐng)兵,與領(lǐng)軍將軍曹仲宗進攻北魏渦陽。武帝蕭衍同時詔命尋陽太守韋放領(lǐng)兵,與曹仲宗等會師合擊。

  韋放營壘未立,北魏散騎常侍費穆率軍突然到達。韋放僅有數(shù)百衛(wèi)隊,但士卒殊死奮戰(zhàn),以一當(dāng)十,終將費穆軍擊退。

  魏孝明帝元詡復(fù)派將軍元昭率軍五萬增援渦陽,前鋒抵達距渦陽城四十里駝澗。陳慶之意欲前往迎戰(zhàn),但韋放認為敵人前鋒必是精銳,恐其失利,影響全軍士氣。

  陳慶之說道:魏兵遠方跋涉而來,定已疲憊不堪。且離我軍甚遠,必?zé)o防備,我趁其陣未列往擊,必當(dāng)挫其銳氣。又出其不意,絕無不勝之理也。

  韋放猶豫,不肯聽從其諫。

  陳慶之見韋放膽小,冷笑出帳,集齊麾下二百輕騎,當(dāng)眾說道:當(dāng)年東吳大將甘寧以百騎襲劫魏營,何其壯哉!今魏兵遠來不備,且我聞其營寨附近樹林茂盛,故定不會夜出,正是天賜良機,使我與諸公建立奇功。諸公若懷顧慮,則我單騎獨往可也!

  說罷綽刀上馬。二百騎士齊聲道:愿隨將軍,水便水里去,火便火里行!

  于是乘夜出發(fā),不一時已至魏軍大營,隱于林中。陳慶之命兩個親軍下馬,潛蹤往探敵營,瞬時回報,寨中更鼓不明,燈火闌珊,轅門亦不設(shè)崗哨,果然絲毫無備。

  陳慶之大喜,打個呼哨,二百騎似狂風(fēng)般從林中突出,直至魏軍大營,以長矛挑開鹿角,自西門殺入,趁風(fēng)放火。

  魏軍遭遇突襲,一陣大亂,不知來敵多少,自相紛擾,各處尋盔覓甲,摸刀捉槍。

  不料魏軍統(tǒng)帥元昭亦是個積年領(lǐng)兵老手,急命親軍擂鼓吹號,集合諸將,復(fù)命左軍將軍專門負責(zé)救火,不必理會作戰(zhàn)之事;再命前鋒將軍整頓本部人馬,出營列陣,以待敵人后軍前來破襲大營。乃自上戰(zhàn)馬,與諸將來尋劫營者廝殺。

  然而不待元昭安排完畢,陳慶之率其二百精騎早已穿透魏軍左營,復(fù)自北營門殺出,殺敵數(shù)百,放起二三十處火頭?;仡欁约冶鴮?,不曾折損一人一騎。

  待要整軍再闖營時,見敵人瞬間列陣齊整,亦不由佩服對方統(tǒng)率之能,遂打一個呼哨,引軍往回而走,親自拖刀殿后,從容而退,絲毫不亂。

  元昭見對方退去,聞報只有二百馬軍,不由大怒,急使前鋒將軍出戰(zhàn),自帶親兵自后急追。往南追了十余里山路,看看趕上。

  陳慶軍大喝一聲,又打一個呼哨,二百輕騎忽然一齊撥轉(zhuǎn)馬頭,迎面直擊,復(fù)殺入魏軍隊中,各奮全力,猶如砍瓜切菜,望風(fēng)披靡。

  陳慶之一邊揮刀砍殺,一面自報名道:我乃白袍陳慶之也!

  魏軍初來乍到,地理不熟,因見兩側(cè)山林掩映,風(fēng)吹樹響,且是夜間,更不知敵軍究有多少藏于暗處。不敢力戰(zhàn),復(fù)返身而逃,擁塞道路,堵住元昭來路,不能前行。

  陳慶之遂破其前軍,復(fù)斬首數(shù)百,緩緩回馬而退。魏軍震恐,不敢追擊,元昭只得收軍回營。經(jīng)此一戰(zhàn),魏軍皆知陳慶之大名。

  陳慶之引二百精騎返回本寨,又與各軍連營西進,背靠渦陽與魏軍對峙。

  將近臘月,傳來魏軍在梁軍陣地之后修筑營壘消息,梁軍軍心開始動搖。曹仲宗等恐怕腹背受敵,便欲撤軍。

  陳慶之豎立天子節(jié)仗于軍門,向各位主將慷慨陳詞:我等來此逾年,耗費軍資巨大,只為聚集一處,搶劫而已乎?諸公皆欲退兵,豈為上報朝廷養(yǎng)士之恩,下為建不世功名哉!我聞置之死地而后生,需俟敵軍聚集,后與之決。我有天子密詔,諸公將欲抗旨耶!

  曹仲宗等不知虛實,于是聽從其意,不復(fù)敢議退兵。

  當(dāng)時魏軍建筑城塞十三座,以此控制梁軍。陳慶之重施故伎,乘朔日無月,借疏星夜色掩護,再次出動騎兵突擊魏軍,至天明時連克四個營壘。

  北魏渦陽戍主王緯聞訊,以為梁軍援兵大至,遂以全城降梁。

  當(dāng)時魏軍其余九城,兵甲猶盛。韋放便在投降魏軍中挑選三十余人予以釋放,讓其回去,到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消息。陳慶之則率軍跟隨被釋魏軍士卒之后,擂鼓吶喊攻擊。

  魏軍所余九座城堡先聞陷城驚訊,后又遭梁軍凌厲攻擊,便各無斗志,先后潰敗。

  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dāng)嗔?,又降各城壘中三萬余人。

  梁武帝聞報大喜,詔令以渦陽之地設(shè)置西徐州,梁軍乘勝進至城父。

  陳慶之振旅還師,梁武帝聞?wù)f其數(shù)度戰(zhàn)績,不由贊道:卿真乃孤之子龍也。

  于是滿朝皆以趙云視之,呼為白袍將軍。

  北海王元顥降梁,并請梁朝出兵為拓跋宗室復(fù)仇,梁武帝許之,遂以陳慶之為假節(jié)、飆勇將軍,率兵七千護送元顥北歸。

  閃回結(jié)束,由此書接前文。

  元顥聞魏師東去,不由大喜,乃與陳慶之乘其空虛,從铚城進發(fā),先率軍攻占滎城,隨后進至睢陽,來攻梁國城。

  魏將丘大千率眾七萬分筑九城,抵御梁軍。

  陳慶之率兵攻打,從辰至申,攻下三壘。丘大千大懼,率本部數(shù)萬大軍并梁國九城請降。

  元顥大喜,見以七千破敵七萬,不謂陳慶之善戰(zhàn),反以為得天之助,遂迫不及待登壇燒柴禱告,在睢陽城南登基即魏天子位,并改年號為孝基。

  因陳慶之一路征戰(zhàn)之功,封其為衛(wèi)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

  陳慶之自謂身為梁臣,因此固辭不受。

  魏孝莊帝聞?wù)f梁國已陷,急詔命濟陰王元暉業(yè)為帥,率羽林軍二萬來援。元暉業(yè)遂進屯考城,四面環(huán)水,守備嚴(yán)固。

  陳慶之聞?wù)f魏國援軍到至,毫不驚慌,命部下在水面筑壘,攻陷其城,全殲二萬魏兵,并俘元暉業(yè),獲輜重七千八百輛。

  梁軍乃乘勝直趨大梁,所過之處,魏軍望風(fēng)而降。

  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虎牢等地,以保衛(wèi)京都洛陽。元顥占據(jù)梁國,命陳慶之繼續(xù)督軍西攻滎陽。

  魏左仆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七萬守滎陽,以拒梁軍。

  魏軍兵鋒甚銳,更兼滎陽城堅,陳慶之強攻不克。當(dāng)時上黨王元天穆已攻破邢杲,率其大軍將至,先遣驃騎將軍爾朱兆領(lǐng)胡騎五千、騎將魯安率夏州步騎九千,增援楊昱。

  又遣右仆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一萬,進據(jù)虎牢。

  至此魏軍共計三十萬人,對七千梁軍進行合圍。元顥派人勸楊昱投降,但被拒絕。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兆相繼而至,魏軍旗鼓相望,連營似海。

  鏡頭閃回,敘述元天穆東征北海邢杲經(jīng)過。

  邢杲其人出自河間大姓,部曲甚盛。孝昌三年,北魏河北主力軍被葛榮擊敗,河北豪強帶其宗族、鄉(xiāng)里、部曲紛紛南渡,邢杲也隨之來到青州北???。

  朝廷為安撫流民,下令流民所聚之處設(shè)置河北僑郡縣,即令豪強充當(dāng)守宰。

  邢杲不堪守宰欺壓,遂率部曲造反。

  河北流民因受青州土著豪強欺凌,早已懷恨在心,一聽到邢杲起兵,頓時風(fēng)起云涌,遠近奔赴。邢杲乃于北海自稱漢王,年號天統(tǒng),不到旬月時間,竟發(fā)展到十余萬部眾。

  北魏朝廷命征東大將軍李叔仁統(tǒng)率軍隊,討伐邢杲。雙方交戰(zhàn)多次,相持不下。

  此時北魏朝廷正欲全力撲滅河北義軍,爾朱榮、元天穆、楊椿等名將皆在河北,山東地區(qū)相對空虛。邢杲起義次月,泰山太守羊侃亦起兵反魏,加劇山東局勢惡化。

  羊侃起兵,從兄兗州刺史羊敦據(jù)城抗拒。羊侃攻城不下,遂在周圍筑壘,進行圍困。

  北魏朝廷此時無力對付山東流民之亂,只好安撫羊侃,命為驃騎大將軍、泰山公、兗州刺史。未料羊侃當(dāng)場斬殺北魏使者,拒不接受朝廷任命。

  招撫羊侃不成,魏帝又派征虜將軍韓子熙招降邢杲。

  邢杲先是詐降,繼而重創(chuàng)魏軍,在濰水又大敗李叔仁。

  此時北魏已鎮(zhèn)壓河北義軍,即命行臺尚書左仆射于暉等率數(shù)十萬大軍,開赴山東,進攻羊侃于兗州瑕丘。羊侃向南梁求援,但于暉團團圍住瑕丘,內(nèi)外十重,梁軍無力接應(yīng)。

  羊侃營中糧絕,只得率軍突圍南下,且戰(zhàn)且行一日夜,終于脫離魏境,進入南梁。

  于暉擊敗羊侃,大軍立即轉(zhuǎn)頭進攻邢杲。

  就在此時,葛榮余部韓樓再度起義,占據(jù)幽州。于暉部將彭樂率部逃亡,投奔韓樓。于暉不敢進軍討伐邢杲,率部退回。邢杲乘機西進,攻占濟南。

  北魏朝廷聞報大驚,急令上黨王元天穆率兵討伐邢杲。

  永安二年四月,邢杲一戰(zhàn)而潰,在濟南兵敗被俘,被送往洛陽斬首。元天穆這才率得勝之軍,前來圍攻陳慶之梁軍,以解滎陽之圍。

  閃回結(jié)束,兩軍就此交鋒。

  陳慶之久攻滎陽城不下,又見魏兵四集,遂對部下諸將說道:我等自離建康到此,沿途屠城略地,諸公皆殺魏國平民無數(shù),與元天穆乃是不共戴天仇敵。今我只有七千人,敵有三十余萬,若是就此退兵,魏軍自三面兜截而來,如何逃得?且我等皆為南軍,不能與北人騎兵在平原交鋒,其勢甚明;今宜破其城壘以守,等待天子發(fā)兵來援,方為萬全之策。諸公且勿自相猜疑,宜聽我令而行。

  諸將聽罷,因前番有七千破七萬戰(zhàn)績,皆信主將之能,于是齊聲應(yīng)諾,再無二心。

  陳慶之見諸將齊心,知道可與魏軍決戰(zhàn),于是上馬引軍出營,親自擂鼓攻城。

  只一通鼓罷,梁軍勇士宋景休、魚天愍率先登上城墻,梁軍相繼而登,繼而奪其城門,放下吊橋。陳慶之急率中軍一涌而入,于是攻占榮陽,俘虜守將楊昱。

  元天穆等諸路兵馬皆至,分別領(lǐng)軍前來圍城,水泄不通。

  陳慶之乃留六千軍士守城,自率三千精騎出城背池而戰(zhàn),復(fù)又擊破魏軍圍攻。

  魏將魯安在陣前倒戈投降,元天穆、爾朱兆等皆棄其眾,獨自帶領(lǐng)從騎逃跑。陳慶之乃盡驅(qū)魏軍散眾,收繳散棄輜重以充滎陽儲備,得牛馬谷帛不可勝計。

  在城中歇兵五日,陳慶之旋即進攻虎牢。爾朱世隆不敢接戰(zhàn),棄城而逃,梁軍遂俘魏東中郎將辛纂,繼而進逼京師洛陽。

  魏孝莊帝元子攸聞報虎牢關(guān)失守,大驚失色,見京中已無可用之兵,為避陳慶之鋒芒,被迫撤出洛陽,逃至長子。

  北海王元顥遂入洛陽,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出降。元顥登臨太極殿,改年號為建武,大赦天下,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其余北魏舊部升賞有差。

  不久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四萬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費穆進據(jù)虎牢,刁宣、刁雙兵入梁、宋。

  陳慶之聞知,率軍東出洛陽掩襲,兵鋒所到之處,魏軍復(fù)不堪一擊,望風(fēng)皆降。

  元天穆為陳慶之所逼,打算北渡黃河,便對行臺郎中、濟陰人溫子說道:公想去洛陽,還是隨我北渡黃河?

  溫子答道:今因虎牢失守,天子才如此窘迫。元顥新來,民心未定,明公如去攻擊,定會成功。平定京邑之后,再奉迎皇帝大駕,此乃齊桓、晉文之舉也!大王舍此不為,卻要北渡黃河,臣竊為惜之。

  元天穆深以為然,但不能采納,于是率軍渡河,以避陳慶之兵鋒。費穆攻虎牢即克,忽聞此信,以為再無后繼之力,遂向陳慶之投降。陳慶之進擊大梁及梁國,復(fù)攻占之。

  陳慶之以七千之眾,從铚縣直至洛陽,前后作戰(zhàn)四十七次,攻城三十二座,無不皆克,所向無敵。因其與部下皆穿白袍,洛陽城中童謠故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楊椿當(dāng)時在洛陽,弟楊順為冀州刺史,侄楊侃為北中郎將,皆跟隨孝莊帝流亡河北。

  元顥忌恨楊椿,但懼其家世顯赫,擔(dān)心失去眾望,故未敢殺之。

  有人勸說楊椿:今洛陽陷于北海王之手,公為其素日所忌,尚留洛陽,危乎殆哉!

  楊椿說道:我家老小百口,能逃到何處?只有聽天由命罷了。

  元顥后軍都督侯暄鎮(zhèn)守睢陽以為后援,北魏行臺崔孝芬、大都督刁宣聞知,率軍急速前往睢陽,包圍侯暄,晝夜猛攻。戊寅日,侯暄突圍逃走,被北魏軍擒殺。

  元顥未知退路已絕,尚命黃門郎起草檄書給孝莊帝:朕泣懇梁朝發(fā)兵,誓在向爾朱榮問罪。我所獲民土,皆取自爾朱榮,本不屬卿所有。今如上天助我成功,則大魏可再次中興;若不能,則對爾朱榮謂福,于卿為禍。卿若率眾歸降,榮華富貴可保,仍不失封王之位。

  寫罷檄書,卻不知孝莊帝何在,于是遍發(fā)中原諸郡。

  齊州刺史、沛郡王元欣接到元顥手詔,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北海王和長樂王皆為皇室近親,皇位并未落入外人之手。孤欲接受元顥詔敕,諸位認為如何?

  文武莫不大驚失色,但無辭可答。

  惟有軍司崔光韶出班,高聲反對:元顥受梁朝節(jié)制,勾結(jié)仇敵之兵來顛覆故國,乃大魏亂臣賊子也。我等下官均受朝廷恩典,故不敢從命。

  長史崔景茂等人皆道:崔軍司之言是也,望大王思之。

  元欣拗不過眾將,便扯碎檄書,誅殺元顥來使。其后襄州刺史賈思同、廣州刺史鄭先護、南兗州刺史元暹等人,亦都斬使扯檄,皆不承認元顥稱帝。

  元顥復(fù)封冀州刺史元孚為東道行臺、彭城郡王,元孚卻將元顥委任書封固,派人送給孝莊帝。平陽王元敬先則干脆在河橋起兵討伐元顥,未能成功而死。

  畫外音:元顥本是皇親宗室,一旦自立朝廷,號令全由己出,有何不可?朝臣勛戚雖有反對者,但魏國之民皆不愿內(nèi)亂再起,亦都望其勵精圖治。其本應(yīng)有所作為,更宜厚待拉攏北魏勛臣舊戚,借以立穩(wěn)腳跟。但元顥甫入洛陽便急著登基,即位之后又生驕傲怠惰之心,不知身處險境。元顥登基之后,故舊賓朋皆受寵待,以致干擾政事,日夜縱酒,毫不體恤軍國大事。心懷猶疑首鼠兩端者,亦不加安慰封贈,或者加以谫除。而元顥從南朝所帶來梁兵,更在城中欺凌百姓,因而朝野上下大失所望。此乃必敗之根,看官須知。

  高道穆之兄高子儒見元顥無道,便從洛陽逃出,輾轉(zhuǎn)尋到孝莊帝,寧肯追隨流亡。

  孝莊帝感動非常,便問:洛陽城中之事如何?

  高子儒將城中之事說了,然后奏道:元顥必定速敗,陛下勿須擔(dān)憂。

  爾朱榮在晉陽聞?wù)f孝莊帝向北出逃,立即飛馬前往長子迎接,一路布置軍隊。

  旬日之內(nèi),北魏軍隊便大批集結(jié),軍資也陸續(xù)齊集。爾朱榮便以皇帝之名,命爾朱天光為并、肆等九州行臺,負責(zé)并州事務(wù)。

  爾朱天光到晉陽布置兵馬,制定約束,所屬轄地迅速得以穩(wěn)定,預(yù)備反攻洛陽。

  費穆被押至洛陽,元顥責(zé)以河陰之變殺之。因聞爾朱天光將欲反攻洛陽,遂使都督宗正珍孫與河內(nèi)太守元襲據(jù)河內(nèi),布置防御。

  爾朱榮派兵攻之,上黨王天穆引兵前來會合,共拔河內(nèi),擒斬珍孫及元襲二將。

  北魏淮陰太守晉鴻見國內(nèi)將亂,于是獻出湖陽城,投降梁朝。

  元顥既已奪取政權(quán),便秘與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謀劃反叛梁朝。由于還需借助陳慶之兵力,所以表面團結(jié),實已同床異夢,言語之間多所猜忌。

  陳慶之看出關(guān)竅,勸說元顥:今我遠道至此,若有知我虛實者聯(lián)合兵力四面包圍,將如何御之?我應(yīng)啟奏天子,請求再增精兵,同時敕令各州,如有梁朝人陷沒,須悉數(shù)送京。

  元顥不聽,又擔(dān)心陳慶之向梁武帝上表,便自上表文:今河北、河南全部平定,只有爾朱榮尚敢頑抗,我與陳慶之便能擒獲。目前各州初附,正需安撫,陛下不宜再增兵力,使百姓惶恐不安。

  梁武帝信以為實,便詔令正在進軍各部停于邊境,不再前進。

  梁軍副將馬佛念大憂,遂向陳慶之獻計:今洛陽城中,我梁朝軍隊不滿一萬,而羌胡軍十倍之眾。將軍威揚河洛,聲震中原,功高勢強,今被元顥猜疑,一旦不測,將何自解?將軍不如乘元顥尚未防備之際,殺之以據(jù)洛陽,此乃千載難逢良機也。

  陳慶之笑而不納。因元顥先前曾命陳慶之為徐州刺史,于是陳慶之堅請前往彭城就任,元顥復(fù)懼,不使前去,陳慶之便不復(fù)言。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元顥,復(fù)說北魏孝莊帝。

  孝莊帝為躲避元顥大軍,屈居長子小城,不知該往何處,便問隨從諸臣。

  有人便勸:關(guān)中乃形勝之地,且為帝王之資,臣謂陛下宜駕幸長安,以召勤王之兵。

  中書舍人高道穆反駁道:關(guān)中地區(qū)荒涼殘破,怎堪再歇車駕?今元顥軍隊不多,能乘虛而入洛陽,是因朝廷選用將帥不當(dāng)之故,故使南賊入于中原,侵及京師。陛下若能親率禁衛(wèi)之軍,再以重金招募士兵,多加獎賞,背城與敵決一死戰(zhàn),我等眾臣竭盡全力,則定能打敗元顥與陳慶之孤軍。若陛下仍憂勝負難以預(yù)料,則不如渡過黃河,命大將軍元天穆、大丞相爾朱榮各自率軍前來會合,構(gòu)成犄角之勢,進討元顥之軍。此萬全之策也。

  孝莊帝采納高道穆意見,乃引眾向北進發(fā),夜至河內(nèi)郡北扎營。

  當(dāng)夜,孝莊帝命高道穆在燭光下起草詔書數(shù)十張,傳檄公告天下,于是四方諸侯方知皇帝下落。乙亥日,孝莊帝令拔營起寨,與眾官在羽林軍護衛(wèi)下進入河內(nèi)郡。

  爾朱榮得知皇帝逃至河內(nèi),親率大軍前來迎接。君臣相見,帝與百官驚魂略定。

  不則旬日,爾朱榮乃集十五萬大軍,奉孝莊帝及出逃百官,連同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兆、高歡以及鮮卑、蠕蠕大軍,揮師南返洛陽。

  元顥聞報大慌,環(huán)顧左右,此時方知身邊并無可調(diào)之兵。乃命陳慶之鎮(zhèn)守北中城,元顥親自據(jù)守河橋南岸。

  爾朱榮前鋒軍至,陳慶之三天之中共戰(zhàn)十一陣,殺傷敵人甚眾,勇不可當(dāng)。

  有夏州義士鎮(zhèn)守河中渚,暗中與爾朱榮串通,請為爾朱榮破橋立功。爾朱榮率兵趕到河橋,雖然終于破橋,但聞元顥已將通敵士兵全都斬殺,再無內(nèi)應(yīng)。

  爾朱榮悵然若失,失望非常,只得引軍下橋,復(fù)回對岸。

  元顥見敵軍暫退,為保萬一,又派安豐王元延明引軍,沿黃河大堤固守。爾朱榮見無船渡河,便商議打算回師北方,以后再尋機攻打元顥。

  黃門郎楊侃諫道:夏州義士雖敗,非明公勤王時所能預(yù)見者也。用兵之事,散而再聚,傷好復(fù)斗,孰不為常?況我并未受損,豈能因一事而廢其功!為今之計,大王不如征調(diào)木筏,間雜舟船,沿黃河排列數(shù)百里中,元顥不知該防何處,則我軍可渡黃河,定成大功。

  高道穆聞言,亦極力附和勸之。

  爾朱榮議于諸將,伏波將軍楊穆及族人各獻家中小船,求作向?qū)?。爾朱榮意決,遂令車騎大將軍爾朱兆、大都督賀拔勝率軍捆綁木筏,從馬渚西硤石夜渡黃河。

  二將領(lǐng)命,遂率軍乘舟撐筏,趁夜渡河,襲擊元顥之子元冠受所部。

  元冠受不意對方有船,毫無防備,一戰(zhàn)被擒,安豐王元延明部眾亦都潰散奔逃。元顥率數(shù)百名騎兵向南逃走,陳慶之收攏騎兵數(shù)千,結(jié)隊向東逃歸。

  由此元顥原先所取城池,全都復(fù)降北魏。

  爾朱榮親率大軍追擊,陳慶之率領(lǐng)本部白袍精騎數(shù)千人渡過黃河,駐守中郎城,以絕對劣勢之兵,仍然阻截爾朱榮三天,但至損失慘重。

  爾朱榮令眾軍伐木做筏,從硤石渡河,與元顥戰(zhàn)于河橋。

  元顥大敗,逃到臨潁被殺。

  陳慶之向南撤至蒿高,不幸遇到山洪爆發(fā),眾軍皆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幸免于難,乃落發(fā)化妝為僧,躲過爾朱榮大軍搜捕,才輾轉(zhuǎn)返回南梁。雖然只身回到建康,武帝蕭衍對陳慶之仍是大加封賞,升其為右衛(wèi)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字幕:西元五二九年,南梁中大通元年。

  六月,魏大丞相爾朱榮、右仆射爾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糾集士眾,擁衛(wèi)孝莊帝元子攸南下,繞過陳慶之梁軍奇襲洛陽。建武帝元顥兵敗逃亡,逃到臨潁,被縣卒江豐斬殺。

  中軍大都督兼領(lǐng)軍大將軍楊津率軍入宿于皇宮,灑掃宮庭院落,封閉朝廷府庫,至北邙迎請孝莊帝,痛哭流涕謝罪,孝莊帝安慰犒賞。

  庚午,孝莊帝入居華林園,大赦天下,任命爾朱兆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隨同孝莊帝從北方而來將士、隨侍皇帝文武百官、以及朝廷中未降元顥者,各加官五級;河北向朝廷報告敵情及河南未降元顥者,加官二級。

  壬申日,又加封大丞相爾朱榮為天柱大將軍,并增封邑至二十萬戶。命上黨王元天穆為太宰,城陽王元徽為大司馬兼太尉,高道穆為御史中尉。

  癸酉日,元顥首級傳送洛陽,臨淮王元彧復(fù)歸附孝莊帝,安豐王元延明投奔梁朝。

  乙亥日,北魏孝莊帝在都亭設(shè)宴慰勞爾朱榮、上黨王元天穆及從北方來洛陽勤王將領(lǐng),以宮女三百人、綾羅錦緞數(shù)萬匹,按功勞大小分別給予不同賞賜。凡是受過元顥爵位、獎賞、官職和免除賦役者,對其所得全部追回。

  同年十二月,梁武帝因北伐之功,詔封以陳慶之為持節(jié)、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

  時有妖僧名強,在淮北自稱天子,當(dāng)?shù)睾缽姴滩埰鸨c之相應(yīng),眾至三萬人,攻陷北徐州。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而逃,鐘離太守單希寶被害。

  梁武帝詔令陳慶之前去征討,親臨白下城為其餞行。

  陳慶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斬蔡伯龍、僧強,傳首建康。梁武帝以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職守如故。

  陳慶之到任,兵圍懸瓠,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云寶于溱水,又破行臺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于楚城。

  隨即減免義陽鎮(zhèn)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使江湘諸州得以休養(yǎng)生息,并開田六千頃,兩年之后,糧食充實。又表請精簡南司州為安陸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二月,陳慶之與東魏豫州刺史堯雄交戰(zhàn)不利而還。

  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七萬人入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乘勝進軍淮上。梁武帝遣侯退、夏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

  時值大寒雪,侯景棄輜重而逃,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進號仁威將軍。

  同年冬,豫州因秋季無收,大鬧饑荒。陳慶之遂命開倉放糧賑濟災(zāi)民,使大部分災(zāi)民得以度過饑荒。次年春,冬荒即過,以漢族名士李升為首,集八百余名豫州百姓叩闕上疏,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準(zhǔn)。

  三年之后,亦即梁大同五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

  梁武帝蕭衍聞報大哭終日,嘆惋旬月不止。以其忠于職守,戰(zhàn)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為散騎常侍、左衛(wèi)將軍,賜鼓吹一部,謚號為武,還詔令義興郡發(fā)五百人為其會喪,使其長子陳昭繼承職位。陳慶之一生結(jié)果于此交待清楚,復(fù)不再言。

  字幕:北魏永安三年,西元五三零年。

  齊州人趙洛周據(jù)城叛亂,驅(qū)逐刺史蕭贊。蕭贊者,即當(dāng)初自南梁逃至北魏之蕭綜也。

  蕭贊當(dāng)初因未依附其叔父蕭寶寅謀反,被北魏朝廷赦免無罪,并于永安元年先后升任司徒、太尉,并娶魏孝莊帝之姐壽陽長公主。隨后又擔(dān)任都督齊、濟西、兗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齊州刺史。

  爾朱世隆聞?wù)f蕭贊兵敗被逐,便欲在洛陽污辱壽陽長公主。公主不從,慘遭殺害。

  蕭贊逃于山間,遂向梁武帝上書,請求允許自己回到梁朝。梁武帝讓吳淑媛將蕭贊幼時所穿衣服送去,表示愿意接納其回國之請。

  但書信還未傳到,陳慶之已失敗南歸,河南之地復(fù)被北魏所有,由此南北道路阻絕。

  蕭贊走投無路,于是出家為僧,反向北行,先后逃往長白山、白鹿山。到陽平病歿,終年僅三十歲。

  趙洛周驅(qū)逐蕭贊同年,八月癸巳日,梁武帝親臨同泰寺,設(shè)置四部無遮大會。

  梁武帝脫下御服,換上法衣,行清凈大舍,以同泰寺中便省室為居所,室內(nèi)設(shè)素床瓦器,乘小車,升講堂法座,為四部大眾開講《涅經(jīng)》。

  梁朝群臣百官用一億萬錢向佛、法、僧三寶祈求,以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

  百官到同泰寺東門,三次上表請梁武帝回到皇宮,皇帝方許。

  南梁頌佛之聲未息,北魏殺伐又起。天柱大將軍爾朱榮派大都督侯淵到薊州討伐韓樓,但只付予七百騎兵。

  侯淵于是大張旗鼓,深入韓樓境地,距薊州一百余里,正遇賊將陳周萬余步騎。侯淵從背后伏擊,大破陳周,俘獲五千余人。之后還其戰(zhàn)馬兵器,放歸薊州,卻率騎兵連夜前進,于天亮之時到達薊州城下攻打。

  韓樓懷疑被放還降卒欲為內(nèi)應(yīng),于是棄城而逃,被侯淵追擒,幽州平定。

  爾朱榮即命侯淵為平州刺史,鎮(zhèn)守范陽。征東將軍劉靈助率頓丘流民與侯淵共同消滅韓樓,加封為車騎將軍,同時兼任幽、平、營、安四州行臺。

  是年步兵校尉宇文泰跟從賀拔岳進關(guān),因功升至征西將軍,管理原州事務(wù)。

  當(dāng)時關(guān)隴經(jīng)濟凋弊,宇文泰以恩信撫慰萬民,百姓皆都感激喜悅。于是宇文泰在關(guān)隴收聚民心,大有異志,國中只懼爾朱榮一人而已。

  此時孝莊帝雖受爾朱榮控制,但生性勤于政事,從早到晚不倦,多次親自察覽訴狀,審理冤案。并與吏部尚書李神俊商議,將欲整頓官吏。

  爾朱榮補授心腹為曲陽縣令,報到吏部,李神俊以官階相差懸殊為由,另選他人。

  爾朱榮大為惱怒,便派其所補授者前往曲陽縣,搶奪縣令之職。

  李神俊由此恐懼辭官,爾朱榮便使尚書左仆射爾朱世隆主持吏部,又向孝莊帝啟請,欲以北方人為河南各州刺史,孝莊帝不從。

  爾朱榮使太宰元天穆入見,當(dāng)面請準(zhǔn),孝莊帝仍不應(yīng)。

  元天穆諫道:天柱將軍對國家有大功,身為宰相,即求調(diào)換全國官員,恐陛下亦不能違之。況奏數(shù)人為河南諸州刺史,陛下何不允耶!

  孝莊帝怒道:天柱將軍若不欲為臣,代朕可也。若持臣節(jié),則絕無更換百官之理。

  爾朱榮聞而惱恨道:其天子之位靠誰得之?今羽翼未成,竟不納我所奏!

  孝莊帝受逼于爾朱榮,唯慶幸寇盜尚未平息,希其與爾朱榮抗衡。待關(guān)隴已平,捷報傳到朝廷,魏主卻并不喜,對尚書令臨淮王元彧說道:從今以后,天下便無賊矣。

  元彧見孝莊帝臉色不悅,試探說道:臣恐賊寇平定以后,才使圣上多慮。

  孝莊帝忽醒,急搪塞道:卿言是也,撫慰荒后殘民,實不容易。

  爾朱榮見四方平定,向孝莊帝奏道:參軍許周勸我進九錫,臣惡其言,已斥黜之。

  如此說法,其實望孝莊帝加其九錫殊禮。孝莊帝大加稱贊其忠,終不加九錫之賜。

  爾朱榮好獵,不論寒暑,使軍列隊四面圍狩,令士卒行動一致,遇險不避。如一鹿逃出,必處死數(shù)人。若有軍士見虎而避,爾朱榮當(dāng)即斬殺,從此每獵,士卒如同身臨戰(zhàn)陣。

  若于幽谷遇虎,爾朱榮又命人空手與搏,且不能傷虎,每死數(shù)人方能擒之,以此為樂。

  太宰元天穆諫道:大王已建豐功偉業(yè),四海仰德。今四方安定,大王宜修德政,與將士休養(yǎng)生息;春圍秋獵,本圣賢所制之規(guī),大王何必盛夏狩獵,以傷自然和諧之氣哉?

  爾朱榮掠袖慨然道:胡靈太后身為女主,我奉為天子,乃臣子常節(jié)。葛榮奴才之輩,乘時叛亂,我亦如擒逃奴。孤受國家大恩,未能統(tǒng)一海內(nèi),何謂功業(yè)!今聞朝內(nèi)官員松懈,故今與卿整頓兵馬,獵于嵩山,令彼貪官顯貴搏虎。然后出兵魯陽,掃三荊,擒南蠻,撫北鎮(zhèn),回除汾胡;明年可選精騎,分出江淮。蕭衍若降,則封萬戶侯;若不降,便直渡江淮擒之。然后與卿奉天子巡視四方,此方謂建立功勛也。今不頻獵,士卒必怠,豈能再用!

  元天穆再拜稱賀道:大王遠略,非微臣所能及也。(本集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