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華夏真相集

第三十二集 子玉之死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10733 2022-05-02 22:03:01

  信使越椒至郢,面見楚王,遞上成得臣奏表。楚成王拆書視之,見是請戰(zhàn)書云:

  愿假一月之期,破宋奏凱而回;如遇晉師來援,請決死戰(zhàn)。若不能取勝,甘伏軍法。

  楚成王覽奏不悅,便召子文問道:子玉不奉孤王之召,因欲請戰(zhàn),卿謂何如?

  楚子文道:晉之救宋,志在圖霸。然能與晉抗者,惟有楚國,楚若避戰(zhàn),則晉侯遂繼齊桓稱霸中原。曹、衛(wèi)是我盟國,若見楚避戰(zhàn),必懼而附晉。不如姑令我弟與宋相持,以堅曹、衛(wèi)之心。大王但戒子玉勿輕與晉戰(zhàn),若講和而退,猶不失南北雙伯之局。

  楚王認為其言有理,遂吩咐越椒速歸,戒令成得臣切勿輕與晉軍開戰(zhàn),可和則和。越椒馳馬而歸,將楚王之語回復主帥。成得臣且喜不用即刻班師,遂命攻宋愈急,晝夜不息。

  宋成公被楚兵攻急,愈加轉(zhuǎn)憂。大夫門尹般請奏:晉侯今知楚王分兵救衛(wèi),卻未知子玉圍宋之師未退。臣請冒死出城,再見晉君,乞其救援。

  宋成公準奏,乃搜求庫藏寶玉重器,先造成冊籍,使門尹般赍持出城,獻于晉侯,以求進兵;待楚兵撤退,便照冊輸納,以為犒軍之賞。又恐門尹般不能透圍,復使華秀老為助,一同出城闖營。二人辭了宋公,飽食戰(zhàn)飯,白日間睡足;只待天色黑透,覷個方便,縋城而出,偷過敵寨。幸喜楚軍攻打終日,至夜疲乏早眠,不曾防備,被他二人穿營而出。

  行到天明,一路挨訪晉軍所在,徑奔軍前告急。

  晉文公聞說,乃謂元帥先軫:未料楚子玉不聽成王將令,只欲建功,如此則宋事急矣。若不往救,是無宋也;若往救,必須戰(zhàn)楚。郤縠曾為寡人劃策,若與楚國決戰(zhàn),則非合齊、秦為助不可。今楚將陽谷復還于齊,秦、楚又無仇隙,若二國未肯與我合謀,奈何?

  先軫:臣有一策,能使齊、秦自來與我約成,聯(lián)手戰(zhàn)楚。

  晉文公:卿有何妙計?請道其詳。

  先軫:我若受宋國厚賂,是重利而未見大義。不如使宋侯賂我晉國財物,分賂齊、秦二侯,求其向楚國宛轉(zhuǎn)寬解。楚若不從,則齊、秦失卻臉面,必來與我約盟,共伐楚王!

  晉文公:倒是善策。但倘若楚王允其所請,則齊、秦二國必將以宋奉楚,與我不利。

  先軫:臣又有一策,使楚必不從齊、秦之請。

  晉文公:愿聞良策。

  先軫:楚所愛者乃是曹、衛(wèi),所嫉恨者乃是宋國。我既逐衛(wèi)侯,執(zhí)曹伯,但因不與其連界接壤,便可慷他人之慨,將二國土地以畀宋人。則楚必恨宋愈甚,齊、秦雖為請和,必不肯從。齊秦憐宋怒楚,必與晉合,又何疑焉!

  晉文公撫掌稱善,乃婉拒門尹般重賄,使其將籍冊中寶玉重器一分為二,轉(zhuǎn)獻齊、秦二國,如此如此而行。

  門尹般便依文公之言,自己前往秦國,使華秀老到齊國,如此如彼,分別游說齊、秦二侯。并叮囑與齊侯相見之間,須要極其哀懇。秀老領(lǐng)命,于是持籍冊至齊,參見齊昭公。

  秀老拜見齊侯,遞上禮單,懇切言道:今晉、楚交惡,宋國之危,則非上國不能勸解。我若因上國相援得保社稷,則不惟愿獻先朝重器,且請年年聘好,子孫無間!

  齊昭公喜其謙遜,于是說道:楚王前日取我谷,本已交惡;近日復歸于我,結(jié)好而退,此無貪功之心。宋國之圍,是其令尹成得臣不肯罷休,非楚王之本意也。既宋公遣大夫前來求我,寡人當為宋國曲意請之!

  乃命崔夭為使,徑至宋都城外楚軍大營,往見楚帥成得臣,為宋國求釋。正說之間,營外報入,說秦穆公亦遣公子縶為使,來為宋公說情,要求楚宋解和。

  成得臣見齊、秦兩國皆來說情,亦便猶豫,心下有些松動之意。

  便在此時,哨馬來報:晉文公既滅曹、衛(wèi),又命狐偃收取衛(wèi)田,胥臣收取曹田,將兩國守臣盡行趕逐,卻都送與宋國。曹、衛(wèi)兩國守臣,現(xiàn)在營門外叫苦,來求元帥主持公道。

  成得臣聞此,不由轉(zhuǎn)怒,將一顆猶豫之心收起,謂齊使崔夭、秦使公子縶道:宋人如此欺負我盟國曹、衛(wèi),某豈可退軍講和?便請二公歸報齊、秦二侯,說某難以奉命!

  崔夭與公子縶見此,恐再下說辭,必討無趣,于是各自拱手,施禮辭回。成得臣送走齊秦兩國使節(jié),復迎入曹衛(wèi)二國守臣,設(shè)誓于眾:今不復曹、衛(wèi)田土,某寧死必不回師!

  曹、衛(wèi)二國守臣聞之,齊聲道謝。

  楚大夫宛春進言:我若復奪曹、衛(wèi)田土,則必與晉國決裂,促其與宋國聯(lián)手以攻我。下臣卻有一計,可以不勞兵戈,以免腹背受敵。

  成得臣:計從何出?

  宛春:晉逐衛(wèi)君,執(zhí)曹伯者,皆為我以兵圍宋之故。若蒙元帥不棄,臣愿為使前往晉營,要晉侯復曹、衛(wèi)君位,還其田土,元帥亦解宋圍,罷戰(zhàn)休兵,豈不為美?若晉侯不允,則不惟曹衛(wèi)二國恨晉,宋亦怒其不救。若聚三國之怨于晉,元帥既便要戰(zhàn),亦占勝多。

  得臣以為言之有理,遂命宛春為使,單車直造晉營。

  晉文公以禮賜見,問道:大夫何來?

  宛春道:臣奉子玉之命,來拜君侯,請解和曹、衛(wèi)及宋國之事。君侯深知,楚有曹、衛(wèi),猶晉之有宋。今曹、衛(wèi)已為君侯所滅,宋國亦為子玉圍困,旦夕可下。與其兩敗俱傷,不如各不相害。君侯若復衛(wèi)封曹,子玉亦愿解圍釋宋,彼此修睦,各免生靈涂炭,豈不是好?此我楚國之請,愿君侯決之。

  文公聞罷,見帳下諸卿,俱要發(fā)言,遂使欒枝與宛春往別帳用茶。

  晉文公:先生且退,待孤與群臣商議。

  宛春稱諾,隨同欒枝退出。二人背影未遠,狐偃便即忍耐不住,上前說道:成得臣欲以未亡之宋,換兩個已亡之國,焉有如此便宜?

  先軫搖頭:楚子玉遣使前來求和,乃是一計。我若不聽,是棄曹衛(wèi)宋三國,皆怨在晉;聽之,則復三國,德又在楚。依臣之計,不如私許曹、衛(wèi),離其黨楚;再拘宛春,以激楚子玉之怒。成得臣性剛而躁,必移兵戰(zhàn)我,則宋國之圍自解。

  晉文公贊道:子載之計甚善!

  遂命欒枝押送宛春于五鹿,交付郤步揚看管。卻縱宛春從騎回歸楚營,并揚言道:歸報成得臣,說宛春已被我囚禁,待拿得令尹子玉,一并誅戮。

  又使人往俘營,分別告訴曹共公及衛(wèi)成公,其辭略云:寡人豈為出亡遭辱小忿,便滅君國?君若遣使絕楚,明言與晉結(jié)盟,即當送君,歸國復位。

  曹、衛(wèi)二侯聞說可以復國,自是意外之喜,遂致書成得臣,就此絕楚向晉。

  成得臣穩(wěn)坐中軍帳中,等待宛春復命,未料只見從騎馳歸大營,報說主人被拘,晉侯無禮之語;話猶未了,曹、衛(wèi)二侯來書繼至,說要絕盟之事。成得臣聞報覽書,不由咆哮叫跳,即命撤去宋都之圍,北向去戰(zhàn)晉軍。又命斗越椒回申邑見楚王,請?zhí)肀鎸ⅲ皵硾Q戰(zhàn)。

  越椒奉令,徑到申邑來見楚王,奏知請兵交戰(zhàn)之意。

  楚王不悅道:寡人戒其勿與晉戰(zhàn),子玉強要出師,能保必勝耶?

  越椒奏道:得臣有言,如若不勝,甘當軍令。

  楚王終不快意,欲使成得臣知難而退,自引兵回,乃不肯多發(fā)精卒,使斗宜申只引西廣之兵千人,前往助戰(zhàn)。

  成得臣之子成大心在側(cè),見楚王不肯多發(fā)兵馬相助父親,但下殿去,聚合宗族六百人,自請助戰(zhàn),楚王亦順口許之。于是成大心、斗宜申同越椒領(lǐng)兵至宋,來與元帥匯合。

  成得臣看見兵少,知道楚王是欲自己主動班師退兵,心中愈怒,遂揚言于眾將:我王懼晉如此,實在可笑至極。便不添兵,難道我勝不得老兒重耳?

  愈發(fā)不肯退兵,即日約會四路諸侯之兵,拔寨都起。一路往北,來尋晉軍決戰(zhàn)。

  于是愈發(fā)激發(fā)斗志,當下分兵派將,命子成大心率領(lǐng)西廣戎車,兼成氏宗族之兵為先鋒;使斗宜申率申邑之師,同鄭、許二路兵將為左軍;使斗勃率息邑之兵,同陳、蔡二路兵將為右軍;自將中軍,作為合后,全軍離開宋都,來戰(zhàn)晉師。

  楚軍雨驟風馳而來,只一日便直逼晉侯大寨,三處屯聚,扎住營柵。晉文公聞報楚軍大至,便召集諸將,詢問拒敵之計。

  先軫獻策:楚自伐齊圍宋,以至于今,其師老矣。必戰(zhàn)楚,毋失敵。

  狐偃道:不可。主公昔在楚君面前,曾許以他日治兵中原,請避君三舍。今與楚戰(zhàn),是無信也,必先避之。

  此語一出,諸將皆艴然不憤,七嘴八舌嚷道:以我國君之尊,反避他國下臣,其辱至甚,絕計不可!且我避敵追,奈兵敗何?

  狐偃:諸公之論非也。我退楚進,是楚子玉以臣逼君,其曲在彼。避而不得,則我三軍必怒;彼驕我怒,豈有不勝之理?

  晉文公:眾卿休爭,子犯之言是也。傳令后軍變作前軍,俱退三舍而止!

  國君令下,誰敢不聽?遂直退九十里之程,至于城濮,重新安營息馬,設(shè)置壁壘車陣。晉軍未及追來,齊、秦二國兵馬已至。齊軍以上卿國懿仲之子國歸父為將,崔夭副之;秦軍以穆公次子小子憗為將,白乙丙副之,各率大兵尋跡而來,俱于城濮下寨。宋成公亦遣司馬公孫固率師來援,便與晉軍合營。由此晉、齊、秦、宋,四國合兵二萬,嚴陣以待。

  楚軍見晉軍移營退避,雖不明其意,亦各大喜,便請乘勢追擊。斗勃持重,勸成得臣道:晉侯明知我王不在軍中,今肯以君避臣,于我軍而言,便為大勝。不如借此旋師,雖無戰(zhàn)功,亦可免于前日違背君命之罪。

  成得臣聞言,反而愈增其怒:我既請增兵添將,大王從之;若不戰(zhàn)而退,何以復命?晉軍既退,其士氣已怯,宜疾追之,必獲全勝。

  于是不聽斗勃,并傳令諸將:三軍速進,滅晉稱霸,在此一舉!

  諸將領(lǐng)命,乃縱騎車馳,狂追三舍,與晉軍相遇于城濮。成得臣相度地勢,命憑山阻澤下寨,然后遣使前往晉營,呈遞戰(zhàn)書。

  晉文公于帳中接見楚使,既得成得臣戰(zhàn)書,因傳示齊、秦、宋三國領(lǐng)兵大夫,便批“來日決戰(zhàn)”四字,發(fā)遣來使回去。

  是夜文公引領(lǐng)眾將登高以望,見楚營錯落有致,火光有若長龍,不禁贊道:楚子玉文治雖然不如其兄,但用兵卻遠勝子文,真世之將才也。

  狐偃聽出主公言外之意,是以此戰(zhàn)為憂,遂上前奏道:今日雙方對壘,八國參與,勢在必決。主公若一戰(zhàn)而勝,可以就此稱霸于諸侯;即使不勝,退兵還國,依靠唐晉河東,表里山河,亦足以自固。楚雖強大,其奈我何!

  文公答道:我非懼戰(zhàn),是因夜來曾得一夢,甚覺不祥,故此難決。

  狐偃道:主公所得何夢,可試言之?

  晉文公:昨夜就寢,忽夢先年出亡楚國時,與楚王手搏;我仰面倒地,被楚王伏于身上,破腦喋之。夢中斗楚不勝,又被其飲我腦漿,恐非吉兆乎?

  狐偃聽罷,細品片刻,當即稱賀道:恭喜主公,賀喜主公!此大吉之兆也。來日決戰(zhàn),晉國非勝不可。

  晉文公眼前一亮,問道:未審吉在何處?

  諸將皆都湊近,屏息而聽。狐偃奏道:主公夢中仰面倒地,是可得見天日,將欲翻身之兆。楚王伏于我主身上,必四肢伏地,是對主公請罪之狀。腦漿是謂意志,又系柔物,主公既以意志付予楚王,是必使其懷柔,而服我也。以此論之,來日之戰(zhàn)非勝而何?

  眾人聽罷,皆都贊道:真好解釋,真好解釋!大夫解夢,可稱周公第二。

  晉文公愁意盡去,于是釋然。由是率領(lǐng)眾人下山歸營,說說笑笑,一夜無話。

  次日天明,軍吏來報:楚營旗號移動,將要出營列陣。

  晉文公乃使先軫再閱兵車,共七百乘,連齊、秦及宋國之眾,計精兵五萬余人,號令出營列陣。文公親登上有莘之墟,望見晉師進退有節(jié),不由贊嘆。

  晉文公:郤縠練此陣法遺我,足可應敵矣!

  便命衛(wèi)士吹角,以傳號令。三軍統(tǒng)帥先軫聞號,登車出營,分撥兵將。

  先軫:眾將聽命!

  眾將:在!

  先軫:狐毛、狐偃兄弟引領(lǐng)上軍,同秦國副將白乙丙攻楚左師,以敵斗宜申;欒枝、胥臣引領(lǐng)下軍,同齊國副將崔夭攻楚右?guī)?,與斗勃交戰(zhàn)。如此如此,依計而行。

  二狐:喏!

  先軫:本帥自引中軍,犨溱、祁瞞為左輔右弼,與楚帥成得臣正面相持。

  犨溱、祁瞞:喏!

  先軫:荀林父、士會,各率步兵五千,分為左右翼,接應上、下兩軍。

  荀、士二將:喏!

  先軫:國歸父、小子憗二位將軍,各引本國之兵,抄出楚軍背后埋伏,只等楚軍敗北,便截其歸路,據(jù)其營寨。

  國歸父、小子憗:喏!

  先軫:老將魏犨,引奇兵從有莘南去空桑,伏于楚地連谷邊境,擒拿敗歸楚將。

  魏犨:喏!

  先軫:趙衰、孫伯糾、羊舌突、茅茷,率引其余所有文武,保護主上安全,登于有莘山上觀戰(zhàn),并準備敘功冊薄,安排慶功宴席。

  趙、孫、羊、茅:喏!

  連串命令傳出,請將皆都接令,氣勢軒昂、信心百倍而去。

  于是三通鼓罷,晉國聯(lián)軍列陣于有莘之北,楚國聯(lián)軍列陳于南,彼此三軍對峙。

  楚軍先鼓,大帥成得臣傳令:左右二軍先進,中軍繼之而發(fā),三面包抄鉗擊!

  一聲令下,斗宜申同鄭、許二國兵將在左,斗勃同陳、蔡二國兵將在右,兩路先發(fā),疾如勁風。晉下軍大夫欒枝正對楚軍右路,見是與陳、蔡二國兵馬對敵,不由大喜。

  欒枝:陳、蔡易動而怯戰(zhàn),我先挫其鋒,則敵右?guī)煵还プ詽ⅰ?p>  乃使崔夭,出戰(zhàn)誘敵。陳國大夫轅選、蔡公子印欲要建功,爭先出車。

  崔夭與敵稍觸,便即引兵后退,引陳、蔡冒進之軍深入陣中。一通鼓響,胥臣忽領(lǐng)大車沖出,都用虎皮蒙于馬背,咆哮而進。陳、蔡二軍支吾不住,引車回走,沖動斗勃后隊。

  胥臣與崔夭自后掩殺,蔡公子印戰(zhàn)死,斗勃中箭而逃,楚國聯(lián)軍右?guī)煷髷 ?p>  欒枝聞報本部大勝,繼續(xù)采取誘敵之策,引兵還走;卻命軍卒換上陳、蔡軍士衣甲,執(zhí)彼旗號往報楚帥:右?guī)熞训萌珓伲凡獙④娬埓髱浰衮?qū)左軍進兵,共成大功!

  楚帥成得臣憑軾遠望,見晉軍北奔,煙塵蔽天,信以為真,不由大喜,回顧眾將:此乃晉下軍大夫欒枝所率兵馬,果敗于我右路軍矣!

  于是下令擂鼓,急催左師向前。斗宜申奉命而進,見對陣中大旆高懸,料是晉軍主將所在,喜道:若是擒住先軫,此戰(zhàn)便勝大半,其功不小!

  于是揮領(lǐng)車陣,抖擻精神,沖殺過來。晉將狐偃迎住,略戰(zhàn)數(shù)合,回轅便走,大旆亦往后退,晉軍陣角擾亂,叫喊聲起。斗宜申大喜,高聲叫道:晉軍已潰矣!

  遂命鄭、許二軍,盡力追逐,漸漸深入敵陣。正以為得計,忽聞鼓聲大震,旗號招展,一枝晉軍殺至,車上主將正是大帥先軫、上將郤溱。二人引軍自半腰側(cè)翼沖入,便將楚軍截做二段。狐毛、狐偃兄弟翻身復來,兩下夾攻。鄭、許之兵驚潰,斗宜申拚死殺出,盡棄車馬器械,雜于步卒之中,越山穿林而遁。

  由是楚國聯(lián)軍左、右兩師,皆都中晉帥先軫誘敵之計,先后進入重圍被殲。因為無人逃出報信,只剩楚帥成得臣獨率中軍,尚且不知實際戰(zhàn)況。

  成得臣執(zhí)掌中軍,斥侯飛至,報說左右二軍俱已大勝,追逐晉兵而去。子玉大喜,遂令中軍擊鼓,命親子成大心出陣攻擊。成大心奉命驅(qū)車而進,在陣前耀武揚威。

  晉將祁瞞見是個十五歲少年,暗道:諒此童子,有何本事?

  喝教擂鼓,陣門開處,驅(qū)車持戈而出,與成大心對壘。二將未戰(zhàn)十合,楚軍陣中斗越椒立在車上,隱身門旗之后,拈弓搭箭,沖祁瞞一箭射去。

  祁瞞正與成大心支吾,耳聞弓弦響亮,將頭一低,被射落盔纓。祁瞞倒未見如何驚慌,御者早吃一驚,撥馬敗回。

  斗越椒大叫:晉軍敗矣,小將軍可殺入中軍,擒拿先軫!

  成大心聞聽,便不去追趕祁瞞,竟殺入中軍,來尋先軫。

  斗越椒抬手又是一箭,弓弦響處,射落晉軍帥旗;隨后棄弓挺戈,揮軍直進。

  晉軍見帥旗落地,陣角松動,漸漸不敵。幸得荀林父、先蔑兩路接應兵到,接住斗越椒、成大心廝殺,復成相持之局。

  成得臣麾軍大進,攘臂大呼:今日必覆晉軍,使楚王獨霸中原!

  話音未落,便聽對面有人揚聲接道:今日必滅楚蠻,護我華夏天子!

  成得臣抬眼看時,見三路精兵來至,一路是先軫、郤溱,另一路欒枝、胥臣,第三路狐毛、狐偃,并秦將白乙丙、齊將崔夭,一齊都到,如銅墻鐵壁,團裹將來。

  成得臣此時方知自己左右二軍已潰,叫道:我中先軫誘敵之計矣!

  再也無心戀戰(zhàn),急急調(diào)轉(zhuǎn)車馬向南,傳令鳴金收軍。

  將令雖出,爭奈為時已晚。晉兵眾盛,三面包抄,將楚國聯(lián)軍分做十來處圍住。成大心使一枝方天畫戟,神出鬼沒,率領(lǐng)宗兵六百人,保護父親拚命殺出重圍,欲往南走。

  成得臣叫道:不可舍了斗越椒!

  因那斗越椒乃是自己從弟,恐回楚國之后,難以向兄長子文交待。

  成大心稍作喘息,答道:如此父親先走,孩兒殺回,將叔父接應出來便了。

  于是撥馬返車,翻身殺入重圍。

  斗越椒直生得狀如熊虎,亦有萬夫不當之勇,只在晉軍陣中左沖右突,非是不能透圍,而是以為元帥陷于陣中,兀自尋覓成家父子。

  成大心殺入,見叔父激斗方酣,高聲叫道:我父帥已經(jīng)突圍,叔父快隨我來!

  叔侄兩個遂車并一處,各奮神威,引領(lǐng)部分殘部,潰圍而出。

  當時晉文公立在有莘山上,觀見晉兵得勝,不由大喜,遂對趙衰道:使人教先軫傳諭各軍,但逐楚兵還于淮南足矣,不必多事擒殺,以負楚王當年施惠之意。

  趙衰稱是,遂命家將速持令牌下山,傳達晉侯號令。

  先軫得令,便教鳴金吹號,約住諸軍,不必窮追。于是楚軍大敗回營,陳、蔡、鄭、許四國亦都損兵折將,各自逃回本國。

  成得臣既出重圍,同成大心、斗越椒收拾敗軍,急投大寨。

  前哨來報:寨子已被國歸父、小子憗二將所奪,營中已豎起齊、秦兩家旗號,輜重糧草皆歸其所有!

  成得臣此時方才猛醒,仰天嘆道:當初我不從齊、秦二國之請,又中先軫詭計矣!

  于是不敢回營,只得轉(zhuǎn)從有莘山后,沿睢水一路向南。行至半路,忽見背后塵頭大起,兩支兵馬追來。成得臣大驚,急命兒子大心回車抵敵;軍陣未穩(wěn),追兵已至。

  來者于車上大叫:休得放箭,自家人馬!

  成得臣定睛看時,才知虛驚一場,卻是斗宜申與斗勃二將,各引殘兵來會。

  于是三路合兵,行至空桑。成得臣以為已脫危險,正欲下令就地扎營造飯,忽聽鼓角喧天動地,一支軍馬自山腳后面轉(zhuǎn)出,攔在當路,當先一員大將,正是魏犨。

  當隨晉公子重耳流亡郢都之時,楚人皆都知魏犨神勇,今日大敗之余遇此勁敵,便都魂銷魄散,面面相覷,不敢上前。

  斗越椒奮其余勇,叫道:小將軍保護元帥,斗宜申、斗勃,隨我御敵!

  于是三斗一齊上前,來戰(zhàn)魏犨。雖是三將齊上,久戰(zhàn)魏犨不下。

  正在相持,忽見晉軍傳令官飛馬而至,高聲叫道:諸位將軍且請罷戰(zhàn)!先軫元帥有令,命放楚將歸還本國,以報出亡之時,楚王款待之德。

  晉國諸將聞言,齊都罷戰(zhàn)。魏犨看過元帥令牌,只得命令軍士讓開大路,喝道:若非看在楚王面上,定不相饒!

  成得臣至此滿面羞愧,便于車上拱手道謝,引眾奔走不迭,回至連谷。點檢軍馬,見中軍折其三停。申、息之師及左右二軍,所存十無一二。此番大戰(zhàn),史書謂曰城濮之戰(zhàn),自三代楚王經(jīng)略霸業(yè)以來,從未有此大敗。

  成得臣因此大慟,對諸將道:一將無能,累及三軍。恨不聽大王三番叮囑,欲圖為楚國揚威稱霸中原,不意屢中晉人詭計,又貪功致敗,罪復何辭?

  乃與斗宜申、斗勃暫居連谷,使子成大心領(lǐng)殘軍去見楚王,自請降罪。

  成大心來至申城,拜見楚王,伏地請罪,并代父親求恕。

  楚王怒道:你父固執(zhí)己見,與我立有軍令狀在先。且楚國之法,兵敗者死?;貜湍愀讣爸T將,速宜自裁,毋污吾斧锧。

  成大心見楚王不肯相饒,知道再求無用,號泣而出。遂連夜兼道回歸連谷,平明至營,來見父親,回復楚成王之命。滿營諸將聞而大哭,皆都跪于帳中,相勸成得臣。

  諸將:元帥與大王本是同胞兄弟,同氣連枝。今大王盛怒之下,口不擇言;其實亦恨大帥不肯親往請罪,而以少將軍代公前往,是謂不恭。大帥何不親赴申城,以求王赦?

  成得臣:城濮一戰(zhàn),舉國精銳喪其大半??v楚王赦我,又有何面目再見申、息父老乎?嘆息已罷,拔劍自刎而死。

  鏡頭閃回,申城楚王行營。

  少年蔿賈隨父跟從楚王出征,當時正在申城。這日見父親蔿呂臣散朝,歸家訴說成得臣兵敗,被楚王賜令自盡一事,連連嘆息。

  蔿賈進言道:兒向日代父往子文府中,賀子玉升任元帥之時,便曾對父親說過,子玉剛愎而驕,不可獨任。然其人強毅不屈,若使智謀之士為其輔佐,必可使再立功于國。今番兵敗,雖是子玉咎由自取,亦因晉人頻施詭計,不依戰(zhàn)法之故。兒謂他日,能報此戰(zhàn)之仇者,亦必是子玉也。父親何不勸諫大王,留其戴罪立功?

  蔿呂臣支吾答道:大王今日怒甚,我恐言之無益,反而禍及自身。

  蔿賈:兒聞父親曾經(jīng)言之,說昔有范巫矞似,極善相人。大王昔為公子時,與子玉、子西兄弟三個,同請矞似相面??捎写耸??

  蔿呂臣:有之。你復提此事何意?

  蔿賈:矞似當時將三個公子挨個相過,照實言道:你兄弟三人,日后皆不得其死。公子雖大為不悅,但切記其言。即位為王之日,恐應矞似之言,即賜子玉、子西免死金牌各一,欲使其言不驗。其事父親亦曾對兒說過,可還記得?

  蔿呂臣:哎呀,我如何將此事全然忘卻?若非你提起,已拋之腦后矣。

  蔿賈:非但父親,今日主上于盛怒之中,亦是偶忘其事。則父親若以范巫矞似當初讖言勸之,則大王必留子玉性命無疑,且不會禍及我家。

  呂臣聽罷大喜,以手撫子之首:我兒,未料如此多智,且博聞強記,他日必遠勝乃翁。

  于是不待夜食,即時往見楚王,伏地奏道:子玉損兵折將,其罪當死。然大王當年曾有免死金牌在彼,許免其免。王言如綸,不可失信天下,請赦其死,戴罪立功自贖。

  楚王聞言愕然,忽然猛醒:豈非孤王即位之時,因范巫矞似預言之故,而賜子玉兄弟免死金牌乎?若非先生提醒,寡人幾忘之矣!

  乃使大夫潘尪,急赴連谷傳命:子玉及所有敗兵之將,一概免死。

  潘尪既奉王命,不敢耽擱,連夜驅(qū)馳而往。

  奔馳一夜,比及車到連谷,奔進軍帳,已是次日午時,方知成得臣已死半日。

  左師將軍斗宜申欲留全尸,未肯拔劍刎頸,選擇懸梁自縊。但因身軀過重,垂吊時恰值懸帛斷絕,死而復蘇;正欲再選飲鴆而死,適值潘尪到至,傳達免死詔令,留下性命。

  又有上將斗勃,原要收殮子玉尸骸之后方才自盡,王命傳至,故亦獲免。

  于是滿營將帥,單單死了成得臣一個,其余諸將,皆得免死。雖說是命中注定,罪不容誅,亦因其剛愎自用,爭強好勝,性急如火之故。

  成大心見楚王免死令至,而父親枉自先死,放聲大哭,只得殯殮父尸。由是心中懷恨,矢志必為父親報仇,按下不提。

  斗宜申、斗勃、斗越椒等諸將,隨潘尪到申城謁楚王,拜謝不殺之恩。楚王聞知成得臣自殺,復又懊悔不已。乃貶斗宜申、斗勃爵位,復拜子玉二子成大心、成嘉俱為大夫。

  處置已罷,楚成王遂自申城班師,還駕郢都,并升蔿呂臣為令尹。

  子文致仕在家,聞說兄弟兵敗身死,不由嘆道:今日下場,果不出蔿賈所料。我身為令尹,識見反不如童子,寧不自羞?

  于是臥床不起,召兒子斗般至榻前囑道:為父命不久矣,惟有一言相囑。汝叔越椒,自初生之日便有熊虎之狀,豺狼之聲,此滅族之相。復觀蔿呂臣,亦是不壽。勃與宜申,并皆不能善終。越椒傲狠好殺,若其為政,汝必逃之,無與其禍。

  斗般再拜,唯唯受命,子文囑罷遂卒。果然此后未幾,蔿呂臣不得長壽,亦即病死。

  楚成王追念子文之功,便使其子斗般為令尹,弟越椒為司馬,蔿賈為工正。

  事件懸疑:楚成公乃是一代雄主,其果然是因一時盛怒,忘卻免死金牌之事,致令胞弟成得臣枉死?其實并非如此。若知其中事實本相,須徹底探究楚國貴族組成,及其內(nèi)部矛盾方可。春秋時期,楚國除卻國君楚王,還有斗、成、屈、蒍四大公族,實際掌握楚國軍政大權(quán)。其中斗、成二族都出自楚國第十四任君主熊儀,號為若敖后裔,自然結(jié)成一黨。

  成得臣本是令尹斗伯比之子,因獲封成邑而改稱成氏,就此與斗氏分族。而蒍氏乃是楚國第十六任君主厲王熊眴后裔,屈氏卻是熊眴之弟武王熊通之后,楚成王是楚武王之孫。蒍、熊二族,較成、斗二氏地位稍低,便又結(jié)為一黨。

  楚武王時,若敖一族崛起,斗伯比、斗廉、斗祁、斗榖於菟、成得臣等人先后擔任楚國令尹,而蒍、屈二族反居其下。此番楚國重犯中原,成得臣作為三軍統(tǒng)帥,便更成為焦點人物;因其成敗結(jié)果,必將決定兩派四族命運。若敖族榮辱升降,亦皆系于此戰(zhàn)。。

  歷史真相:楚成王繼位之后,眼見若敖氏強大,遠遠超過屈、蒍二族,于是不安。若敖氏當時不但把持楚國大權(quán),還可自由挑選令尹,任命族人當職,已對王權(quán)形成極大威脅。此番與晉國爭霸中原,楚成王既不欲成得臣戰(zhàn)勝晉國,致使若敖族裔繼續(xù)坐大,當然也不想見其戰(zhàn)敗,喪師辱國。故此晉侯出師救宋之際,成王便極力阻止與晉師開戰(zhàn),多次命令成得臣撤軍,無奈子玉個性剛強,屢次不聽,終遭覆軍之敗。

  其實以成得臣之智,對此中關(guān)竅豈有不知?但此時已是騎虎難下,只欲僥幸取勝歸來,以回敬蒍、屈二族對自己讒言誣陷。事已至此,此仗已然不可避免。晉文公采納先軫之策,同時爭得齊、秦相助,已在外交中盡占先機,楚軍已無勝算。于是楚王只好犧牲成得臣,盡量保存實力,只以西廣、東宮數(shù)千兵卒相助,任其以一軍之力,與晉、齊、秦三國之師相抗。如此成得臣即使戰(zhàn)敗,亦只損傷若敖氏實力,于王室無甚大損。于是成得臣敗于城濮之后,四大家族實力復又趨于均衡,于楚王家族而言,實乃敗中求勝之道。

  事已至此,成得臣只好出動所有若敖私卒,亦即宗族親軍。共有六卒,總計兵車一百八十乘,戰(zhàn)士二萬余,是為中軍。再加陳、蔡、鄭、許四國及申息兩邑,為左右二軍,聯(lián)軍計約五萬。晉師三軍,兵車七百乘,戰(zhàn)士約三萬人,再加齊、秦兩國盟軍,晉聯(lián)軍亦約五萬,雙方勢均力敵。但楚軍內(nèi)部派系眾多,四個盟國戰(zhàn)力微弱,故未開戰(zhàn),勝負已分。

  成得臣雖然戰(zhàn)敗,卻只損失楚國地方部隊與陳蔡鄭許盟軍,而若敖私卒大部主力未失。楚成王逼迫成得臣自殺,便導致若敖族與楚王室徹底決裂。數(shù)年之后,成大心終助楚太子商臣發(fā)動政變,弒殺成王。成王雖然善謀,亦終玩火自焚,不亦悲乎?此乃后話。

  鏡頭轉(zhuǎn)換,按下楚王,復說晉公。

  晉、秦、齊聯(lián)軍既敗楚師,占領(lǐng)楚寨,只見寨中糧草廣積,輜重無數(shù)。

  各軍各取所需,資之以食,皆相戲道:此楚人館谷于我,當拜謝楚王之厚賜也。

  齊、秦軍帥及諸將,皆來向晉侯稱賀,晉文公辭謝道:子玉非甘出人下者,其雖身死,后人必來報仇。所謂勝不可恃,寡人能勿深為戒懼乎?

  眾人稱是,皆謂晉侯高瞻遠矚,處于安逸,不忘憂患。

  晉文公于是大犒三軍,將所得糧草輜重,大半分賜齊、秦二國之兵。盛宴三日之后,國歸父、小子憗辭歸,率領(lǐng)齊、秦之師奏凱而還。

  宋國大夫公孫固亦歸本國,并代宋公再三致謝晉侯。

  齊、秦兩國之兵既返,晉國大軍屯留有莘三日,亦便下令班師。行至南河,見渡般不備,晉文公欲令軍士四下搜捕民船。

  先軫奏道:南河百姓聞吾敗楚,皆都震恐,若使搜捕,必然逃匿,不若厚賞募之。

  文公稱善,懸賞軍門,百姓爭以艤船應募,大軍遂渡黃河。行不數(shù)日,遙見一隊車馬,從東迎面而來。前隊欒枝迎住,來者便問:前面可是晉侯兵馬?吾乃周天子卿士王子虎也。聞晉侯伐楚得勝,故天子親駕鑾輿,來犒三軍,先派某前來報知。

  欒枝聞是天使,且為上卿之尊,急下戰(zhàn)車以禮相見,即引王子虎來見晉侯。文公聞說天子親來,不敢相見于平野,乃向王子虎謙遜道:請上卿回報天子,臣重耳當于衡雍踐土連夜起造行宮,后引列國諸侯迎駕,以行朝見之禮。

  王子虎大贊晉侯知禮,遂約以五月之吉,于踐土接受周王會見,然后辭去。

  于是文公下令,大軍轉(zhuǎn)向衡雍而進。途中又見一隊車馬來迎,卻是鄭國大夫子人九,奉鄭伯之命,特來議和行成。

  晉文公怒道:鄭伯率中國諸侯之先,棄周天子盟于楚夷;今聞楚敗而懼,前來約成,實非出自本心。俟寡人覲見天子之后,當親率師徒,至于新鄭城下。

  子人九聞罷,連連叩首求恕,體似篩糠。

  趙衰見狀,趁機進言:自主公出師以來,逐衛(wèi)君,執(zhí)曹伯,敗楚師,兵威大震,諸侯莫不歸附,非獨多于鄭伯一人。鄭有助平王東遷之功,今雖獲罪,奈勞師之功何?子大夫既來請成,主公務必許之。覲見天子之時,若鄭伯堅心來歸,赦之可也。再有反復,討之未晚。

  文公聞此,亦恐鄭國懷懼附楚,乃許其成。子人九再三稱謝,惶懼而去。

  大軍至衡雍下寨,晉文公使狐毛、狐偃兄弟二人,先往踐土筑造王宮;同時派欒枝入鄭,與鄭伯為盟。鄭伯親至衡雍,致餼謝罪,文公復與歃血訂好。

  狐毛、狐偃照依明堂之制,筑王宮于踐土,又別建諸侯止息館舍數(shù)處,月余完工。晉文公驗閱已畢,乃傳檄諸侯,俱要五月朔日聚于踐土。

  是日之前,諸侯陸續(xù)皆至。宋成公王臣、齊昭公姜潘,此為舊盟;鄭文公姬踕、魯僖公姬申、陳穆公媯款、蔡莊公姬甲午,都是楚黨,至是亦來赴會;邾、莒小國,自不必說。

  惟許僖公姜業(yè)事楚最久,不愿從晉;秦穆公嬴任好從未與中國會盟,遲疑不至;衛(wèi)成公姬鄭出在襄中,曹共公姬襄見拘五鹿,尚未復國,亦不與會。(本集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