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

我的鄉(xiāng)土味

麻風村

我的鄉(xiāng)土味 作家WuaUPQ 1391 2024-03-30 23:15:50

  第一次知道麻風病,隱約記得那是中學時候生物課上講過的知識點,當時還有提到天花和鼠疫。后來也就淡忘了,幾乎沒有印象。

  幾年前新冠疫情來臨,才讓世人再一次體會到了傳染病的厲害。而在新冠之前,我偶然從當?shù)貓蠹埳峡吹皆瓉碓谖业募议L就有一個現(xiàn)存的麻風村,那里是當年麻風病人隔離的區(qū)域,有一位外省的醫(yī)生,當年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就一直在那里服務。幾十年如一日地照料麻風村的病人,即使后來麻風病治好了,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相當一部分麻風康復者繼續(xù)留在了麻風村生活。而那位醫(yī)生也繼續(xù)為他們治療。

  當年看到那則新聞時,我的內心被深深震撼到,一是在我的成長經歷中,直到畢業(yè)參加工作后才知道原來麻風病就在身邊,二是對那位大愛無私的醫(yī)生肅然起敬。也因此,我對麻風病多了一分注意。

  幾年前讀到一本英國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創(chuàng)作的關于麻風病的小說《島》,故事背景設定在希臘,故事的情節(jié)已經模糊,仍然記得那是我看的第一本關于麻風病的書籍,只不過那是外國人寫的發(fā)生在外國的故事(小說)。而昨天(2024.3.29)在微信讀書上刷到一本“新”書《我的朋友來自1918》,看到書名我想象不出書的內容會是哪一方面的。只是好奇書名,添加書架后,在看了紙質書一段時間后才打開,原來這是一本關于麻風病人的紀實文學書,作者從當年到麻風村當志愿者到后面畢業(yè)后的社工的幾年經歷中,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可以說是一部第一視角的記錄。

  看完第一篇,我就被作者樸素的文筆吸引了。這就是我想要看的書。文章沒有什么大道理,每一篇章的標題都包含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一目了然,每個故事都娓娓道來,好幾個是悲傷的結尾。

  知道“東莞”這個地名,最早是因為有堂兄在幾十年前就去那里做生意。后來“東莞”聲名遠播,是因為它跟上了改革開放的步伐。而現(xiàn)在,再次聽到看到“東莞”這個詞,卻是因為跟“麻風”聯(lián)系到了一起。書里記錄的發(fā)生在麻風病村的所在就在東莞的一座小島上的。

  “東莞石碣鎮(zhèn)有個梁家村,離梁家村不遠有個新洲島。如今,走過一條水泥橋,靜穆的東莞監(jiān)獄、灰黑的水泥廠和亂糟糟的私人垃圾場,掩蓋了這里50年前的繁榮和人來人往?!?p>  “新洲麻風院在東莞石龍鎮(zhèn)的一個小島上?!?p>  “那時候,香港是沒有專門隔離麻風病人的醫(yī)療機構的,解放以前,香港政府每年資助東莞新洲麻風院一部分日常開銷,作為交換,若是在香港發(fā)現(xiàn)麻風病人,也可以送到新洲醫(yī)院來?!?p>  “1975年,新洲醫(yī)院正式宣布關閉。新洲醫(yī)院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關閉后,留在院里的麻風病人和康復者們被分散到附近幾個麻風院,有大衾醫(yī)院、金菊農場和泗安醫(yī)院?!?p>  最后,好些麻風康復者選擇繼續(xù)留在泗安醫(yī)院。這也是作者當志愿者的地方。

  “那是2010年的5月,我作為“家工作營”的一個大學生志愿者來到這里。從學校出發(fā),要先坐五塊錢的公交車,再轉兩塊錢的公交車,最后坐兩塊錢的渡船,才能到達這個康復村所在的泗安島。”

  “我也說不上為什么,就是喜歡跟老人家們待在一起?!?p>  “跟老人家熟悉起來,也到了我從學校畢業(yè)的時間,畢業(yè),就意味著工作,工作,就意味著可能很長時間沒辦法來找老人家一起玩了?!?p>  “這一年,大眾社工機構準備要在村里做一個叫“莞香青年農舍”的項目,具體是準備一塊農地,把外面的青少年帶到麻風島上來,給他們體驗農耕生活。項目需要兩個社工助理,要求是要住進島上的。這么偏僻的地方,自然幾乎沒人愿意來。我甚至沒有競爭對手?!?p>  “選擇跟老人家交朋友,總要習慣這些遺憾、悲傷、不舍和懷念的。”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