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實生活

一滴水的遇見

第81章 多地崛起的舊石器時代文化代表

一滴水的遇見 作家79AgKu 3461 2023-01-25 07:34:23

  奧杜韋文化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舊石器文化之一,是非洲大陸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因發(fā)現于坦桑尼亞的奧杜韋峽谷而得名。20世紀30年代初發(fā)現,1960年起進行系統(tǒng)發(fā)掘。該文化的典型器物是礫石砍斫器,占全部石器的51%。還有盤狀器、多面體石器、原型手斧、石球、大型刮削器、小型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當時已知狩獵,發(fā)現屠獸遺址。還發(fā)現石塊堆成的窩棚式建筑地基。其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據測定奧杜韋年代為距今175萬年。

  奧杜韋文化發(fā)現于奧杜瓦伊峽谷的第1層和第2層下部,也發(fā)現于北非阿爾及利亞的艾因哈奈什。

  比奧杜韋文化稍晚出現的是阿舍利文化。在北非和奧杜瓦伊(奧杜韋)峽谷第2層的上部,有早期阿舍利文化的粗制手斧。在奧杜瓦伊峽谷的第3層和第4層以及在整個非洲大陸,由于軟錘技術的使用,出現了更薄的手斧,具有更淺平的石片疤和更規(guī)整的刃緣,這是阿舍利文化的特征。這時的薄刃砍斫器比以前數量更多,小的輕型工具也制作得更規(guī)整。一般認為,奧杜韋文化的石器是由能人(如奧杜瓦伊的能人、科比福拉的1470號人)制作的,而阿舍利文化則是與直立人(如北非的毛里坦人)相聯(lián)系的。

  阿布維利文化是歐洲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最初叫舍利文化,時代為中更新世。因發(fā)現于法國北部索姆河邊的阿布維爾附近而得名。遺物埋藏于高出河面45米的階地礫石層中,主要分布于法國和英國。許多學者認為它起源于奧杜韋文化,后來被阿舍利文化所代替,因而又名早期阿舍利文化。

  阿布維利文化屬于手斧文化系統(tǒng),其代表性石器手斧,是用火石結核從兩面打制而成,特點是器身厚,石片疤深,刃緣曲折,不定型,根部常保留火石結核的外皮。和手斧等工具伴存的動物化石有南方象、古犀、河馬、劍齒虎、巨河貍等。這些動物表明西歐當時的氣候是溫暖的。尚未發(fā)現與阿布維利文化伴生的人類化石,有人把海德堡人看作是與該文化同時代的人。

  阿舍利石器文化是舊石器文化中的一個階段,距今175萬年至20萬年間,因最早發(fā)現于法國亞眠市郊的圣阿舍爾而得名。

  阿舍利文化是非洲、西歐、西亞和印度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文化遺物出土于高出索姆河河面30米的階地砂土層中。已知最早的阿舍利文化遺存在非洲,年代距今約150萬年。最晚的遺存距今約20萬年。一般認為該文化的石制品是由直立人制造的。但較晚的阿舍利文化已與早期智人共存。

  阿舍利文化的代表性石器為手斧,較阿布維利文化的手斧進步,是用軟錘(骨棒或木棒)技術打制成的。特點是器身薄,制作時留下的石片疤痕較淺,刃緣規(guī)整,左右對稱,器形有扁桃形、卵圓形、心形等。在西班牙,曾發(fā)現該文化的洞穴和巖棚遺址。在肯尼亞,也發(fā)現了湖邊居住遺址。

  它的一個集中體現,就是左右對稱的石器,多類型組合,例如:手斧、手鎬、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

  阿舍利手斧很先進,一端較尖較薄,另一端略寬略厚,這是史前時代第一種兩面打制、加工精細的標準化重型工具,它代表了直立人時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術境界。和早期相比,這時的手斧、薄刃斧、手鎬等多種類型,都表明當時直立人雙手已非常靈巧,而且具備了一定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一項研究提出,舊石器時代阿舍利文化的工具制造業(yè)起源于一個跨越了埃塞俄比亞南部到肯尼亞北部的地區(qū)。

  勒瓦婁哇文化是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的文化,因標準地點在法國巴黎近郊的勒瓦盧瓦--佩雷而得名。在歐洲大部分地區(qū),勒瓦婁哇文化在里斯--維爾姆間冰期時,逐漸代替了阿舍利文化。其下限則延續(xù)到維爾姆冰期。

  勒瓦婁哇文化以一種預制石核為特色。這種預制石核技術被稱為勒瓦婁哇技術,是指石片從燧石石核上剝離下來以前,先將石核加以修理。經修理后的石核,像個倒置的龜甲。打下的石片,一邊平整,一邊凸起。銳利的刃緣很像一把石刀。石片的臺面常常留有修理的痕跡,但是,這種技術看來并不只是在一個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群落中產生過。例如在南非,它與早期的阿舍利工業(yè)伴存,在東非的阿舍利文化層中也發(fā)現有勒瓦婁哇石片,在亞洲,修理臺面的技術在舊石器文化中亦有所發(fā)現。

  穆斯特文化是舊石器時代中期考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最早發(fā)現于法國西南部多爾多涅省的穆斯特洞而得名。常與較之為前的勒瓦婁哇文化合稱為“勒瓦婁哇-穆斯特文化”。年代為距今約十二萬五千至三萬二千年。大量發(fā)現于歐洲、北美、西亞等地。典型工具有多種不同類型:在西歐為三角形或心形小手斧;從法國南部,意大利到中歐、克里米亞等地,為各種薄石片工具;從希臘到南俄,為基部呈洼狀的尖狀器。也有骨質工具,以研壓剝落的方法進行細致的第二次加工。此外還使用石球和木質梭鏢。與穆斯特文化聯(lián)系最密切的是尼安德特人;晚期智人化石也常與晚期穆斯特文化的工具相并存。其后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奧瑞納文化和梭魯特文化所代替。

  奧瑞納文化是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石器工藝與藝術文化。繼穆斯特文化之后,為梭魯特文化所繼承。奧瑞納文化的特點是石器的多樣和專用,雕刻器的發(fā)明使許多藝術品得以產生。奧瑞納石器與舊石器時代晚期其他石器工藝的差別,主要在于它以石葉工具而不是以石片工具為主。經過修整的石片可以制成楔狀刮削器、脊狀刮削器,以及端刮器。石葉和雕刻器都是用間接的沖壓技術制成,器形大小各異。還有以獸骨和鹿角作原料,用劈裂、鋸斷和磨光等辦法制作的骨針和骨錐。劈開的基部和雙錐形的尖端都說明骨器已經裝柄。

  奧瑞納文化遍及整個歐洲,故其分布上的廣泛性使其具有顯著的地區(qū)差異,如狩獵對象的不同,營地選擇的不同等。在捷克境內的奧瑞納文化甚至出現了露天營地。這一時期的氣候較為溫和,故聚居點間的交流十分廣泛,裝飾品的交流顯示了這一時期穩(wěn)定的跨區(qū)域聯(lián)系。

  奧瑞納文化期的藝術代表著藝術史上第一個完美的階段,由原來粗劣的嘗試之作,轉變成為一種完美的、成熟的藝術風格。這個時期最早而輕巧的藝術品,是在西歐發(fā)現的一些刻有簡單動物形象的小石頭。后來,發(fā)展到在骨片和象牙上雕刻動物的形象。同時,在東歐興起了一種刻畫鮮明的真正雕塑藝術,創(chuàng)造出了一些造型簡單但栩栩如生的小型泥塑動物,以及造型非常一致的孕婦小塑像,即所謂維納斯塑像,可能是豐產之神。奧瑞納文化期的後期,在西方產生了一種由東歐雕塑與西歐線條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出一批高度自然主義的小型作品。雕刻的清晰度表現了按照透視法縮小和用交叉線條鐫刻出陰影的藝術傾向。

  洞穴藝術幾乎僅產生于西歐,在奧瑞納文化期的末期,各石灰?guī)r洞穴里的壁上、頂上及地上,產生數以百計的繪畫、雕刻以及浮雕。把手掌貼在洞穴石壁上,用顏色勾畫出輪廓,可能就是最早的繪畫。由這類勾模畫發(fā)展成為形象繪畫。奧瑞納文化期這類早期繪畫的特征,就是“扭曲透視”畫法,例如動物頭為側視,而兩角卻為前視。動物畫是奧瑞納藝術精品之一,例如法國西南部拉斯科洞穴石壁和洞頂上的野馬和野牛壁畫,即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這些令人驚嘆的動物形象,是紅、黃、褐、黑多種顏色構成的生動彩繪,有立體感,輪廓細致,表現了強烈的自然主義手法,也說明繪畫者對自然界深入細致的觀察,以及線性的、一度空間的畫法,這些都是成熟的奧瑞納文化期藝術的特征。

  梭魯特文化是歐洲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初發(fā)現于法國東部里昂附近的梭魯特雷山洞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法國北部,也發(fā)現于西班牙、比利時和英國。年代約距今2.1萬--1.8萬年,時代為晚更新世,屬維爾姆冰期的最后階段。該文化雖比奧瑞納文化為晚,但并非起源于奧瑞納文化,而可能是在穆斯特文化的影響下直接發(fā)展起來的。該文化以高超的壓制石器的技術著稱,達到了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頂峰。

  梭魯特文化的石器,與舊石器時代晚期其他獵取大型野獸的獵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一樣,種類多樣,有雕刻器、刮削器和石錐等。但獨具風格的代表性器物,是桂葉狀或柳葉狀的尖狀器,它們制作精致,器身很薄,有的甚至達到透明程度。骨器總的說來比較貧乏,但是到了后期,出現了帶孔小骨針,說明人們已能縫制皮衣。這一時期的藝術品很多,手鐲、串珠項圈、垂飾、骨飾針等均有出土,還有淺浮雕以及繪在石飾板和洞穴石壁上的圖畫。就連石器原料也都選擇美麗的,諸如彩色石英、碧玉及豐富多的燧石等。

  梭魯特文化一般分為3期:早期與穆斯特文化有些接近,包含較多的端刮器、單面加工的尖狀器和莫斯特型的邊刮器,雕刻器不多見。中期雖然還殘留著用木棒打制石片的方法,但是壓制技術已普遍使用。尖狀器則由單面壓制演變?yōu)閮擅鎵褐?,出現體積小的桂葉形尖狀器。雕刻藝術較早期有了發(fā)展,如在巖壁上用線條刻畫多種動物的形象。晚期出現了帶肩的尖狀器和柳葉尖狀器,但桂葉形和單面修整的尖狀器仍存在。與該文化共存的動物化石,有猛犸象、馴鹿、熊、馬等,屬寒系動物,說明當時的氣候與奧瑞納時一樣,比較寒冷。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