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你們關心的票兒的事兒
好幾個人問我60年代是不是什么都要票兒?答案是:并不是。下面我把我收集到的信息跟大家分享一下,但這只是我收集到的,BJ地區(qū)的,如果有不準確的,大家在評論里聊聊。
60年代的票兒其實并不是一直都在用,也是有變化的。比如自行車票兒:1958年因為產能不足開始用票兒,到1960年底又不用了,但到了1961年6月又開始用了。到了61年底,開始發(fā)行工業(yè)券,又開始用工業(yè)券了,大概是30張工業(yè)券加上錢就能買一輛了,62年四月之前實行低價政策,之后實行高價政策,價格翻了三倍不止,而且又開始用票兒了。到后面還出現過票+券+錢的模式,不過這是7、80年代的事兒了。于是自行車票兒用到了80年代中期。
然后說說其他的票兒:除自行車外,還發(fā)行過:布票、棉花票、絨衣票、汗衫票、背心票、褲衩票、膠鞋票、棉鞋票……有一時期,買縫衣線也收布票,一寸布票可買一小團。生了娃的婦女,發(fā)給“油布票”一張,憑票可買到三尺油布。
為了分配有限商品,還發(fā)放過:肥皂票、火柴票、煙筒票、鐵爐子票、鐵鍋票、鋁壺票、生爐子用的“劈柴票”和“炭煤票”。還有大衣柜票、大木箱子票、木床票、圓桌票、鬧鐘票、手表票、電燈泡票、縫紉機票等。這些票都是一次性的,按票面規(guī)定的數量購買。據不完全統(tǒng)計,BJ市1961年度憑票供應物品達69種,這還不包括“憑證”購買的,比如糧食。這些票使用時間不一,隨著我國資源逐漸豐富而逐漸取消或改變。
下面說說工業(yè)券:1961年底發(fā)行“工業(yè)券”。從此,除憑證和憑票之外的商品皆“憑券”供應。還有一些商品取消票,折合成工業(yè)券使用。工業(yè)券的發(fā)放標準是:在職人員按其工資收入比例,,平均每20元工資配一張券。購買范圍較廣:毛巾、毛毯、毛線、手帕、電池、軸線、鐵鍋、鋁盆、鋁飯盒、搪瓷面盆、搪瓷口杯、搪瓷便盆、線手套、鐵殼暖水壺、竹殼暖瓶、運動鞋、雨傘、棉膠鞋、縫衣針、縫衣線、油布雨衣、夾膠雨衣、人造棉制品、尼龍內衣褲、皮鞋、鬧鐘、收音機、腰帶、刀剪、進口刀片、各類箱包、巧克力糖塊及定量之外的香煙、茶葉、白酒等。以及后期如照相機之類的奢侈品。工業(yè)券一直用到80年代。
再說說糧票:自1955年9月糧食部門印制的55年版糧票開始在全國各地發(fā)行使用。各種糧票票面規(guī)定的數額均以成品糧計算。糧票只是購糧的憑證,本身不具有價值,不屬有價證券,不許在市場買賣流通。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全國糧票等同于現金,甚至在困難時期,價值高于人民幣。
糧票在我國是使用時間最長的票兒了,從55年直到90年代初,接近40年。
還有一些東西是不要票的,比如:醬油、醋、低檔香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