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兩千多年前在長江西陵峽秭歸縣寶坪村,住了個叫王忠的莊稼人,這個莊稼人因為一直沒有孩子,便到附近的屈原廟進香許愿,祈求得到一個像屈原那樣忠于國家、熱愛人民的后代。結(jié)果真的很靈驗,八月十五夜里,他的妻子夢見一輪明月投入懷中,不久便生下一個比天仙還標(biāo)致的姑娘,這就是王昭君。昭君從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xué),心地善良,特別喜歡望月吟唱。
后來漢元帝挑選天下美女做后妃,昭君被選中。王昭君到京城長安后,和其他被選的秀女一樣,先到畫師毛延壽那兒畫像。有的美女為了得到皇帝的寵愛,重金賄賂毛畫師,畫師就將她們畫得美貌非凡。王昭君不信這個邪,沒有給毛畫師金銀財寶,毛畫師就有意在王昭君眼睛下面點了一點,結(jié)果王昭君沒能入漢元帝法眼,寂寞于后宮。
王昭君
王昭君(6張)
幾年之后,以歸降漢朝的南匈奴首領(lǐng)呼韓邪單于入京朝貢,以盡藩臣之禮,并請求做漢朝的女婿,漢元帝遂選宮女賜之[1]。臨行前,漢元帝召見昭君,一見面就驚呆了,如此美麗的美人,我怎么沒有發(fā)現(xiàn)呢!一席談話,更覺昭君才智過人,整個后宮無人可及。而天子又難于失信。
送走昭君后,元帝立即翻看美人畫冊,終于在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細(xì)細(xì)一看,原來昭君眼下多了一個疵點,掩蓋了昭君的美貌?;实鄞笈?,下令將那個弄虛作假的畫師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畫像
王昭君畫像
昭君隨呼韓邪來到塞外,在匈奴又舉行了隆重的婚禮,二人感情很深,但不久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出現(xiàn)嚴(yán)重的自然災(zāi)害,久旱不雨,水草枯死,牧民饑餓混亂,朔漠飛沙中又夾著一股邪風(fēng)。當(dāng)?shù)鼐用裾f這些災(zāi)難都是王昭君帶來的,只有用她的血來祭奠匈奴先靈,草原才能化險為夷。呼韓邪終日愁悶,惶惶不安,昭君也愁眉不展,忽然她想起父母在她進宮前曾送給她一個錦囊。昭君打開錦囊一看,原來里面裝有莊稼種子、金剪子和一張黃紙。昭君百思不得其解,傷心地流下了一串串淚珠。這淚珠滴落在冰涼的沙子上,沙地上竟然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一股藍(lán)晶晶的小清泉。昭君又驚又喜,有了水,還要有牛羊、水草、莊稼。她拿起了金剪用黃紙剪了一只小羔羊,想不到剛剪成,小紙羊就變成了真羊。昭君又用黃紙剪牛羊、水草花瓣,頓時,身邊出現(xiàn)大片的綠草香花,成群的牛羊在其中吃草、休息。最后昭君又將錦囊中的種子撒在沙地上,頃刻便長出了莊稼。牧民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世代傳送著昭君的恩德。昭君出塞的故事,從西漢到元初,經(jīng)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它最早見于《漢書·元帝紀(jì)》和《匈奴傳》。大致情節(jié)是: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于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fù)為后單于閼氏。元帝時,漢強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實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體表現(xiàn)。[3]
正史中,漢元帝時期是西漢強盛時期,而匈奴經(jīng)過漢朝連番打擊早已元氣大損,是漢強匈奴弱。實際上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在漢宣帝時期就已經(jīng)歸降向漢朝稱臣,成了漢朝的屬國,并且呼韓邪單于曾三次入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也是第三次入京朝貢時,元帝挑選了宮女賞賜于他[1][4]。而北匈奴郅支單于也在不久前被漢朝遠(yuǎn)征軍陳湯、甘延壽等人誅滅,所以不存在“漢朝屈辱求和”這種情況,也并無王昭君自愿請行一說。而且漢元帝也并沒封王昭君為“明妃”,這是晉代時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君”或“明妃”。
自漢朝以來,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都經(jīng)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毛延壽、陳敞、劉白等多位畫工,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jié)。但是,比《西京雜記》稍后的《后漢書》并未采用這一傳說;而此后的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不僅采用這一傳說,而且還把受賄作弊的畫工,集中到毛延壽一個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fā)展?!锻跽丫兾摹芬环凑返挠涊d,把漢元帝時期民族矛盾的形勢描繪為匈奴強大、漢朝虛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xiàn)。其中,敘述了畫工畫圖,單于按圖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鄉(xiāng)國,愁腸百結(jié),終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節(jié)。昭君出塞的故事,從西漢到元初,經(jīng)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它最早見于《漢書·元帝紀(jì)》和《匈奴傳》。大致情節(jié)是: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于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fù)為后單于閼氏。元帝時,漢強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實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體表現(xiàn)。[3]
正史中,漢元帝時期是西漢強盛時期,而匈奴經(jīng)過漢朝連番打擊早已元氣大損,是漢強匈奴弱。實際上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在漢宣帝時期就已經(jīng)歸降向漢朝稱臣,成了漢朝的屬國,并且呼韓邪單于曾三次入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也是第三次入京朝貢時,元帝挑選了宮女賞賜于他[1][4]。而北匈奴郅支單于也在不久前被漢朝遠(yuǎn)征軍陳湯、甘延壽等人誅滅,所以不存在“漢朝屈辱求和”這種情況,也并無王昭君自愿請行一說。而且漢元帝也并沒封王昭君為“明妃”,這是晉代時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君”或“明妃”。
自漢朝以來,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都經(jīng)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毛延壽、陳敞、劉白等多位畫工,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jié)。但是,比《西京雜記》稍后的《后漢書》并未采用這一傳說;而此后的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不僅采用這一傳說,而且還把受賄作弊的畫工,集中到毛延壽一個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fā)展。《王昭君變文》一反正史的記載,把漢元帝時期民族矛盾的形勢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