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八點多就睡了,塵塵自己搞作業(yè),老高快閃躲主臥,潘姐和我敲定好行程:送完塵塵我去瑞吉酒店找她吃早餐,一起海邊走一走,中午一起接塵塵,然后回家午飯,拿林少華老師簽名書,下午一起聽講座……海大EMBA楊總下周三幫忙約海洋牧場那邊組個局,塵寶還想跟著……上周五出院到現(xiàn)在一直忙,迄今還沒去海慈醫(yī)院辦理出院手續(xù),其實我也不知道為啥就是抽不出那段時間,爭取這周五上午去。
潘姐和婆婆都上周日生日,周一一早花店找小哥送了鮮花,我當時在嶗山海大上課,許多時候閨蜜之間真的是千言萬語是你、靜默無語配合默契也是你,一個是她,一個是萬姐,中國好鄰居,也是好搭檔,無論拼飯還是拼購、上課、晨跑、研游學……自從亭子定居意大利就感覺在青島孤獨了許多,不是那種形式上的,是心靈上的,遇上疫情,遇上我狀態(tài)調整,在這段時間里感謝所有的“趁虛而入”,也感謝所有的“惺惺相惜”與“相見恨晚”。
塵寶幼小銜接和讀小學的這五年,認識了歆媛媽媽和瀟瀟媽媽、昊哲媽媽、艾艾媽媽、梓繞媽媽、彤彤媽媽、韻衡媽媽、小澤媽媽、章慧媽媽、馨寧媽媽、家鶴媽媽等,認識了潘姐和萬姐,和海大閨蜜晶晶、同學萬總、田哥、李主任等深度鏈接,重新和一中同學好友洪濤、唐同學等約飯約玩聊孩子學習與自己公司工作……
這些年一路走來,幾多坎坷,也幾多歡樂,大多時候宅家讀書和辦公,許多時候人間煙火日?,嵥?,偶爾的小聚和平日結伴帶娃兒吐槽一下老公同事伙伴等,甚至朋友圈屏蔽了所有,只給閨蜜們開放朋友圈……這一種無言與沉默,懂得都懂。
圈子很小,也很干凈;聲音很少,卻也小確幸。
兜兜轉轉,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有你們陪著,真是一件非常非常幸運的事情……往后余生,請多指教,不負歲月亦被歲月溫柔以待,愿我們珍惜每一個渡口與轉彎,珍惜每一段同行之旅,優(yōu)雅從容面對人生機遇或挑戰(zhàn)。愛你們,所有[愛心][擁抱][玫瑰]。
#小學生活#左手抱娃右手天下#林少華老師通識課“追星”和“簽名”成功#中國海洋大學#瑞吉吃早餐和海邊溜達
人生就是不斷排序與相遇,第三次見林少華老師,上一次是新書發(fā)布會,第二次在圖書館“林少華書房”,這是第三次……一歲年齡一歲心,愿我們保持熱愛與赤城。林老師聽說是“海二代”和我自己也寫東西,主動要求和娃兒合影,簽名的書寫“以文會友”,勉勵多讀書。
林教授學生寄語:少玩手機,多讀書,找到最打動你的點,成為不可替代的人。
我讀過他十幾部作品,尤其喜歡《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斜陽》《舞舞舞》《心》《失樂園》《人間失格》《雪國》《伊豆舞女》。
這些年帶塵塵見林少華和歐陽江河老師等作家,聽他們講自己作品與創(chuàng)作背景,就像我慢慢給他講述自己的每一篇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與源頭,“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就是一個常學常新和頭腦風暴的過程,每個作家或詩人都有創(chuàng)作經驗或自己的“小宇宙”,他將來堅定走理科嚴謹邏輯創(chuàng)造也需要文科思維加持,希望我們對自己對世界對他人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感性認知,就像林老師說的“有廣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態(tài)度,還要有溫度和角度”,希望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梳理問題-闡釋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有理性思維的科學性,又要有人文關懷與幸福能力,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有社會實踐出真知灼見,能成為一個“有智慧”而非僅僅“有知識”的人。
或許這就是文化自信,是讀書破萬卷和下筆如有神帶來的,才讓我讀商學院時候和后來的學習生活多了許多“忘年交”,跨性別、跨年齡、跨地域、跨研究領域的“惺惺相惜”和“相見恨晚”,才“土生土長”發(fā)小和閨蜜、師生情誼之外多了許多記者朋友、作家朋友、電視臺朋友、企業(yè)家朋友等,才讓這一份平凡的日子打磨的閃閃發(fā)光,讓我們成為一個“沸騰著的人”和“閑不住的人”。無所謂好與壞,無所謂成功與失敗,就像我和高中(聊城一中特級教師)語文柏慶禹老師說的“一次次出走是為了更好地回來,重新認識自己和愛上自己”,和山財大國學院院長韓書堂教授說的“活著就是為了講述,不是為了證明什么功成名就,是為了證明活著和治愈系一生,是為了自洽與自在”……
愿我們不忘心,牢記使命,“天賦人權”,讓我們得到的和在意的持續(xù)的久一點再久一點,讓我們在這個悲情與淡漠的人世間多一些溫暖自己的光與熱,就僅此這一點,就足夠我們堅持一生不放棄。
或許這就是“天選打工人”最好的人生。
我和塵塵講說媽媽也是高中大學發(fā)表文章和拿稿費的人,只不過06年畢業(yè)參加工作選擇外貿工作,很忙也再也難有那種高品質作品,自動提出文壇投身“實業(yè)報國”,但也一直堅持每天讀書寫作練筆,在博客、微博、QQ空間、微信朋友圈和作家助手APP也留下了幾百萬文字和幾萬照片視頻……想當年媽媽也是高中文學社“副社長”,是和韓寒他們一起“新概念作文”大賽,是高產的“風云人物”……幾乎每一期的校刊都有媽媽的議論文或散文或詩歌或雜文,畢業(yè)時候我們的老校長還印了一本書選了媽媽十幾篇文章,山經時候的??笠膊簧僭蚬P名發(fā)表的文章,尤其最后臨近畢業(yè),幾乎每一期都有。媽媽叱咤職場的時候不僅僅是工作能力寫作能力更是出色,海關和商檢的許多情況說明是報關行和其他貿易公司參考……
菊茹JANE
這些年帶塵塵見林少華和歐陽江河老師等作家,聽他們講自己作品與創(chuàng)作背景,就像我慢慢給他講述自己的每一篇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與源頭,“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就是一個常學常新和頭腦風暴的過程,每個作家或詩人都有創(chuàng)作經驗或自己的“小宇宙”,他將來堅定走理科嚴謹邏輯創(chuàng)造也需要文科思維加持,希望我們對自己對世界對他人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感性認知,就像林老師說的“有廣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態(tài)度,還要有溫度和角度”,希望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梳理問題-闡釋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有理性思維的科學性,又要有人文關懷與幸福能力,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有社會實踐出真知灼見,能成為一個“有智慧”而非僅僅“有知識”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