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虎回憶歷史,重新把吳三桂和多爾袞三封信的內容理清了一下。
這三封信的大致內容是:
第一封,吳三桂寫給多爾袞,請求借兵,但沒說投降的事,而且要求多爾袞從長城的喜峰口和古北口進入。
第二封,也就是當下這封,多爾袞寫給吳三桂的,只說了讓吳三桂歸順,卻沒說要借兵給他。意思很明顯,你只有投降我,我才幫你。
第三封,是在李自成逼近山海關,多爾袞已到寧遠城的情況下,吳三桂再次請求出兵,不過這次他的要求是“直入山?!?,解山海關之圍。
從這三封信可以得到以下判斷:吳三桂一開始并未想到他會在李自成的攻擊下很快就撐不住了。山海關的五萬人好歹是大明精銳,但歷史上在山海關之戰(zhàn)打響后,兩天之內,吳三桂就被重重包圍,他率領最精銳的彝丁鐵騎沖破重圍,才達到兩里外的歡喜嶺,當面向多爾袞剃發(fā)請降。
羅虎修書一封給吳三桂,告訴他寧遠已經被自己所占,他西逃的道路已經被切斷,若是想活命就是趕緊投降,獻出山海關。另外附加一句:借兵東虜必遭千古唾罵。
……
寧遠城聲明鵲起是在天啟六年袁崇煥用紅夷大炮重創(chuàng)努爾哈赤之后。一個多月前,吳三桂還駐扎在這里,李自成逼近北京后,吳三桂奉了前明末代皇帝崇禎的旨意,從寧遠城開始撤軍進京勤王,可惜崇禎的圣旨發(fā)得晚了,吳三桂還沒趕到,李自成就進了北京。
由于吳三桂走的時候是舉家搬遷,遼西這塊地方現在是無主之地。但過不了多久,滿清的鐵蹄就會踏向這兒,十萬人的兵力不是羅虎能抵擋的了的。
現在吳三桂在兩百里外的山海關。山海關到寧遠之間,大小堡子一共十二處,驛站四處,一路上基本都是良田,衛(wèi)所百姓世代居住、在此屯田,這也是寧遠至山海關防線能夠二十年不被滿清攻破的一個原因。
遼西俗稱遼西走廊,東是大海,西是群山,羅虎在船上就看到了無際的山嶺,將遼闊的蒙古草原分隔在了西北面,東南方則是渤海,中間是從錦州一直到山海關的狹長大地。
夕陽西下,寧遠城的巍峨輪廓也出現在視線中,寧遠最初是寧遠衛(wèi)城,滿清崛起后,寧遠成為遼西防線的重要一環(huán),明朝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將寧遠擴建成了一座磚石結構的堅固要塞,它分內外兩城,炮臺突出于城角,有紅夷大炮守衛(wèi)。
占據寧遠后,羅虎命令賀世崇密切注意松山附近的清軍,不斷進行襲擾,一旦有清軍主力靠近,他們會立即棄守寧遠,返回覺華島。
同時,羅虎要求賀世崇次日出擊,利用二號福船給沿海岸線前進的八旗部隊軍隊制造一些麻煩,比如夜襲敵營,比如劫掠或焚毀他們的輜重。為了應對襲擾,東虜一定會派水師趕來,屆時再把真正的家底拿出,讓一號福船去一舉消滅他們的水師主力。
兩日后,賀世崇帶著四艘二號福船和十艘快船再次來到雙臺子河口,同樣的地方,此時渡河的變成了輜重部隊。
四艘二號福船兇狠的炮火掀翻了正在渡河的一些馬車,賀世崇又派水兵上岸襲擾,弄得清兵極其狼狽。
下午賀世崇越過雙臺子河,對兩艘運糧的清國海船進行炮擊,擊沉一艘,其余一艘遁去。
多爾袞勃然大怒,緊接著有下屬來報,發(fā)起襲擊的海船留下一張紙條和三個之前送信的白甲兵的尸體。
多爾袞一看,大致內容是:蓋州是我偷襲的,建奴滾回去,不然大順軍主力一到讓你們死無葬身之地。
落款:大順將軍羅虎。
多爾袞看后,直接把紙條撕得粉碎。
怒不可遏的滿清攝政王不僅讓前鋒全速前進,直逼山海關,又命令傳耿仲明的水軍立即趕來消滅總是在襲擾他們的這些海船。
“羅虎,你竟然敢殺老子的使者,等老子兵臨山海關城下,把刀子抵在你后背的時候看你還怎么囂張。”
羅虎的計劃執(zhí)行數日之后,滿清這邊終于坐不住了,他們加強了防衛(wèi),但無奈像河口這般地方,他們強悍的戰(zhàn)士發(fā)揮不出優(yōu)勢,屢屢受到羅虎水軍快船的襲擾,賀世崇發(fā)揮機動優(yōu)勢,總是得手,終于把滿清的水軍給引來了。
這日一早羅虎正在用早飯,不想有傳令兵來報,說抓到了清軍奸細,羅虎一驚,趕緊放下碗筷審問。
不多時,手下人帶著一干人來到羅虎面前,大約有十幾個,被反綁著,一臉狼狽像。
“大人饒命,大人饒命,您要問什么,我等不敢隱瞞。”這些人都會說漢話。
原來都是貪生怕死的漢奸……
羅虎思忖著,大聲說道:“你們是誰的手下,來這里干什么,快點從實招來?!?p> 其中一個俘虜哆哆嗦嗦,趕緊說道:“我等是耿仲明的手下,只因前幾日八旗軍總是遭到海上來軍隊的襲擊,這才前來打探情況。”
羅虎明白了,即將前來的清軍水師將由耿仲明這個大漢奸帶領,而這些人不過是來打探虛實的。清軍估計已經料定了必有一支海上力量就盤踞在遼西走廊,只是不知道具體地點罷了。
羅虎讓軍隊隱藏在覺華島南面,就是為了盡量不被清軍的探子發(fā)現,同時他加強戒備,命令水軍務必把靠近的船只全部制服,不能讓對手探得己方的虛實。
耿仲明生于遼東蓋州衛(wèi),是毛文龍舊部,袁崇煥督師薊遼,殺毛文龍,耿仲明被調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崇禎五年孔有德叛亂,耿仲明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后金,被清朝封為懷順王,隸漢軍正黃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