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分封功臣(下)
分封是一件超負荷的工作。你以為是當事人說,怎么封,就能一錘定音。那就大錯特錯。
有的人功勞大,有的人功勞小。一旦,分封不均,就會留下很多禍端。項羽剛分封十八路諸侯,建立西楚霸王新秩序。因為分封不均,立馬有人站出來挑戰(zhàn)他的霸主地位。
進而,拉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所以,分封,這種事超級令人頭疼。
張良主動降封,蕭何和曹參誰第一有了結(jié)論。劉邦分封了前二十個大功臣,其他人日夜爭功,不能分出高下。
劉邦頭疼,就暫停分封,未對其他人進行分封。這種現(xiàn)象又引發(fā)了不安因素。
這夜,劉邦心情不錯,就出來走走,看見一些將領(lǐng)坐在橋上議論,還有的竊竊私語。
對于這種現(xiàn)象,劉邦深感不安。
這種行為,劉邦經(jīng)歷過,他下意識問了一句:他們在說什么?
張良跟隨劉邦一起出游,為了活躍氣氛,用輕松又不得不讓人重視的語氣,反問了一句:陛下不知道?
劉邦搖頭,表示不知道。他知道,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張良笑著說:他們在商量,如何造反?
劉邦聽到造反兩個字,心情很沉重,但,表面上如沒事一般,問:天下已經(jīng)安定,為什么還要造反?
劉邦看著張良,要一個理由。
張良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分封不均’,延伸了話題。
張良說話,總是很有水平,先發(fā)表了諸多問題:
陛下,以什么身份得天下?
陛下是依靠誰,得天下?
陛下得了天下,又是如何分封?
陛下分封的是什么人?誅殺的又是什么人?
陛下以軍功封侯,有功不能得到封賞。他們會怎么想?
張良見劉邦答不出這些問題,給出一個結(jié)論:這些沒能分封的人,他們聚在一起,商量如何造反,以亂天下。
劉邦聽了,憂心匆匆。他從平民走到天子,這些人想的是什么,深有體會。劉邦發(fā)現(xiàn)問題,卻不能解決問題。但,他知道,張良能發(fā)現(xiàn)問題,就一定有辦法解決問題。
在劉邦眼中,張良學識淵博,沒什么能夠難住他。
于是,劉邦問:我該怎么辦。
張良說了這樣一句話:陛下最討厭的人是誰?
劉邦討厭的人,有很多,一時也想不起最討厭的人是誰。
張良見狀,又加了一個附加條件:陛下討厭的人,又是群臣皆知。
劉邦腦海冒出一個人名:雍齒。
這個人給劉邦映像太深刻了。劉邦沛縣起義,好不容易開拓新局面,打贏泗水郡郡守、泗水郡郡監(jiān)。雍齒叛劉歸魏,讓劉邦一病不起。
劉邦對雍齒的恨,簡直是咬牙切齒。
張良是劉邦信任的人,也不瞞他。劉邦說了想殺雍齒,卻又沒殺的原因。
想殺是因為有宿怨,曾多次使劉邦受窘受辱。
不能殺是因為他的功勞多,不忍心。
張良出了一個主意,讓劉邦賞賜雍齒。
劉邦很疑惑,嘴沒說話,那道眼神似乎再問:為什么?
張良說了這樣一句話: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那么,剩下的的人對自己能受封就堅信不疑。
對于這種現(xiàn)象,很多人表示不解。
討厭的人,愛恨分明者,不會與之結(jié)交。如果又礙于某種原因,又不能不相處。不處罰也就算了,還要賞賜。
這種現(xiàn)象,普通人很難理解,也不能接受。但,厲害的人,是不會這樣想。他們看到的也會不一樣。
張良讓劉邦封討厭的人為侯,會讓其他人看到一個現(xiàn)象:劉邦的為人。
劉邦連討厭的人都以德報怨,是會公正對待每一個擁有大功的人。
劉邦是懂事的人,也聽得進去別人的話,尤其是張良說的話。劉邦不僅會聽,還付出行動。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一慕:劉邦封討厭的人,為侯。
劉邦愛演戲,也敢演,還精心為自己設(shè)計好劇本。他大張旗鼓,擺下酒宴,其目的只有一個:諸位,不要慌。你們的功勞,我,劉邦不會忘記。
劉邦在酒宴上,封雍齒為什邡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
然后,這場酒宴,也達到了一個效果:諸將很滿意。
那些密謀造反的人,說了這樣一句話: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不擔憂了。
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助你成事的人,有可能是你討厭的人。
所以,遇到討厭的人,不要急于下結(jié)論。他,有可能會成為你的墊腳石。
一場因為封侯,引發(fā)的內(nèi)部騷動,被張良一席話成功化解。進而,又說明一個現(xiàn)象:張良,很厲害。
劉邦未分封的人,都在商量如何分封。連討厭的人,都分封了。唯獨有一個人,被徹底遺忘。
這個人就是隨何。
別人忘了你做的事,可能是因為對方太忙。聰明人,他會想辦法讓忘記的人,記起他的功勞。
所以,如何提醒對方,既讓對方記起你的功勞,又不讓對方覺得你是邀功,也是一門極高的學問。
隨何就是屬于這樣的人,他要劉邦記起曾經(jīng)立下的功勞。然,劉邦不按套路出牌,他沒有認可隨何之功,反而處處貶低。
這下,隨何不干了。劉邦說他沒功勞,他就要證明自己有功勞。
別人的事,你不關(guān)注,還能想的通。畢竟,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但,自己的事都不關(guān)注,要你何用。
隨何自己的事,不僅關(guān)注,還是高度關(guān)注。為了證明自己的功勞,隨何用了一種手段:分析推理。
來看一下,隨何是如何為自己爭功。
隨何有功,劉邦不認,說他是腐儒。還說了一句傷人自尊的話:治理天下,不需要這類人。(為天下安用腐儒)
一般人聽到這句話,會出現(xiàn)一個自然反應(yīng),很生氣。哪怕對方是上級,他也會用言語懟回去。
隨何是文化人,懂得壓住自己脾氣。他明白一個道理:這樣做不僅會得罪劉邦,還不能解決問題。
隨何壓住脾氣,先委婉說了一件劉邦的傷心事:彭城慘敗。
隨何提這件事,不是為了讓劉邦回憶起傷心事,而是讓他記起,隨何登場時,曾說過的話:如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你們這些人,沒有資格談?wù)撎煜率拢?p> 說這句目的只有一個:彭城慘敗,我曾為你做過一件事,游說九江王英布叛楚。
接著,隨何反問了一句話:陛下發(fā)步卒五萬人,騎五千,能取淮南乎?
彭城慘敗,劉邦聽了張良下邳之謀,希望有人站出來,替他做九江王英布反楚的思想工作。
劉邦無力招架項羽的攻勢,也沒多余的軍力用武力平定九江。在這種背景下,隨何不僅閃亮登場,還毛遂自薦。
劉邦性子灑脫,打不贏就直說。他不會因為面子,故意逞能。劉邦記起那些不堪回首的歲月,還有在他困難的時候,隨何替他做的那件事,說了兩個字:不能。
隨何得到這兩個字,開始了反擊,問了一句:陛下派我出使淮南,我一到,就實現(xiàn)了陛下心愿。我的功勞比步兵五萬、騎兵五千還要大。陛下卻說我是腐儒,這是什么意思?
劉邦知道剛才說話太重,委屈了他。所以,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來彌補:你別著急,我正在考慮你的功德。你為我做的那些事,我不會忘。
隨何不僅提醒劉邦,他曾立下的戰(zhàn)功。同時,也達成了自己的目的:為自己爭功。
隨著,天下穩(wěn)定。劉邦分封功臣,建立天下新秩序。
劉邦遇到了項羽同樣的問題:有人站出來挑戰(zhàn)新秩序。
面對有人挑戰(zhàn)新秩序,劉邦又會做什么。那么,劉邦又會如何守住漢家江山,維持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