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武成王王離登場
章邯定陶之戰(zhàn),消滅項梁等主力后,率先北上。李良北邊有趙氏政權(quán),南邊秦軍重兵壓境。李良做了一個決定:投降章邯。
章邯兵不血刃攻破邯鄲,做了一件事:遷移邯鄲百姓,摧毀邯鄲城郭,毀滅所有的建筑物。
公元前386年,趙成侯從中牟,遷都邯鄲,正式成為趙氏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中心,歷經(jīng)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王遷,七代人的經(jīng)營,這一刻,成為了歷史。
隨后,章邯率軍北上,兵圍趙氏建立的新政權(quán)國都信都,打算用同樣戰(zhàn)術(shù),吸引諸侯聯(lián)軍前來救援,趁機消滅叛亂勢力。
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
平定山東六國叛亂,一直都是章邯進行。平定趙地,章邯不是主要人物,而是王離。長城軍團也成為評判的主力軍。簡單說,王離位居平叛一線,章邯退居二線,干起了護送糧草的雜事。
對于這個奇怪的現(xiàn)象,有以下說法:
1.章邯認為趙軍不足為慮,不用他親自出馬。
2.章邯從咸陽東出平叛,參加了很多大戰(zhàn)。尤其是臨濟之戰(zhàn)、東阿之戰(zhàn)、濮陽之戰(zhàn)、定陶之戰(zhàn)。從六月打到九月,損失慘重,需要修整。
我個人認為,還要加上第三點:王離的身份。
接下來,來談?wù)劥笄丶磳⒌菆龅闹亓考壢宋铮何涑珊钔蹼x。
先來看一下王離的個人信息:
由于史料模糊,沒有記載王離生卒。正史記載,王離在巨鹿之戰(zhàn)被俘,去向不明。野史記載,王離在巨鹿之戰(zhàn)被項羽殺害。
他出生在名將侯門世家:祖父王翦是武成侯、父親王賁是通武侯、他世襲武成侯。
王氏一門三侯,在大秦是最顯赫的名將侯門世家。
王離享受祖輩、父輩蒙陰,他的人生經(jīng)歷也比較精彩,曾跟隨李斯等人與秦始皇東巡,議論秦始皇功德。后又跟隨大秦另外一個名將世家蒙氏蒙恬,出征匈奴,組建長城軍團,捍衛(wèi)大秦北疆。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繼位。蒙恬,成為被秦二世清除的第一批名單。
蒙恬被囚禁,兵權(quán)被廢。王離接管蒙恬軍中的地位,掌控長城軍團。
也可以這樣說,只有蒙恬這樣出生在名將世家,又是破匈奴名將,才能鎮(zhèn)住王離。其他人,只能靠邊站。王離出場,章邯也要聽他指揮。
這也是為什么王離是平定趙國主力,身居第一線。章邯等人護送糧草,退居第二線。
趙王歇沒想到剛當上趙王,幸福來得如此快,就被秦軍盯上。一下從配角,成為主角。若沒有主角光環(huán)和上天眷顧,只能以悲劇收場。
趙王歇不僅要抵抗章邯這樣的重量級人物,還要應(yīng)對長城軍團統(tǒng)帥王離。
可憐??!真可憐。
來看一下巨鹿之戰(zhàn)第一個登場的主角:趙王歇和武成侯王離。
章邯北渡,攻破邯鄲后在棘原駐守,負責糧道安全。
趙王歇要面對南邊的章邯,還有面對北邊的王離。好在,章邯并沒有對他發(fā)動攻擊。
王離率領(lǐng)的長城軍團是秦國三大精銳之一。他們的職責是捍衛(wèi)秦朝邊境安定。由于秦朝大亂,沒有多余軍力平定叛亂。因此,王離接到秦二世指令,率軍南下。
王離在上郡,他率軍南下,直取趙氏政權(quán)國都信都。
剛建立的趙氏政權(quán),顯然不是這支秦軍的對手。因此,趙王歇選擇向東跑,來到一座城:巨鹿。
這里有個問題,趙王歇為什么選擇逃到巨鹿,然后固守,與秦軍一決勝負。
我想有以下原因:
地理位置不錯:巨鹿,北邊是浮沱河和黃河交界,南邊是漳河,東邊是齊燕勢力,西邊是太行山。
城池堅固,地理位置好,這是趙王歇選擇在這里抗秦最重要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趙王歇無處可逃。只能選擇在這里堅守。
他北邊、西邊是王離軍,東邊是東郡秦軍以及是燕齊勢力范圍,南邊是章邯這個可怕的對手。所以,趙王歇沒有選擇,只能固守巨鹿,與秦軍決戰(zhàn)。
不成功,便成仁!
來吧!秦軍,我們一決勝負。
趙王歇一邊固守巨鹿,與秦軍死戰(zhàn);另一邊向諸侯求援,打贏這場艱難的反擊戰(zhàn)。
這一次,諸侯很團結(jié),主動放下恩怨,沒有選擇見死不救。畢竟,秦國大兵壓境,平定趙地,下一個目標,不是燕國,就是齊國。
一向不管中原戰(zhàn)事的燕王韓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也不想秦滅趙,北上亡燕的悲劇再次上演。燕王韓廣派了一個人物前去救援。這個人就是臧荼。
齊國主動放下田間、田角危險份子逃亡趙國之事,以田都為將,率軍馳援。
魏王咎戰(zhàn)死臨濟,但,其弟公子豹逃亡楚地,在楚懷王支持下,號召魏國勢力,起來反抗,支援趙氏。
趙國大將軍陳馀聚集常山士卒數(shù)萬人,趙將成都君張敖,收代地之兵萬余人,也前來支援。
一時間,巨鹿,匯聚了秦、齊、趙、魏、燕五國軍力。此時,楚國一團亂局。項梁戰(zhàn)死后,內(nèi)部正在奪權(quán)。
諸侯聯(lián)軍見證了秦軍的強大,尤其是魏、齊是親身經(jīng)歷被秦軍擊敗,楚軍項梁戰(zhàn)敗被殺。諸侯聯(lián)軍來了,見秦軍人多勢眾,又是精銳,選擇作壁上觀,都想保存實力,不想第一個與秦軍開戰(zhàn)。
燕國見齊國不動,他也不亂動。你等,我也等。
齊、魏、燕,三國聯(lián)軍,出現(xiàn)這種行為,趙王歇、丞相張耳還能夠理解。畢竟,他們經(jīng)歷過慘敗,對秦軍有陰影。聯(lián)軍能來,就是對趙國莫大的鼓舞和支持。
可,有兩個人的行為,讓人不能理解。
一個人是趙國丞相陳馀,另一個是成都君張敖。
陳馀和張耳,是忘年交,也是刎頸之交。一提起刎頸之交,就會想到趙惠文王時期兩個有名的人物,藺相如和廉頗。
殊不知,秦末漢初還有一對刎頸之交,張耳和陳馀。
張敖是張耳的兒子,被陳勝封為成都君。
陳馀、張敖,這兩人都是趙將,選擇不救,讓人想不明白。張耳見秦軍重兵攻城,支撐不住了,派了兩個人去向陳馀求援。一個人叫陳澤,另一個人叫張黡。
陳澤這個人物,歷史沒有記載,只是留下一個名字。但,張黡這個人物,是名大將。他是陳勝的部將,又跟隨武臣北伐趙地。武臣平定趙地,他獨率軍北上,平定常山。武臣被李良殺死,陳勝也死了。他就跟趙王歇和張耳混。
通過陳馀和張魘之間的對話,我們就能夠知道,陳馀、張敖擁兵數(shù)萬,為何不前來救援。
張耳讓張黡前去求援,率先表明一個觀點:張耳和陳馀關(guān)系是刎頸之交。
接著發(fā)出質(zhì)問:張耳生死,在一線之間。陳馀擁兵數(shù)萬,為什么不來救!如果你記得當日誓言,信守承諾,那就和秦軍決一死戰(zhàn)。
最后發(fā)出了一個抨擊靈魂深處的觀點:對戰(zhàn)秦軍,還有獲勝的希望。你是不想救,還是不敢救,或者是不愿意救。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張耳很憤怒,也很失望。當初的刎頸之交,現(xiàn)在大難臨頭各自飛。
陳馀是這樣回答,先說了不去救的原因:勢單力孤。
接著表明不去救的原因:他不是怕死,而是為了保存力量,替他們報仇。
然后發(fā)出一聲反問:去救就等于把肉送給饑餓的老虎,有什么意義?
這么傻的事情,他不會做。
張黡夾在張耳和陳馀中間傳話,但,他心系張耳,說了四個字:以死明志!
陳馀不干,這樣回答:我不怕死,不想死得沒意義!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張耳認為,他和陳馀是刎頸之交,哪怕死也要死在一起。這樣才對得起,他們之間的交情。
陳馀認為,他打不贏秦軍,不想白白送了性命。他活著,替他們報仇。
進而體現(xiàn)出了一個現(xiàn)象,巨鹿城危在旦夕。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秦軍很強大。
連陳馀都選擇不救,其他諸侯不救,也能理解。
這件事也成為張耳和陳馀之間的隔閡,最終從刎頸之交,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敵人。
張耳和陳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認為會幫忙的人,關(guān)鍵時刻,不一定會幫你。而,人生處處都是驚喜,尤其是走到絕境的時候,你會逢生。
就在諸侯聯(lián)軍按兵不動,陳馀、張敖等趙將,見死不救。被王離圍困在巨鹿城中的趙王歇、張耳,感到絕望。就在他們心想,將會步張楚陳勝、齊王田儋、魏王咎、楚項梁等后塵的時候,又一位重量級別的諸侯登場。
他就是楚懷王。
此時,王離站在巨鹿城下,手握二十萬長城兵團精銳。攻破,這座城,他就能像父親、祖父那樣,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
山東六國的叛亂勢力,我,王離來了。
我會用你們的鮮血,建立屬于我的戰(zhàn)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