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定陶之戰(zhàn)
章邯兩戰(zhàn)皆敗,被圍濮陽。雍丘之戰(zhàn),李由為秦戰(zhàn)死。這兩個消息傳開,震動秦廷。
秦二世玩世不恭,面對大秦生死存亡,他還是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掏空家底增兵。
秦二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要效仿歷代先祖,打天下,治理天下。他要守住秦始皇留下的天下。秦二世下達了一個命令:增兵。
兵源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來自關(guān)中的秦人,由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率領(lǐng);另一個是來自長城軍團,由武成侯王離率領(lǐng)。
這兩支軍力,是秦二世能夠調(diào)動平亂的最后力量。也可以說,秦二世掏空了家底,也要支持章邯,平定六國叛亂。
來看看,秦二世派出平叛三個人的簡歷。
先來,看一下司馬欣的個人簡歷。
司馬欣個人信息,比較模糊。史料沒有記載他的出生、家世等最基本情況。只留下,他姓程,司馬氏,是程伯休父后裔。
因為先祖有顯赫戰(zhàn)功,以司馬為氏。也可以說,司馬欣祖輩有個厲害的人物,官居司馬,替他留下了一個氏。
太史公也留下司馬欣一點信息:曾在櫟陽當獄櫞長,與曹咎交情不錯,無意之間救過犯了死罪的項梁。正是這份救命之恩,項羽分封諸侯,也沒有忘了他,封他為塞王,管理咸陽以東。
秦二世時,司馬欣的身份:長史。
其職責:負責審判安置囚徒。
司馬欣以長史身份輔助章邯參加了這次平定六國叛亂。
長史是個官名,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秘書長或幕僚長。如果你把他當成是普通的秘書或幕僚,那你就看走眼啦!
長史,最早設(shè)置于秦,丞相和幕府才有這個官職。當年李斯,曾擔任這個職務。司馬欣這個秘書,至少是省委或軍委級別的秘書長。所以,想要當長史,你要足夠忠誠,有人推薦,被人賞識,要有真憑實學。
接下來,談論董翳。
因為史料殘缺,董翳的個人簡歷、家族成員也沒有詳細記載。
只知道,他姓姬,董氏。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是以官職為氏。
他先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這個人叫董狐,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太史,也就是史官。因為不畏權(quán)貴,秉筆抒寫歷史,留名后世。
董狐不顧生命安危,敢于記錄趙盾弒君,留下了一個典故:董狐直筆。
董狐也開創(chuàng)了史官秉筆直書的先河。這種精神,被后世史官,繼承下來。其中有一位最出名,他就是遭受宮刑的太史公司馬遷。
大人物什么都不怕,最害怕史官手中那支筆。他做的事,會被記錄下來。好事,留名千古。壞事,遺臭萬年。
史官是最危險的職業(yè),他打交道的人物,是權(quán)貴。稍有不慎,就會掉腦袋。
當然,董狐是史官沒錯,他不同于后世史官,只是拿起筆,權(quán)貴叫他寫什么,他就寫。
董狐這個史官,除了寫,還有很大權(quán)力。他要治史,還要治政。想要做好這個職業(yè),除了膽子大,不怕死,還要有強大的抗壓心理。不僅如此,你還要博學古今,文化底子厚。
董翳祖上有個良史,名聲顯赫。
董翳在大秦也混得不錯,他的官職,是都尉。將軍之下,分國尉、都尉。也就是說,都尉相當于現(xiàn)在元帥之下,是少將以上的高級軍官。
都尉職責,掌控軍事。所以,董翳的軍事才能和作戰(zhàn)能力,不用質(zhì)疑。
章邯為少府(稅務總官)、司馬欣為長史(秘書長)、董翳為都尉(高級軍官),這三人協(xié)作平叛。秦亡后,這三人被項羽分封為王,壓制劉邦。因為在秦國故地,被稱為三秦。
王離這個人物,就不簡單了!他的個人簡歷相當氣派。
王離出生的時間不知道,但,清楚記錄了一個事實:他出生在名將世家。
其祖父王翦,戰(zhàn)功顯赫,是秦始皇兼并天下最重要的一名戰(zhàn)將。并趙、破燕、亡楚,這是他的戰(zhàn)功。王翦也被評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也是大秦第一猛將。因為軍功,被封為武成侯。
其父王賁,也是戰(zhàn)功顯赫。亡魏、滅齊,掃蕩燕趙殘余勢力。因戰(zhàn)功被封為通武侯。
王離生在顯赫的名將世家,出生含著金鑰匙。他襲封武成侯,拜上將軍。曾與秦始皇、李斯等人東巡,參于評議秦始皇功德。跟著秦始皇時期,另外一個名將世家,蒙氏蒙恬,抗擊匈奴,率兵戍邊備胡。
秦二世繼位之前,逼殺扶蘇,強奪蒙恬兵權(quán)。王離接替蒙恬在軍中的位置,成為長城軍團,最高統(tǒng)帥,鎮(zhèn)守北疆。
王氏,一門三侯,可謂尊貴之極。
秦二世調(diào)動這三人去輔佐章邯平叛,是真的想要治理天下,當一位賢能的君主。
因為司馬欣、董翳、王離這三位加入,新的一場大戰(zhàn),拉開了帷幕:定陶之戰(zhàn)。
話說,東阿之戰(zhàn),章邯退守濮陽。項梁讓劉邦和項羽率軍攻打秦軍薄弱之地,擴大戰(zhàn)果,孤立濮陽。
雍丘之戰(zhàn),李由這種有級別的大人物戰(zhàn)死,推動反秦大業(yè),進一步發(fā)展。
項梁看到亡秦,振興楚國的希望?!銮乇爻@四個字,將會在落到他的身上。
于是,項梁號召諸侯,西向亡秦,馬踏咸陽。
此時,趙國公子歇成為趙王,趙地民心大定。齊國田榮回國平定叛亂,扶持田儋兒子田市為齊王,自封為齊相。齊國民心安定。
田榮雖平定叛亂,扶持侄兒為王。但,叛亂主要人物,齊王假逃到楚國,田間、田角逃到趙國。
齊國救魏,田儋戰(zhàn)死,國內(nèi)才出現(xiàn)叛亂。西去伐秦,叛亂這種事,會不會再次發(fā)生。田榮拿捏不住,他也不敢離開。
叛亂主要人物,沒有抓到,這也是安全隱患。
項梁感到很失望,齊趙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都沒有響應他西向伐秦的號召。
當然,田榮沒說去,也沒說不去。項梁解救齊國東阿之圍,不去,會落下忘恩負義的話柄。去,國內(nèi)隱患,沒有徹底解決。
田榮見識到秦軍的強大,親眼目睹了兄長戰(zhàn)死,也經(jīng)歷了齊、魏、楚聯(lián)軍慘敗。
東阿,擊敗章邯。但,秦國總體實力很強,不好打。田榮只想保住齊國,不想西去。
面對項梁伐秦號召,田榮是聰明人,不會直接回答,去,或者不去。為了掌握話語主動權(quán),他給項梁出了一個難題:我去也可以,你也要表明合作的誠意。
田榮提了一個條件,讓楚國送回叛亂主要人物:偽齊王田假。
為了加大條件難度,田榮還有一個附加條件:讓趙國送回叛亂主要人物田間和田角。
齊、趙、楚都是盟友,是兄弟。他們地位平等,不能干涉他國內(nèi)政。
項梁能夠做的,最多把逃亡楚國的田假送回去。至于,逃亡到趙國的田角和田間,他是不能做主。
項梁從這個條件,看出了田榮的心意:不想合作。
成年人的交流方式很簡單,不爽快答應,就等于拒絕。只不過文化人田榮,拒絕手段相當高明,還是名正言順。
項梁也是聰明人,看出了田榮有意為難,明顯是不想合作。項梁也要發(fā)表言論,譴責對方。
項梁先擺明一個不能殺的原因: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
進而表達一個意思:你喊我殺,我就殺。你是在教我做事!你來就來,你不來就算了。想要教我做事,你不夠資格。
田榮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果斷的選擇不來。合作需要有誠意,田榮看不到楚國的誠意,那就不合作。
項梁有自己地的考慮。田榮也有自己的考慮。兩個人站立角度不同,考慮問題方式不一樣,最終沒能達成合作。
當然,成年人還有一種交往方式:不會直接撕破臉面。
項梁繼續(xù)去做田榮思想工作,喊他一起伐秦。田榮也讓人去做項梁思想工作,希望對方明白自己的難處。畢竟,項梁有恩于他,再上對方能力很強,名聲顯赫,不能決裂。
雙方使者,你來我往。
后來,劉邦也遇到項梁這種問題:他喊陳馀一起打項羽。
陳馀提了一個條件:要張耳人頭,才出兵。
劉邦是這樣做的:找了一個和張耳長得很像的人,殺了,把頭送過去。
陳馀才出兵助漢伐楚。
劉邦為了解決目前遭遇到的困境,爭取盟友,又不想違背初心,采用了欺騙手段。
這不能說項梁做事不夠圓滑,劉邦做事手段高明,懂得變通。畢竟,項梁是貴族,有貴族精神,是做不出這樣的事。如果項梁這么做,反而不是項梁。
項梁通過這件事,明白了一個道理:盟友靠不住。
伐秦,只能依靠楚國的力量。
因為齊趙不出兵,項梁很無奈,一場新的大戰(zhàn)拉開了帷幕:定陶之戰(zhàn)。
這場大戰(zhàn),導致了一個人戰(zhàn)死,差點讓反秦大業(yè),中道崩殂。
他,就是項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