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現(xiàn)場進行發(fā)掘工作的時候,總體的感受還是很愉悅的。
不管是面對出土文物的驚喜感,還是那種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滿足感,都很爽。
三十多個陪葬品,要清理起來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搞定的。
花了三天多的時間,陳翰他們才將十來個陶器都給清理出來了。
這些陶器大部分都是日常用器,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一些鍋碗瓢盆。
除了那個陶井稍微有點不同尋常之外,其他的陪葬品在漢墓中都是很常見的。
不過常見不代表普通,每一個能保存到現(xiàn)在的漢代文物,都是稀世珍寶!
雖然說,像陶器這種東西,特別是唐朝以前的陶器,在收藏領(lǐng)域基本是不太有人問津的。
不管是公開的拍賣會,還是什么私密的高級文玩圈,基本都少見唐朝之前的陶器大放異彩。
拍賣或者私人之間買賣都賣不出價格來。
比較受收藏圈子和藝術(shù)品圈子流行的,大多都是瓷器,特別是明清時期的瓷器!
就連唐朝久負盛名的陶器唐三彩,都很少在私人收藏圈流通。
為何?
因為現(xiàn)在存世的陶器,不管是西周的還是漢唐的,99.9%全都是土里挖出來的出土陪葬品!
不存在什么祖上傳下來的,或者是正常傳世留下的。
漢唐乃至春秋戰(zhàn)國離著現(xiàn)代已經(jīng)太久遠了。
而陶器又是非常難保存,一個磕碰也就破碎了,不可能好好保存幾千年的。
再者,陶器畢竟在精美程度上,比不過更加漂亮的瓷器。
加之華夏傳統(tǒng)收藏一般不收冥器,認為出土陪葬品陰氣重,不宜擺放把玩。
所以陶器在收藏品領(lǐng)域,價值不高,鮮有人問津。
如果在文玩店或者那些文玩市場里,看到有人拿出一個古樸的很,簡直就像是剛從土里挖出來的陶器,說這玩意是西周的,價值非常高。
那不用看了,絕對不可能是西周,只有可能是上周的,是拿來專門騙文玩新人的。
不過陶器在收藏品領(lǐng)域沒價值,不代表這些文物就不是寶貝了。
對于考古工作者和歷史學(xué)者來說,這些陶器就是一扇了解和接觸上古時代的大門。
通過這些陶器,學(xué)者和研究員們能夠還原出當時社會的生活狀態(tài),雖然不能說百分百吧,但是百分七八十還是有的。
研究意義和重要性還是很高的。
陳翰他們清理這些陶器的時候非常認真,認真的就像是天橋底下給手機貼膜的。
直到所有的陶器都清理完畢,登記歸檔后,他們才向著陪葬品中的第二大類下手。
青銅器!
這玩意可就和陶器不一樣了,是國家都禁止任何私人買賣交易的。
但凡有人敢公開買賣這玩意,那是得進警察局喝茶的。
普通人想要見識到青銅器,那各地的公立博物館就是唯一的選擇了。
至于想要親自撫摸撫摸,感受感受青銅器的手感與魅力?
除非膽大包天的跑去盜墓,而且還得盜對地方,不然就只有走學(xué)考古這一條路了。
現(xiàn)在的陳翰就很幸運,可以親手撫摸把玩這些來自兩千年前的青銅器。
經(jīng)過兩千年歲月的滄桑變化,這些青銅器都已經(jīng)從剛生產(chǎn)出來時的金色,變成了青色。
“很多大眾都對青銅器有誤解,以為青銅器在鑄造出來的時候就是青色的?!?p> 把玩著剛從土堆里扒出來的一枚五銖錢,陳翰有些無奈的和蘇颯吐槽道:
“我表妹,前兩天還問我,青銅器為什么是青色的,她見到的銅都是黃色的。”
蘇颯咧嘴一笑,毫不意外的說道:“這有啥的,我上高中的時候都還以為青銅器原本就是青色的呢?!?p> “直到上了大學(xué),我才知道青銅器原來鑄造出來的時候是金燦燦的,是因為歲月的侵蝕,才漸漸銹蝕變色的?!?p> “說起來,越王勾踐劍就沒有銹蝕,出土的時候都還是金燦燦的,被譽為千年不銹的神劍?!?p> “去年我還專門去博物館看過呢,真的超級漂亮,怪不得青銅在古代被稱為是美金、吉金!”
陳翰點點頭:“越王勾踐劍確實美,我也去看過,不愧是國寶!”
就是可惜,他們這次是沒這個福分,能發(fā)現(xiàn)什么千年不銹的青銅器了。
除了大概一百多枚的五銖錢之外,陪葬的青銅器里有洗、鏡和車馬器,但是全部都已經(jīng)銹跡斑斑,呈現(xiàn)出銅綠色了。
陳翰小心翼翼的從墓館的正北方處,拿起了一個圓形的青銅器,頗為感嘆的說道:
“漢代以前的文獻多稱青銅為“金”,稱精純而美好的青銅為吉金?!?p> “這些珍貴的青銅鑄造出來的器物發(fā)出金色的光芒,看上去非常吉祥。”
“可以想象得出,這些青銅器在剛做好時,得有多么漂亮?!?p> “當時這些青銅器,應(yīng)該是和現(xiàn)在的銅一樣,散發(fā)著金光燦燦的金黃色或者玫瑰金色,艷麗無比。”
“可惜啊,再美麗的青銅器,也抵擋不過歲月的腐蝕。”
陳翰手上捧著的,便是一個青銅鏡子,漢朝人普遍有在下葬的時候,隨葬鏡子的習(xí)慣。
而且鏡子通常都要擺放在墓主人頭向著的那一面。
所以通常通過墓室中鏡子放置的位置,就能判斷出墓主人的首尾位置。
比如這座墓,鏡子是放在墓室的北端,那就說明墓主人的朝向應(yīng)該是頭朝北,腳朝南。
這樣開棺的時候,就大概能知道墓主人的“姿勢”了,方便考古工作者操作。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墓,墓主人都能保存完好的,有些保存堪憂的,甚至可能只能剩下幾個牙齒,或者只剩下一些粉末了。
這時候靠銅鏡的位置來定位墓主人的朝向就很重要了。
免得把墓主人頭尾搞反了,影響對棺內(nèi)情況的判斷。
一邊為這青銅鏡不復(fù)剛鑄造時之美而感嘆,陳翰一邊細細打量著這個青銅鏡。
雖然它已經(jīng)“綠”了,但是生銹不會掩蓋其精美。
這枚鏡子整體呈現(xiàn)一個正圓形,大約直徑在10厘米左右。
在鏡子的北面,有一堆雕刻出來的花紋,大多是青銅器常見的連弧紋。
而在花紋中間的主紋,則是一圈銘文。
陳翰湊近細細辨認了一番。
系統(tǒng)賦予他的考古專業(yè)知識發(fā)揮起了作用。
他輕易的就辨別出了這圈銘文乃是篆體。
十二個經(jīng)過歲月侵蝕,依舊深刻在鏡背的篆書,從陳翰的口中輕聲念出。
“內(nèi)清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