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儒鎮(zhèn)是隸屬于趙國的一座小鎮(zhèn),雖然不大,卻也是熱鬧非凡,天還沒有亮,已經(jīng)就有叫賣的小販擺好了攤位。準備起一天的買賣了。
說起博儒鎮(zhèn)這個鎮(zhèn)名,也是有來由的,話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大儒學家游歷到了趙國,見路道邊一位農(nóng)夫在田里辛苦勞作
時值夏季,又是正午的時候,天氣炎熱,這位大儒就問農(nóng)夫討碗水喝。農(nóng)夫見來人,著裝言語很是不俗,連連熱情的招待他到家里做客。
受了農(nóng)夫的熱情招待,這位儒學大家便對他點播了一番,從此農(nóng)夫便一心求學問道,也成了一方聞名的飽學之士。
為了感恩這位大儒當年的點播之恩,他書信給當時的管轄所住小鎮(zhèn)的郡守,將鎮(zhèn)名更改為博儒鎮(zhèn)。郡守大為贊同,也可以以此激勵后輩。于是博儒鎮(zhèn)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
很多慕名而來的讀書人士也就此安家落戶,祈求能夠沾沾先賢的才氣,一舉登科,將來能有一番作為。
此時已經(jīng)是臨近正午十分,博儒鎮(zhèn)的街道上,人來人往,車馬不斷,商販的叫賣聲也是此起彼伏。
一行馬車正穿過鎮(zhèn)門,沿著小鎮(zhèn)的馬路緩緩走來。為首的馬車略顯寬大,接著后邊的馬車,一眼看去都似日常雜用品。對于這些,博儒鎮(zhèn)的人早也見慣不慣了。
畢竟一直以來都有不少新來的住戶,大多都是書香門第,亦或是求學的人。
此時略顯寬大的馬車,車簾打開,露出一個腦袋,眼神很是清明,好奇的看著外面的一切,年紀不大,還是一名孩童。然后又欣喜的回了車內(nèi)道“父親母親,這里就是博儒鎮(zhèn)嗎?”,“是的,我們終于到了”一陣中年男子的聲音傳來,也夾雜著喜悅。這時一名女子也說到:“不錯不錯,希望孟兒可以在這里安心讀書,博儒鎮(zhèn)這次遷來總算是沒有來錯!”。
說起遷徙,女子多年以來不穩(wěn)的心終于安定了下來。自己夫婦一家這已經(jīng)是第三次遷居,女子名安秀,十九歲嫁給了自己的丈夫林長新,家里生活還過的去,不久就有了一個兒子,取名林孟。她看著馬車內(nèi)十歲的林孟,眼里滿是慈愛。
別看林孟年紀不大,讀起私塾很是用功,雖然不是那種聰穎的人,但也不愚笨。
為了兒子能夠讀書有成,安秀一直很是操心,第一次搬遷那個村落距離私塾太過遙遠,后來教書先生病逝,一時書堂又沒有好的先生,無奈,安秀就跟丈夫長新選擇第二次搬遷。第二次搬遷,也算比較順利,一家三口在那里居住了四五年。
可誰曾想好景不長,隔壁鄰居一家,家里的長輩離世,家里兒子常年在外跑生意,得知父母的消息,就回來為老人辦后事。安秀一家也替老人感到惋惜,畢竟臨終也沒能見兒子一面。雖說老人生活不錯,可身邊終究沒有一個人,所以安秀一家平時,對老人也是能幫就幫。
本來一切都很好,后來安秀一家選擇搬遷也是無奈,老人的兒子可能是因為父母的離世,心境也變得悲涼了,也沒有在外出??墒沁^了一陣,安秀出門去,發(fā)現(xiàn)隔壁格外的熱鬧,外邊排滿了長長的馬車。
她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老人的兒子準備把家里改建,自己原來是做酒樓生意的。把外地的生意也到時一并轉(zhuǎn)到這里經(jīng)營。
安秀當時一聽就心里琢磨著,豈不是以后這里整天人來人往,孟兒讀書怎么靜的下心來。不如所料,又過了幾個月,周圍的居民都也感到不堪其擾,可又都沒有辦法,畢竟是人家的生意,。無奈安秀一家又決定搬遷。
這才輾轉(zhuǎn)來到了博儒鎮(zhèn)。也是慕名而來,為了林孟讀書,夫婦二人還選了一處安靜的宅院,自然花費了不少銀子。好在長新是一名村里的木匠,多年辛苦給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打造家具,也攢下了不少銀子。
馬車又行走了幾個時辰,到了一處幽靜的宅院,這以后就是三人的家了,三人下了馬車,就開始忙前忙后的打理了。林孟也不例外,力氣不大,但也能幫上不少忙。
傍晚十分,收拾完畢,一家人,又問鄰居打聽了酒樓。鄰居也很熱忱,告訴了他們,鎮(zhèn)子的醉仙居菜品不錯。林孟一家人就歡歡喜喜的去醉仙居預定了幾桌大席,晚上又請周圍的鄰居都去熱鬧熱鬧,也算是舉辦了喬遷宴會了。
夜晚人群散去,夫婦二人心也的歡喜勁久久也才平復,長新道:“好久沒有這么熱鬧了”,安秀笑了起來,道“看把你高興的,怕不是好久沒這么體面過了吧”,說完二人哈哈的都笑了起來。
長新也笑道:“對,你說什么就是什么,孟兒呢”,“他去讀書了,在自己屋里”安秀應到。長新聞言,往林孟的屋里看了一眼,心里很是高興,道:“孟兒這孩子,從小就安分,不讓咱們操心”
安秀聽完噗嗤一聲笑了:“瞧你,哪有自己夸自己孩子的,”,長新忙道:“自己的兒子,我喜歡,我就要夸”,說著頭也昂了起來,眼睛也掙的有神。
看了他這樣子安秀不禁又笑了起來,是啊自己的兒子,她也很清楚。周圍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也都夸贊,將來肯定是狀元的命,雖然安秀夫婦嘴上不這樣說??尚睦镆惨恢币詾閮鹤硬皇且话闳恕砜隙〞兴删?。
林孟也沒讓他們失望,不管在哪里讀私塾,都是很優(yōu)異的學子。為了林孟以后能順利安心參赴科舉,這才有了三次遷家的由來。為了林孟的未來,一家人不說全部精力,但基本都是以此來做決定的。
轉(zhuǎn)眼又是一年秋季來臨,也快到了趙國科舉選舉各地人才的時節(jié)。凡是趙國年滿十周歲的男子,都可以參加。
博儒鎮(zhèn)也顯的格外熱鬧,就算是林孟家里附近比較幽靜,平時來往的人也多了起來。博儒鎮(zhèn)的街道,賣筆墨紙硯的也多了起來,而且生意很是不錯,每個攤位都有不少年輕的男女來光顧,把攤主樂的不行。
林孟聽母親的安排去鎮(zhèn)中心拜了拜先賢大儒的雕像,說很靈驗的,鎮(zhèn)子的名字就是跟雕刻的那位大儒有關(guān),拜一拜可以保佑自己。
回到家里,可能是臨近科舉考試,林孟發(fā)現(xiàn)父親長新也比平時愛叮囑自己了,總是把自己叫去說著語重心長的話,從話里林孟能感覺到濃濃的關(guān)心。母親的話反而是少了許多,忙著為林孟準備出行的衣服,出門的干糧,銀子,等等忙前忙后,怎么也坐不住。
整個家里,此時反倒是林孟心里最是安定,沒有什么起伏。自己以為既然一直都這么努力讀書,肯定結(jié)果不會差,畢竟天道酬勤嘛,還不停的安慰父親母親不要過于擔心,自己又不是小孩子了,聽了林孟的話,長新夫婦亂著的心,這才安定一些,畢竟關(guān)系到這么多年的努力,怎么可能無動于衷呢。